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化

2015-03-26 22:50:19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从严治党

张 舒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40)

“四个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化

张 舒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40)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升华和最新成果,是当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性和创造性,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了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天地。

四个全面;中特理论;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13日—14日在江苏省考察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研讨班上的讲话,把“四个全面”界定为“战略布局”。今年“两会”上,李克强、俞正声、张德江、周强、曹建明五个工作报告都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表明“四个全面”已得到全党高度认可和认同。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总结,理论的新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举措,体现了治理执政理念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党和国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部署。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十八大形成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升华和创新。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战略布局,在宏观层次上多次部署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使我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到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大的经济实体,首次超过了日本,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任务和目标已取得巨大成功。

站在党的十八大后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党新的战略布局是什么?其当代国家治理核心内容是什么?都需要新一届党中央做出明确回答。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担任十八大报告起草组组长,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的战略布置,即在党建立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个基础上再次深化和具体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和详尽内涵,把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一个“全面”扩展为两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深知第一个“全面”的战略地位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承上启下的作用,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首个百年战略阶段和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模式。

到2020年距实现第一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还有不到六年时间。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看,第一个“全面”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极为重要:其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新阶段,即在2020年时间节点上建成。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是低标准的“瓜菜代”式的,必须是高质的。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建成”的具体而“全面”的内容,这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丰富。其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执政的新布局、新思考。在已有目标之前都加上“全面”二字,既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对过去发展目标的否定;又表明“全面”是不留死角、覆盖面更广、更大,并还要解决以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问题,通过“全面”和化解问题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新天地。其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理念和平民特色、人本情怀,满足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呼唤,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的红利,有更多的获得感,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实践主体。其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使战略布局有了新高度,又为实现其他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2日讲话中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是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及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地位。第一个“全面”离不开其他三个“全面”的支持,第二、三个“全面”,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内生动力和法治保障,第四个“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四个全面的领导核心,这“四个全面”自然成为当今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最重要的目标特征,最根本的措施,最关键的保障,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维度和顶层设计,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崭新的特点和宏伟的战略蓝图。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上有着系统性、战略性的思考。在两次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年后的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主题,即第二个“全面”。“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出任党的总书记后,领导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并制定第一个《决定》所确立的任务,把改革提升为“全面深化改革”,在世界和中国改革史上是第一次,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新的发展动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30多年实践中问题的理性解决,对理论与实践中问题的科学回答。我们党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确保第一个“全面”任务完成,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推动力。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决定》由此把“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极大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并在国家治理层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新模式、新路径。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化。“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历史使命,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使命,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因此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环节。

“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揽子改革举措,包括60项主要任务,336项具体任务,这在世界改革史上是罕见的,是对我国过去36年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性突破,显示了改革新设计师的战略思考和执政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亲自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全面深化改革与苏东国家及我们过去推进改革最大的不同是,中央相继成立了多个工作小组,习近平兼任多个高层领导小组的组长,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并立足改革实践领导模式的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习氏风格。以若干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使全面改革任务既不受各利益集团的左右,也不为非理性声音所阻碍并在2020年完成,会有效突破既得利益集团和群体的阻碍,全面完成深化改革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已显示了巨大的威力,有力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用改革的全面性、系统性、攻坚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防止苏东改革失败悲剧出现。这表明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执政形象的依托,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深层难题的锐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党建体制改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突破,把改革开放的旗帜推向新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对过去单项改革的超越、跨越和突破。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在一个领域单一改革,而是要协调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的全面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既总结了苏东国家改革变为改制、改向的错误,也吸取了我国过去35年改革的成功经验,以改革的系统性、全面性、整体性着力解决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着力解决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阻碍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问题,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广阔前景。基于此,全面深化改革能有力解决改革中的诸多问题,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巨大动力作用,并且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机制。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12次会议上的讲话又提出“三个有利”标准,指出“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文章做好”。改革这篇文章的目的仍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道路的护航舰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诸多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彰显习氏治国理政特色和风格。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这实质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引向法治的轨道,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在法治建设轨道上深化各种体制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制度化、法治化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由此使我国的国家治理由传统意义上人治转向法治,建设法治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着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此出台了180多项法治改革举措,许多都是第一次提出并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的“硬骨头”。法治领域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因此法治体制改革阻力多、难度大,其成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民族复兴的成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一,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二是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三是明确了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维护法治的权威性;四是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以法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之走上法治之路。

其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和母法。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在首都纪念宪法实施30年的讲话中,对依法治国下了科学定义: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是坚持依宪执政。法治建设要强化宪法的作用和功能,确立法治的尊严,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权力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防止公权私用,坚决纠正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权枉法等现象,防止和避免权力异化和权力腐败。

其三,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和形成法治思维、红线思维、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对《决定》说明时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有法有据,以法治保证改革措施的实施。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法治思维,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全面提升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不碰法治的红线、不破法治的底线,用法治方式来推进改革的有序进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

其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采取有力措施,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要把领导干部作为重点,要把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作为重点,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从我国国情出发,把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切实把法治建设变为人们的主体自觉,以法治的威慑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法治中国。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第一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指出:“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不但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还对践行全面从严治党提出8个方面对策措施,并使用了98次“从严”。践行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研究和把握全面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些论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和实践,体现了习氏风格和思考的重点。

“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包含着五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治党的内容无死角。全面从严治党包括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二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全覆盖。以往治党实质上还是有禁区的,特别是反腐败,从没有惩罚过政治局常委或正国家级。我们党揪出大老虎周永康,证明反腐无禁区。今后是从上到下都是从严的对象,党的各级组织都是从严治党要求的主体,同时又是被从严的客体。三是全面从严治党要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从严治党就要走出运动化的方式方法,要做到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四是全面从严治党就是依规治党、依纪治党。在践行从严治党的实践中,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到更加重要位置,不论是谁、职级多高都遵守党纪党规。五是全面从严治党要抓住、抓好“关键少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2日提出的重要论断,我们要通过抓好领导干部的这一“关键少数”,使之起到示范效应,以此把我们党建设好。

“全面从严治党”要强化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好补足精神的“钙”,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在理想上缺位、道德上错位、价值观上移位,由于精神世界的滑坡和塌方,才出现了塌方式的腐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到今年5月底,全国抓出省部级以上“大老虎”99个,许多贪腐分子在忏悔中都把思想理想上的缺钙作为首要根源。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全面抓好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使之树立坚定的党性原则和理想信念。

“全面从严治党”在于从严管理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13—14日在江苏调研时指出:“从严治党的重点,在于从严管理干部,要做到管理全面、标准严格、环节衔接、措施配套、责任分明。从严治党是全面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各级领导干部在政治体制中处于权力导向阶层,只有从严管理领导干部才能奠定全面从严治党的干部基础。同时,领导干部具有模范和表率作用,这个作用包括正作用和负作用。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向焦裕禄、杨善洲那样,做到“打铁还要自身硬”,党中央所抓的“八项规定”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及反“四风”,其着眼点都是从严管理干部。

“全面从严治党”还要“打虎、灭蝇、猎狐”,彰显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老虎、苍蝇、狐狸”是我们党内的贪腐分子,是大毒瘤,我们必须采取严厉措施将他们清除党内,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此,必须严正党纪党规,铁面问责,编织好制度的笼子,架起制度的高压线,划出党纪党规的红线,防止公权变私器,防止领导干部手中权力异化,构建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和大格局。现在党中央又全面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巩固和继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积极成果,全方位地做到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确保在两个百年时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3:2.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

[责任编辑:孙 霁]

2015-06-11

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MYJG1402)

张舒(198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博士。

D61

A

1008-8520(2015)04-0041-05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从严治党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0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0:45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12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14:22
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
学习月刊(2015年13期)2015-07-09 05:37:58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6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环球时报(2015-02-28)2015-02-28 16: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