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艳 刘琳
摘 要: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能够引起大多数人共鸣的艺术,初中生对音乐的好奇与欣赏会极大地促使他们更加喜欢音乐课程。但是,这应该建立在学生与教师互动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地被调动起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师生关系
音乐是一门人人向往的高雅艺术,很多情况下可以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音乐教育则是通过这种共鸣来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感化。音乐课是让学生通过倾听和交流音乐来培养其健康高雅的音乐思维。音乐课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艺术,同时还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现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学生喜欢音乐但是却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在教学中个人表演总是多于师生互动。
一、建立良好的教学开端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在课程开始前要做好最充足的准备,能够对课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反应,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专业素质过硬,同时还要求其有一定深厚的内涵素质。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着引导的作用。在新课改下,初中音乐教学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采用了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所以,教师应该认真准备每一节课,同时,把每一节课当成一个新的开始重视起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新课改与之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进一步强调了音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准备,不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意发挥。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不良习惯,纠正态度,认真且有创新性地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
教师应该在课程开展前就对所有知识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规划好每天、每周以及每个学期课程的进度安排,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有所准备,比如,教师在讲解初中音乐课本上的学吹竖笛《蒙古小夜曲》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提前观看关于此曲目的视频或者音频,让学生了解曲目大概的内容和节奏,为后来教学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使课程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大多数课程教授过程中,语言都是主要的交流方式,但是在初中音乐课堂中,音乐可以起到和语言相同的作用来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通过音乐让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建立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扮演着领路人的角色,带领学生进入音乐的世界,欣赏音乐的魅力所在,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互动式课堂形成的基础就是师生之间友好平等的地位,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到辅导和合作的作用,因为学无止境,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习。
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开展适当的比赛,教师和学生平等参加,由全体学生进行公正的评判。比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国歌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彼此说出大家不知道的知识,这样有效保护了学生的好胜心,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本节课程学习完毕之后给学生留作业,课后练习演唱国歌,等到下节课上课的时候可以组织大家包括教师在内进行演唱比赛,让学生投票选出歌唱得最好听的人,授予一些小奖励。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氛围很融洽,不会陌生和拘谨,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不会和教师之间有隔膜,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激发快乐的学习情绪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但是,如果互动效果不好,教师就应该及时改变方法,适当地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行激发。假如教师放任自流,同样消极地去面对,那么就会使课堂停滞或者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向导的积极带头作用,让自己的积极情绪带动更多的学生,用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并且及时把这种积极的情绪传递到每一个暂时消极的学生身上。只有教师带着快乐的情绪教课,学生才能带着快乐的情绪学习。
教师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该多多增加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补充理论教学所起不到作用的空白。比如,在学习长笛独奏《长亭外,古道边》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教授学生乐器使用的基本理论,然后可以使用适当的乐器进行合奏,通过师生共同的学习,使初中音乐课堂活力四射、充满生机,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会带动学生快乐学习的情绪。学生的情绪参与到音乐学习中,会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同时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师生一起努力共同达到的,不应该是突出教师的个人表演。让学生在教学中成为主体,发挥其积极性,让其在音乐教学中自由地认识、学习、理解和感悟音乐的真谛所在。将被动变为主动,师生通过努力协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初中音乐教学和学习氛围,通过有效互动给课堂带来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沈雪.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编辑 郑 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