陈旻
课堂表演,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创设特定情境,以师生表演的形式,以理解和感悟文本内涵、辅助教师的“教”及激励学生的“学”为目的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适量、适时、适当地运用,可以使语文课堂余味无穷。
一、 适合的文本内容,演出语言鲜滋味
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积累词语、由口语化表达向书面语转化的阶段,那么,怎样打通书面语与其生活体验的甬道,让语言文字与学生的感受无缝对接呢?试以《蚂蚁和蝈蝈》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大家仔细读一读,找一找表现蚂蚁勤劳的词语、句子,用笔画下来。(生答,师板书)
师:现在,哪位小朋友能将当时的情景演出来?(师读句子,学生表演“背”和“拉”)
师:大家觉得像不像?
生:不像,他们没有用力去“背”和“拉”。
师:你能演一演吗?(生用力地表演动作)
师:你为什么这么演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课文里有“满头大汗”这个词,说明蚂蚁搬粮食很卖力,所以,我才这么演的。
师:看来,你可真是一位专业的小演员呢!那聪明的小蚂蚁还会怎么搬粮食呢?同座相互讨论一下,如果能演出来就更好了。(同桌讨论、表演)
生: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推),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生: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抱),有的(扛),个个(汗流浃背)。
生: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拉),有的(背),个个(气喘吁吁)。
生: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抬),有的(滚),个个(筋疲力尽)。
案例中,学生在两次对比表演的过程中,体会了蚂蚁的勤劳,直观地感受到“背”“拉”的吃力,从而体悟新词“满头大汗”的意思,随后,教者又进行了语言拓展训练,“还会怎么搬粮食?”其实就是动词的扩充,及“满头大汗”的同义词替换,为丰富词汇,积累语言做好铺垫。在“演一演”“评一评”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对词语有了深入的理解,厘清了段落的主旨,与此同时丰富了语言,促进了词语的深入探究。
二、 适时的情感唤醒 ,演绎阅读新体验
适时的角色扮演,使学生将书本上的语言文字内化,转化为适合文本表演的再加工、深加工,也是一种全方位的学习语文的方式。再以《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在挖井过程中,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会遇到什么困难?
生:因为那是革命时期,会有遇到敌人的危险。
生:要走很远的路,运挖井的的工具和砖石。
生:如果下雨或者天气不好的时候,挖井也会受到影响。
师:皇天不负苦心人,沙洲坝的乡亲们,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挖好了井,看着村子里的第一口井,乡亲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哇!我们总算有井了,以后喝水再也不用去很远的地方挑了。
生:有水真幸福啊!
师:那我们在幸福的同时,还要感谢谁呢?
生:要感谢毛主席,因为是他带领我们挖井的。
师:你们想怎么感谢毛主席呢?
生:我会永远记住毛主席的。因为,毛主席努力让人民幸福,这样的人就是伟大的。
生:我想对他说,毛主席,您是我们的恩人啊!
(在交流中,“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样的句子,就悄悄地留在了同学们的心田)。
案例中,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展开课文的精读学习。学生在扮演“沙洲坝乡亲们”的过程中,自觉而深入地沉浸在距离现实生活十分遥远的文本之中。通过“角色扮演”的互动与多重身份的对话,学生将情感移入课文中的“挖井之苦”“毛主席的伟大”,从而真情演绎了感恩毛主席的精彩过程。
三、 适当的方法指引,演练语文真功夫
语文教学的课堂表演,应主要着眼于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
1. 细品文本形象,向课堂表演要效益。课堂表演,是一种开放的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手段,是策略,切不可为演而演,缔造课堂教学的虚假热闹。在语文学习中,可以巧妙地运用表演的方式,有的放矢地开展语言训练。如《狐狸和乌鸦》一课学完后,师生共同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反复练读对话,细致推敲人物动作、表情,如何传神演绎。学生自由组成若干小组,选择自己想演的角色,自编课本剧,然后进行登台表演或复述课文。在一组表演的同时,其余同学担任“评委”,以课文为标准,评判同学的语气、神情等是否得体到位。学生在揣摩了“狐狸”和“乌鸦”的性格特点之后,加上充分的练习,惟妙惟肖的表演,让课文复述变得轻松而富有实效。
2. 对比表演版本,文本解读要精准。课堂表演的重要作用就是为学生理解文本架构桥梁。那么,学生内心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不同,所表演的方式和效果自然也有所不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差异化表演,引导学生走向文本细读的纵深之道。如在教学《青蛙看海》一课中,有一段青蛙和苍鹰的对话——“‘天哪,这么高的山!青蛙吸了口凉气,‘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演读方式:A学生声调高昂,情绪饱满;B学生语调低沉,情感抑郁。作为“评委”的其他同学开始评议,围绕课文中的“青蛙吸了口凉气”,可见此时青蛙的情绪应该是受挫后的自卑与退缩,因此,高昂的情绪显然不适合。然而C学生又做了补充,青蛙的前一句话中用了感叹号,表现出它的吃惊与不敢相信;后一句话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是不自信,因此表演时要有变化。
3. 融通多种手段,向语文学习要发展。通过表演,可以让文字描述的画面“活”起来,变成清晰可闻的话语,灵动可做的动作,逼真可爱的体验……多渠道、多感官地触摸文字,从而真正体现“语文”的特色。因此,教师应融通各种手段,将表演与读书感悟相结合,边读边演,还可以与采访、评价相结合,这样,学生们在表演中,在互动评价中,可以得到思维的碰撞,提升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地自在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