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越
(南京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03)
互联网视野下人的社会化问题研究
赵 越
(南京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03)
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持续改变着人类生活,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一种从技术力量向文化力量的跃升态势。互联网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通过其自身独特的存在方式与运行规则从不同维度变革着人的生存规则,影响着人的社会性本质的现实展开,使人的社会化进程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的新特点,为人的社会化问题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视野。
互联网;人的社会化;三个维度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现如今,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从表象上来看,互联网提供的海量信息和便捷传输,为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从深层次上来说,互联网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生存结构和主体要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上结构与要素作为人的本质内涵,最终展现并作用于人的社会化进程之中,使人的社会化在网络时代的现实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点。基于互联网视野开展人的社会化问题研究,旨在透过纷繁复杂的网络现象和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立足于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层面,从本质意义上揭示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现实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对于我们在风云变幻的信息化浪潮中把握自身定位、厘清发展思路、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的社会化”这一概念,但其中许多论述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的社会化思想。马克思曾对个人立足的社会作过这样的界定:“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1]马克思还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2]207人的本质不在于其自然属性,而在于其社会属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正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由此,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展开和持续实现的过程,是从“生物人”成为“社会人”、从抽象人成为现实人的转变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无数个体的社会化合力共同实现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化有两个特点:一是它是贯穿人的生命活动始终的长期过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深化;二是它是在一定的现实背景和客观条件下展开,受到主观与客观方面的双重制约与影响。
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代表作《第三次浪潮》中指出的,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将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在新时代中培养一种新的社会性格。这一预言敏锐地预测了伴随信息时代而来的“新的社会性格”,即网络对社会化的显著影响[3]。互联网的诞生,建构起了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网络世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新的空间环境,也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了新的道路选择。具体来说,互联网通过自身独特的存在方式和运行规则深刻变革着人的思维、行动、生存规则,作用于人的社会化的各个要素、环节,重塑着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的关系。至此,互联网实现了由工具地位向主体地位、技术力量向文化力量的跃升,并以自身的强劲发展持续推动着人的社会化进程的变革与发展。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于1996年提出“数字化生存”的概念,其基础就是人类生存于其中的虚拟化、数字化的活动空间。从根本上来说,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集结整合的平台,创造了人类生存的虚拟空间,而虚拟空间的开启与普及,标志着网络社会开始形成和发展,网络社会的种种特点为人的社会化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
1.开放性——社会化场域的扩张
在传统的社会条件下,由于时空阻隔和社会障碍,人的社会化只能在相对狭窄的血缘、地缘、业缘的范围内展开,环境和场所十分有限。即便是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仍然受到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科技水平、文化差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的生存发展的时空界限,世界变为“地球村”,人的社会化场域得到了无限拓展。不仅如此,互联网还向所有人敞开了大门,网络的海量信息和超便捷的传输功能大大拓展了人的知识面、信息面,扩大了社会交往的渠道和范围。借助网络的这一优势,人们得以丰富知识阅历,拓展交往范围,参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化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2.自主性——社会化路径的多元
传统条件下,人的社会化一般遵从着家庭、学校、单位、社会团体这一主流模式,同时受到大众传媒、亲朋好友等分支要素的影响,路径比较单一,人的主体性发挥受限。相较而言,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去中心化的特质屏蔽了现实社会中权力、地位、职业、利益等因素的介入,消解了权威力量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强势掌控,为个体本身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人们在社会化进程中被动受化的局面得到扭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关注内容、交往范围、参与组织、活动方式等等,实现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获得个性化、多元化的社会化路径和成长轨迹,实现社会化由模式化向人性化的转变。
3.交互性——社会化强度的提升
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化不仅路径单一,而且表现出为一种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互动机制的垂直约束力,个人与组织、个人与个人之间难以实现信息的双向沟通交流,人的社会化节奏迟缓、动力不足,效果往往浮于表层,难以持续深入。互联网的出现,为个体提供了信息交换、情感交流、精神交往的广阔平台,各种意志的冲突、观点的碰撞、矛盾的凸显为人的社会化进程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型互联网形态的发展普及,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线入网、自由发声,个人单位时间内与外部世界的互动频率明显提高,人的社会化步伐显著加快,实现了社会化由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如今,互联网对人的生活已经呈现出一种全面介入的态势,并且开始作为一股自律自为的力量推动甚至支配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互联网对现实世界的影响需要通过对人的变革来实现,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通过作用于人的社会化进程来实现。具体而言,互联网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主要基于以下三个维度。
1.主体维度——虚拟人格的生成与多重自我的表达
现实世界里的人是“现实的人”。 有关“现实的人”的含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做过这样的论述:“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4]67,“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4]29-30。由此可见,现实人格并非主观任意生成的,而是在多重条件的制约下通过人的主体性实践形成的。
互联网建构起的是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的虚拟世界。虚拟世界的最大特征在于包括生存环境、交往对象、他我联系、情感体验等在内的人之生存要素都是虚拟的。这是互联网最基础、最显著的特征,也是与现实世界最本质、最关键的区别。人在现实世界中承受着来自物质基础、教育背景、人际关系、文化氛围的条件约束和来自他人、家庭、社会的种种压力,在虚拟世界中统统可以得到释放和解脱。换句话说,个体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了对其现实人格的超越,实现了 “换个活法”的梦想,并在此过程中生成了虚拟人格。无论人的社会角色、身份地位、宗教信仰如何,都有权利创造自己的生存状态。现实生活中的人必须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并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而网络生存中的人却不必如此[5]。隐匿性作为虚拟性的基本前提,其真正意义就在于切断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联,使现实的人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绝对的自由,而不受现实世界的任何干扰。
随着工业文明的日益成熟,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所剖析的异化现象非但没有被抛弃,反而呈现出更为深化的趋势。异化力量从有形的经济、政治转为无形的文化,异化机制由外向内深入到人的生存结构,导致个体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的异化,形成了个体压抑性的生存方式。互联网的隐匿性衍生出网络主体的平等性,原本在现实世界被压抑的人的主体性在这里获得了解放,现实世界的单面人开始展现出他不为人知的多重自我,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表达自由,每重自我都具有平等的表达机会,每种表达方式也平等地被允许。
2.认知维度——思想观念的更新与思维模式的转换
马克思指出,人性的感觉,各种感觉的人性,都凭相应的对象,凭人化的自然,才能形成。在马克思看来,人类除了视、听、嗅、味、触五种直接感官以外,“还有一些社会性的感官从社会的形式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事实上,世界体系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命,全新的环境和实践,还从深层次上发展着人的情感、意识等社会性感官,改变着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社会的封闭与狭隘,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空间,为广泛的信息传播与思想交融奠定了基础。面对海量的信息世界和广阔的交往平台,人有机会进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社会角色的预演。在此过程中,人的社会性感官获得到充分的发展,能够更加全面地感知事物内部的复杂矛盾和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思想内容得到极大丰富。同时,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和思维方式已经难以适应这种新的客观现实,这又进一步促使人自觉地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创新。关于这一点,阿尔温·托夫勒曾作出如下论述,“在深刻变革信息领域的同时,我们注定要改变自己的思想——改变我们思考问题,综合情况,预测行动后果的方法”[7]。具体来说,互联网使人们不再用线性的方式来观察事物,而是以网状思维来观察和思考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而清晰地把握事物之间的非线性复杂关系,深化对事物的感知和分析能力。
随着各种新理念、新知识的涌入,开放性的互联网为人创造了一个多元化、多变化的价值世界,冲击着人原有的价值体系。传统社会中相对稳定的主流价值观在互联网时代受到了挑战。当人在互联网上遭遇异质或新颖的价值观念时,会自觉不自觉地与个体原有的价值体系相对照、相比较,强化或削弱原有价值理念,并在选择与融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价值观念,使之内化为指导实践的行为规范。无论是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还是思维方式的多样化,都意味着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理性主义的高扬,这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积极发展的重要表现。
3.交往维度——社交领域的延伸与社会关系的重塑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8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建立、社会角色的定位过程。社会交往既是社会关系形成的逻辑基础,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方式总是受到交往工具、通讯手段的制约。可以说,一部人的社会交往发展史,就是一部鲜活的生产力发展史。曼纽卡·卡斯特在其著作《网络社会的兴起》中指出:“整个世界最有决定意义的历史因素,乃是80年代起进行的信息主义再建构的过程,它加速、引导与塑造了信息技术范式并引出相关的社会形式。”[8]如他所言,互联网的开通,掀起了一场新的交往革命,开启了一个新的交往时代。
从总体上来说,互联网通过突破交往的时空限制、延伸现实社交领域,打破传统的交往模式,改变了传统社会生活的结构与组织形式,创造出一系列全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具体来说,互联网的超时空性直接导致了人际交往的共时性,原先只能分别独立进行的点对点交往,现在却可以同时实现,表现为一种互联网特有的“窗口模式”。另一方面,互联网冲破地域阻隔,将全球不同角落的人们纳入同一社交场域之中,在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之外,用信息技术编织了一张全球化的人际网络。社交范围的扩大,促使社会关系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发生了改变,基于血缘、地缘的传统交往形式转向更加自由多样的新型组织形式,例如趣缘、偶缘、信缘等等。
如前文所述,互联网对社会交往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互动性的显著增强。互联网上的信息传输是双向流动、具有交互性的。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这种互动式的交往方式有利于社会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实现,激发了人们自觉投身社会化的积极性。同时,互联网的数字化传输技术让互动交往的过程变得便捷高效,为这种互动的持续展开奠定了基础。
互联网对社会交往的变革作用进一步体现在它为个体提供了自主选择的可能。前面提到,互联网本质上是一张“关系的巨网”,参与其中的主体面对千千万万个完全陌生的潜在交往对象,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改变交往的对象、方式、时机等社交要素,甚至还可以通过网络身份的更换实现社会关系的无限分化,从而强化人对自身社会性本质的自由占有。
在经历了最初的天马行空、与世独立的发展阶段之后,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回归现实世界、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互联网概念的实体化、网络实名制政策的逐步落实、基于现实社会关系的网络通讯普及等方面,由此,互联网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进入到一个与现实世界密切整合、与现实社会化频繁互动的全新阶段。
很长时间以来,互联网强劲的发展态势让人类总是处在目不暇接、亦步亦趋的跟从状态,这种现象一度引起广泛的忧虑——互联网将成为一种逐渐强大的异化力量,消解、妨碍人的主体性,使人类距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远。
如今,互联网现实化、人性化的发展走向以及对人的社会化作用的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忧虑。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回归既是互联网深化其现实影响力的必然,也是人类理性文明进步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说,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和技术力量,要实现人生存状态的改变和社会化进程的突破,归根结底还是要发挥人的主体自觉意识和创造性实践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为人类提供的广阔、自由、平等的社会化空间,形成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有张力的互动形态,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李强,刘强.互联网与转型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7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6.
[7]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358.
[8]曼纽卡·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兴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6.
[责任编辑:郭莉娜]
2015-06-17
赵越(198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
C912.1
A
1008-8520(2015)04-00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