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保定 071003)
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人们需要不断地用新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些新问题。只有用发展了的、本土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才能够尽量避免问题出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在空间、时间和大众等三个维度进行[1]。
在空间方面的发展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的过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情况和问题,即使是同一问题,在表现特征方面也会存在差别。这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化到本国的具体实践当中,这样才能够使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具有针对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一个国家实践的成功,都是与该国的具体环境有关系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国别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是不变的,通过与不同国别的实际情况结合后,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当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时候,就会对社会经济发展或者民族民主革命创造较高的效率。当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的时候,做事情的时候就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别化会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不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国别化的过程。同样是着眼于民族解放事业,当时的俄国是采用城市包围农村的方式。实际上无论是城市包围农村还是农村包围城市,根本点都是“避敌强大,击其虚弱”。由于中国的情况与当时的俄国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单纯从形式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中仍然坚持城市包围农村的策略,则会使中国的民族革命事业遭受重创。所以在空间方面进行马克思主义国别化不是从形式上而是从内容上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地进行本土化的过程。在这个层面上认识问题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在时间方面的发展就是与时俱进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需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问题,使得做事方法能够更加符合变化了的情况,所以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过程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做事原则的过程,这也是解放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只有不断解放思想,让思想更加符合实际,才能够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个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时间维度上的时代化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经济发展底子薄,需要集中精力做大事情,有步骤有重点地发展国民经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奠定了公有制的国民经济基础,国家经济发展步入正确轨道。但是计划经济运行模式存在的“平均主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效率。为了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国家经济发展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收入的分配方式等都有了很大改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新的分配方式改变了“平均主义”分配情况下所造成的低效率问题,这是一次着眼于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的制度创新。在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下,通过不合理的分配机制,将劳动生产率高的劳动者的部分劳动成果无偿转移给了劳动生产率低的人享用,于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多劳者不一定多得,少劳者不一定少得”的思维定式。人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他人占有,在不能改变其他人的行为方式的情况下,就只能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应对这种不合理的分配方式,于是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劳不得,共同贫穷”。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社会经济一直处于低位徘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辅以多种其他分配方式形成的分配格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化的生动实践。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着眼于提高社会效率而重新思考分配方式的过程。经过这种重新思考,让分配方式与劳动积极性、社会进步效率之间紧密关联起来。同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化的进程中,在经济发展的思路上最初只是注重思路不太注重效率,而后虽然开始注重效率,但更多注重的是经济效率而不是环境效率。所以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经历了从“单纯注重速度”到“注重速度和经济效益”再到“注重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综合平衡”的发展历程,发展思路从“单纯注重快”到“又快又好”再到“又好又快”的变化,反映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内涵。人类可以驾驭自然,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开发自然,在人类发展自然环境之间出现严重不平衡问题的时候,就不能单纯“以经济唯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发展着的,人们认识深度的变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化的进步性的体现。只有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优秀品质,人类才能够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
在大众方面的发展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到普通老百姓心中,让每个人都能够自觉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需要理论家进行研究,还需要实践家将这些理论运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当中去。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变为普通大众的实践,才能够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普通群众而言是比较难读懂的,这些具有高度哲理性的系统理论,需要具有一定科学知识水平和具有相当理论功底的人,才能够很好地理解,这样就会出现“少数人”与“多数人”之间的矛盾。“少数人”即只有很少数量的人具有相当的知识功底并在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充分理解。然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实践,是关乎多数人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以高深的理论形态方式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普通百姓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即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普通百姓的实际行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基层管理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层管理者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普通百姓行动指南,普通百姓虽然弄不清楚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在基层管理者领导下努力去做同样是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以基层管理者执行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实践行动进行转变的“转换器”的使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可以让普通大众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漫画作品等都是将马克思主义进行通俗表达的经典方式。普通百姓虽然不能够读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但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些通俗作品,人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已经进入了人们的脑海并潜移默化地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马克思主义开放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的金钥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要面临不同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前提下,找到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方法。中国几代领导人都是结合当时中国具体情况,不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时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基础比较贫弱,国家需要在所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为了平衡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不但进行了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而且有意识地对生产力进行了均衡配置。虽然现在看来,很多方面存在着有悖规模经济原则的做法,但是当时布局生产力的前提不仅是着眼于国民经济在区域间的均衡发展,,还考虑到了国际形势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国家做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战略部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综合平衡。虽然国家财力有限,但还是在城乡、脑体、工农之间的关系上进行了诸多调整。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并奠定了公有制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国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鉴于当时的条件,经济运行机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分配方式也侧重于平均主义,在城乡关系上实行城市优先发展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免费教育制度。在“高积累、低消费”的主导思想下,国家通过计划的方式将主要的财力配置在需要重点发展的关键领域当中去。通过有轻有重、有快有慢的发展机制设计,国民经济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效率。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国民经济发展就会长期处于低位徘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品质在此间得到了生动展现。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对此前发生的一些错误进行了根本改变,将国家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经济建设”层面,提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前在分配方式以及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缺陷得到了根本改变。邓小平提出,当时的国际形势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东西问题”是和平问题,“南北问题”是发展问题。国家只有充分发展经济才能够在世界上有地位。在经济发展问题上,当时人们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等价于“姓资与姓社”的关系问题。总设计师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对该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计划和市场都属于方法或者机制,不涉及制度。决定一个国家社会性质的根本点是所有制形式。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使得共产党人挣脱了长期以来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思想禁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从第三代领导人开始,通过与时俱进的思维品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新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该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够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中国要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就需要加强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在此前国家经济建设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国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友人大平正芳的时候曾经谈到,小康就是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这是一个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的小康,老百姓的日子还不是很富裕但普遍基本好过。所以从“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是在相同问题上的一个新的认识高度。要通过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将社会发展水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改变“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的状况。在此过程中通过继续深化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和通过“以城补乡、以工促农”的强农惠农政策,改变农村的状况,中国农民富裕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就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经济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与此同时,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各种问题也开始出现了。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提了出来,这是对经济发展与各方面关系的重新认识,将原先“单纯追求经济发展思路”转变为“全面发展”的思路。未来的发展不但要速度而且要质量,在质量与速度的关系上将质量放在了前面。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经历了黄色文明、黑色文明和绿色文明等三个时期。在黄色文明时代,人类最初是刀耕火种,劳动生产率很低,人类文明进步很慢,人类战争中主要使用的也是冷兵器。虽然人类进步很慢,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平衡的,人类的发展并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黑色文明时代,科技发展水平开始迅速提高,机械开始部分地取代了人力。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自然资源,人类的进步与自然环境之间开始出现了不和谐。这种暂时的快速进步却在长期内形成了负面影响。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生态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生态文明”和“和谐发展”的思想。绿色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轮回。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观念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了“经济发展方式”,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更高水平的正义和公平,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富裕和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以来诸多志士仁人共同追求的伟大梦想,人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而做出了不懈努力。这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国梦不但是国家的梦想,也是每个普通老百姓的梦想。“中国梦”将国家的梦与普通老百姓的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每个老百姓自己的梦得以充分实现的时候,国家就实现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国梦,就需要不断完善国家各个方面的运行机制,在医疗、养老、分配、城镇化等各个方面有长足进步。在不断推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中国虽然在奔向现代化的征途中进步速度较快,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中国,还不能算得上农业强国。中国农业发展状态有了本质改善时,中国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正像邓小平当时所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在飞速发展。一个国家不发展当然就意味着倒退,发展慢了仍然意味着倒退。中国需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契机,让中国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当中去。这个世界虽然充满了竞争,但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合作同样也就没有发展。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需要在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大众维度三个层面进行充分实践,这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要求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在面临的问题,解决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只有领导干部首先做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普通群众才能够在领导干部的带领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邓小平说:“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事,多做少说。”[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需要在“贴近群众、贴近需要、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上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正在面临的问题,老百姓就会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在自己生活中。不同时代的社会环境不同,国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不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注点也会有所差异,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解决人民面临的主要问题。任何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都要本着“贴近群众、贴近需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实践要求,通过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时代进步。
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历史使得中国人民得到的教训在于:一个民族必须持续不断地保持创新力和成长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政党并掌握先进的思想武器,成为带动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引擎。近代社会中很多志士仁人都不断对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进行探索,但在中国共产党之前,很多努力都没有成功。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除了没有强大的政党以及没有强大的思想武器等诸多原因外,还在于没有发动人民战争,人民群众这个强大的动力因素被忽视了。在鲁迅小说《药》中,华老栓为给儿子治痨病,居然在街口等着革命党人被杀后用怀中揣着的冷馒头蘸上革命党的鲜血做治病偏方。华老栓不明白这样的革命党是在为谁流血牺牲。革命党的付出与人民群众的需要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即使革命党努力奋斗,人民群众也不知晓,如上的悲剧才会发生。在此过程中“四个贴近”被忽视了,于是革命运动失去了人民群众的强大支撑。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工农武装格局的方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力最强大的同盟军向反动派发动进攻,在革命运动中人民群众知道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为人民打江山的军队,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够代表人民的利益,人民与军队鱼水情深。“四贴近”让人民军队战无不胜。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并将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转化为了人民的巨大行动,人民的需要与革命行动之间实现了完美整合。
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经历了一个过程,“站起来”与“富起来”也是两个不同的主题。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将百姓所求与制度设计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够通过体现“四个贴近”将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够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邓小平在对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将党的工作重心调整到经济建设层面来,认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邓小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理顺了社会主义的“名”和“实”之间的关系,冲破了长期以来束缚共产党人的思想禁锢,认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贫穷不等于社会主义”,用否定的方式回答了“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从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科学的水平,社会主义要让老百姓富裕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将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做了科学的解释,将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提在了一起,社会进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随着国家不断发展,经济发展战略也不断在做出调整。这种调整是经济转型的需要,也是为了使社会经济发展轨迹更加符合人民的需要。起初人们在过着穷日子的时候,人们不用为食品安全、饮水安全、呼吸安全而担心,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人们越发感觉到身边的不安全因素在增加。此前人们并没有将蓝天白云、绿色食品视为奢侈品,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人们的生产理念在发生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于是“美丽中国”成为发展共识,这是国家可持续发展需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需要。环境质量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软环境等,只有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才能够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诚信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城乡还存在发展差距的情况下,还会有很多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于是就会在一定时期内还会存在“农村留守”问题,这包括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问题,由此产生了诸如未富先老问题、农村教育问题以及医疗卫生问题。在市场化进程中,只要没有实现城乡一体化,在城乡之间就会存在经济发展的势差。这些都是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变得不断强大,才能够让每个老百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解决这些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体现“四个贴近”的现实版,也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表现。只有走到人民群众中间去,了解人民的需求,才能够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认识问题。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是管理者的行动方向。管理者思考的是所有人的问题,普通群众思考的是自己的问题,只有将所有人的问题与每个人自己的问题高度一致,老百姓才会认为管理者就是针对自己解决问题的,管理者的工作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需要,这样的管理者就代表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致力于服务人民的,“一切为了群众,否则,革命就毫无意义”[3]。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第五代领导集体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这需要中华民族凝心聚力才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从中国共产党建党伊始就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不断努力着。中国梦就体现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只有每个老百姓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国家复兴的梦想才会实现。老百姓需要过平常日子做平常事,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变成能通俗理解的表述方式,老百姓才能够感到理论与其实际生活是连接在一起的。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百姓与国家领导人有更多的机会零距离接触,人民能够以更加多样化的渠道表达心声。习总书记用“勤洗脸”、“掸灰尘”、“照镜子”这种通俗的方式表达对共产党员干部的要求,并用“打虎拍蝇”、“治病树”、“拔烂树”以及“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壮士断腕”等通俗的表述方式表达做事的决心。民族伟大复兴融于日常点滴工作中。国家已经富裕起来了,百姓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升,人们需要碧水蓝天,更需要政治生态。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正在展现其时代化的魅力,将“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与百姓的“个人诉求”紧密衔接起来,老百姓感觉到“伟大复兴”与自身的工作紧密相关,每个人都是实现伟大复兴的主角而没有配角。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转化为人们日常接触到的、简单的实际的东西,降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难度。“四个贴近”需要管理者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不断用变化的眼光观察世界。在中国现阶段,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大的实际,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这个具体的实际出发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够使得理论与实际相符合。让国家的实际、老百姓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全体社会劳动者的积极性,通过全体老百姓的实际行动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1]王中平.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功能和显著特征[J].理论视野,2013,(3).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1-382.
[3]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3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