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大畅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关键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在课程实施中强调:“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新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如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去贯彻执行新课程中的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进而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目标?
一、在新课程教学中摈弃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
1.教条化
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上,教师把教材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参的提示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而课堂教学则是“教案剧”的演练过程。
2.模式化
主要表现在教学结构刻板化、统一化和教学行为程式化、线性化两个方面。
3.单一化
表现在对知识的传授“情有独钟”、对教师的教学“绝对服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由教师“牵着鼻子走”三个方面。
4.静态化
表现为课堂教学中没有真正的互动和交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对话,有的只是以讲台为中心的简单“问答式”,至于探究式、反思性的教学更是鲜见,“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成了空洞的口号。
二、教师转变自己,重建自主学习的课堂
1.精心设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中的“问题意识”
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每一课时都要精心设置教学目标,而且最好是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课程实施中,师生都要树立“我们这节课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一教学思想,并且以“问题意识”统领整个教学活动。“问题”的提出可以由学生在预习中产生,也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产生。“问题”——也就是“教学目标”的提出一定要具体、明确,因为它关系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同时,“问题”的设置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实际,要让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基本能够解决。另一方面,“问题”提出时,教师要做好“导语”的组织和鼓动,要让“问题”的出现能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与激情。
2.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设置好后,教师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本,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自己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自己生活世界的联系,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学”的潜能,要解放他们的眼睛和大脑,让他们学会观察和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要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思考中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做的仅是组织与指导,抑或注意搜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以便在下一个教学环节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合作交流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学习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产生疑问。
教师对这些新问题不要急于给予解答,而是要指导他们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让他们在互助互学的合作中自己解决。同时,若有需要,教师也可以加入各个学习小组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或启发、或激励,教学相长。
4.总结提高
这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话、讨论、演示、讲解等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中未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重点指导学生梳理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的新知识,协助学生构建自己新的知识体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发挥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质的飞跃。
5.当堂训练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后,对新获取的知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是否形成,要在知识应用的练习中得到检验。训练题可以是课后的习题,也可以是教师精心编写的题目。在当堂训练中,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作出积极的评价。对练习中暴露的具有代表性的突出问题要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示范讲解。对学困生要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当堂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新课程教学的目标。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转变角色,由过去的“一言堂”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要相信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才会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邱细荣.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应然与实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