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为
(福建警察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公路隧道不断增多,特别在山岭地区。公路隧道缩短了里程、减少了通行时间,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隧道不同于一般的地面建筑,隧道地形复杂,结构封闭,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极易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公路隧道的交通安全管理显得极为重要。
在驾驶员的感觉系统中,视觉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驾驶员视觉所获得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0%以上。[1]因此,在行车过程中,驾驶员视觉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对交通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隧道较普通高速公路而言相对封闭,内部的灯光与外界相比较暗,有些隧道内部甚至只开一部分灯,使得隧道内部昏暗。驾驶员从外部环境进入隧道内部的瞬间,有时候根本无法适应里面的光线。
驾驶员的视力有一个暗适应和明适应的过程。当从亮处到暗处时需要一段时间暗适应,这段时间驾驶员有可能根本没办法看清楚眼前的路线,易导致交通事故。当驾驶员从隧道驶出时,从暗处到亮处,眼睛大约经过1分钟才能适应。明适应的过程中也是易发生交通事故的“特殊时段”,常常有很多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就发生在隧道口。隧道内的灯光不够亮,就使得明暗转换更加困难,驾驶员所需调整和适应的时间就更长,就更加容易出现事故。
在一些隧道里面交通指示标志不够明显,或者因为灯光朦胧而无法看清标志。有些驾驶员进入隧道后会突然变道,没有指示标志的提醒,不知该往哪里走。有些驾驶员对这些路段并不熟悉,又没明显的标志提醒,使得司机到了隧道口急于变道,急匆匆地变道严重影响了驾驶安全。
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速度本来就快,有些驾驶员进入隧道也不减速。隧道这种特殊地段若不提醒司机减速,有些驾驶员没有这个意识,当看清前方的路况和车辆时,车辆根本来不及减速和避让。G70福银高速公路南平地段因为多山,隧道也就更多。有些隧道的设置环境并不是很好,有着“弯度大、坡度陡”的缺点,若这时不在隧道口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车辆驾驶员减速慢行、注意陡坡,车辆进入隧道后司机就会很难控制车辆的行驶,极易造成追尾事故等。这也是导致隧道事故的重要原因。
隧道属于相对封闭的特殊环境,车辆来来往往,带进的大量尘土不能像普通的高速公路一样及时排出。这些尘土在隧道里会沉积在路面上,过往的车辆尾气的排放也会使得大量尘埃无法及时排出隧道,从而凝聚在路面上长期存在。因为隧道得不到太阳的暴晒、雨水的冲刷等,车辆行驶过程中滴落的油渍和车轮附带的物质也会附着在路面上,这类物质就更难清除。以上因素大大地降低了路面的摩擦系数。
当遇到雨雪恶劣天气时,空气中的湿度也相对较高,南平路段隧道路面是水泥路,水泥路面在空气湿度较高时很容易附着小水珠,而且车辆驶入隧道会将外部的雨水带入隧道,路面因为潮湿会变得更滑。若是遇上寒冷的天气,隧道路面上的水还有可能结冰,且因为无法得到阳光的照晒,路面上的水或冰很难退去。这样就更是大大地降低了路面的摩擦系数。车辆行驶在这样的路面时极易发生侧滑,或因方向无法控制发生交通事故。
进入隧道,往往会觉得空气不是很好,隧道里面车辆往来扬起的灰尘比外面多许多,隧道内的反光板常常会被这些灰尘遮盖。在反光板的作用下,车辆前面高速公路的路宽、拐弯、坡度等能够一目了然,使驾驶员开起车来比较轻松,也相对比较安全。而在隧道这种本身就不是很安全的路段,反光板又因为灰尘的遮盖功效大大降低,司机看起来很吃力。故而驾驶员在隧道行驶的安全系数又进一步降低了。
南平高速路上的隧道有“弯度大、坡度陡”等缺点,就更需要借助反光板的作用提高行驶安全。然而,有些隧道里面的反光板不仅因被灰尘覆盖而变得模糊,而且数量也不多,有些需要设置的地方没有很好的设置。如果在夜间驾驶车辆看不清弯道和陡坡,是相当危险的。小小的反光板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特别是在隧道这种生命路段。
有些隧道是双向车道,进入隧道后有些车灯光线太强,常常使对面方向车辆的驾驶员产生眩目的感觉,给交通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全因素。在隧道里行车,光源的强度会因为无法扩散而增强,光源对驾驶员视线的刺激会更大。隧道内部的光线强度本来较低,驾驶员又需要一个暗适应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对面方向的车灯很容易造成驾驶员炫目,而使视力瞬间下降。炫目可使静视力下降至0.4,如要恢复到正常情况下的1.1则至少需要20秒。炫目可使动视力下降至0.3,需经40秒才能使视力恢复到0.6左右。由于隧道空间相对较小且封闭,对面方向车辆的前照灯光很可能正射在驾驶员视网膜的中央,这样造成的炫目程度则更深。一般情况下,炫目可使视力下降25%,而恢复视力的时间约需要20秒~40秒。[2]在这段过程中驾驶员有可能会因视觉问题发生追尾乱撞等事故。
隧道太长容易导致驾驶员驾驶疲劳,在灯光跟外界有明显差别的情况下,在隧道内驾驶车辆比在外界公路上困难得多,也更易发生交通事故。公路隧道分为短隧道(L≤500m)、中长隧道(500<L<1000m)、长隧道(1000≤L≤3000m)和特长隧道(L>3000m)。南平地区地段的大部分隧道都属于长隧道和特长隧道。G020京福高速公路的美菰林隧道是中国目前已经贯通的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其中左线长5563.37米,右线长5580米,而且有连续的下坡,隧道内已经发生多起追尾事故。隧道过长非常容易影响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导致交通事故发生,且特长隧道交通事故的救援难度大,易发生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导致伤亡惨重。
隧道较平常的高速公路路段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是高速公路的特殊路段,也是驾驶员行车过程中的生命路段。南平属于山区,山多且山势复杂,隧道也就“多、弯、陡”,更易造成交通事故。造成隧道口、隧道内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很多。针对以上情况,笔者研究分析了引发以上隧道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项应对措施,以期能够防止、减少隧道交通事故的发生。
为了防止隧道内的各种视觉问题,必须科学设置隧道照明设施。要尽可能地使隧道内外的亮度差别缩小。这样能合司机的暗适应和明适应时间减少,使有利于隧道行驶。
1.基本照明
基本照明标准可按照隧道内部的建筑条件、路面亮度分布及照明器的眩光情况等来设定安装。如设计车速为100km/h,路面平均亮度为9.0cd/㎡,混凝土路面的平均照度为120Lx;如设计车速为80km/m,路面平均亮度为4.5 cd/㎡,混凝土路面的平均照度为60Lx。照明的灯光亮度应该跟该段高速公路的设计车速、隧道长度等相适应。照明器的安装不可以太稀疏,不能为了节约资源而只开一部分的灯,也许这样一点点不注意就会酿成悲剧。隧道里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是黑暗的,所以在白天黑夜隧道内的照明系统都应该开着,防止“黑洞效应”。
2.隧道出入口照明
在白天时,若隧道内外亮度差别太大,从隧道外部看隧道就像黑洞一样,所以隧道入口应该设置强照明。这样司机进入隧道时能缩减暗适应的时间。进入隧道后灯光应该渐弱,使司机视觉有一个适应隧道灯光的过程。即将出隧道口时灯光要渐强,在隧道的出口处也应该设置强照明,出口照明的路面照度应该为出口外部照度值的1/10,出口照明长度一般为口内80米。这是为了让司机出隧道时明适应的时间缩短。
在夜间时,隧道的入口和出口不需要加强照明,而是应该在隧道外的道路上加强照明,使得隧道外的灯光亮度不低于隧道内亮度的一半,缓和从外部进入隧道的灯光。出口外的缓和照明区间长度要根据隧道内的亮度和该路段设计车速来决定。
3.隧道的应急照明
为防止隧道内因突然停电而发生事故,隧道内应有独立的应急照明供电系统,有备无患。[3]
隧道交通标志不多或者不够明显常常会引发不必要的事故,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应该增设隧道指示标志与警示标志。在隧道口,应该设置限速标志,在南平路段一般应该限速60km/h或80km/h,防止驾驶员因快带进入隧道而导致方向失控等。
进入隧道后,因为有些隧道弯度很大,而且坡又陡,在内部应该设置明显的注意陡坡和提醒弯度的警示标志,提醒驾驶人员注意路况。隧道内的灰尘比较大,很容易覆盖在标志上,使得标志不够明显,所以应该定期进行擦拭和更新,保持标志的明显性,使其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隧道口和隧道内应该设置LED情报板滚动提醒驾驶员减速慢行,滚动的LED板比较容易引起驾驶员的注意,利用上面滚动的信息提醒驾驶员减速慢行、注意弯道、小心陡坡等,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还可在隧道内使用语音提醒,响亮不断的声音对提醒驾驶员小心驾驶是很有效的,在枯燥的驾驶过程中听到这样的语音,也可给驾驶员提提神。
针对隧道内的路面因各种原因而摩擦系数低的问题,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是设置好通风设备,利用风机和静电除尘器来通风和除尘。要采用多方式的通风方法,包括纵向、横向和半横向等。[4]在一些中、长隧道中,一般要满足隧道安全对通风的要求可以采用射流风机的纵向通风方式。而在一些特长公路隧道中,则应该采用中间加设通风竖井或斜井的纵向通风方式,或再加装静电除尘装置。一般特长隧道很少采用横向通风方式或半横向通风方式。隧道内的通风效果好的话可以保证隧道的空气湿度降低,不至于因路面潮湿而降低路面的摩擦系数。安装静电除尘器可以除去隧道空气中的烟雾,减少汽车排放的尾气,提高隧道内空气质量。
要定时安排专业人员检修通风设施,保证通风设施的有效运行。在日常的通风控制中可使用人工控制或全自动控制,科学合理地控制通风装置的使用和停止。这样不仅可以保持隧道内空气的湿度和质量,还可以节省能源。
对于路面上的油渍或垃圾,应安排专业人员定期清理,尽可能保持隧道路面的干净,提高路面的摩擦系数。
隧道内的反光板设置,应该做到“密、多、大”。要保证驾驶员行驶过程中能够在反光板的作用下,对路宽、拐弯、坡度一目了然。除了应该在隧道内安装反光板外,还应该在隧道内壁上贴上反光贴纸,如此可以有效地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隧道内来往车辆扬起的尘土较多,除了依靠通风设施和除尘设施外,只能依靠人工进行清理。故而,要注意定期擦拭反光板上的灰尘以保证反光板的效用。
炫目问题是当今国内外的重要研究课题。一般可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应对车灯炫目问题:第一,设法降低光源照射到驾驶员瞳孔的光照度;第二,改变车灯光束和对向车辆司机眼睛的投影角度。目前很多车辆都使用双光束前照灯,这种灯在配光结构上比较科学,在会车时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对驾驶员瞳孔的照射。
在隧道中行车,隧道内有灯光,而且隧道相对封闭,光束比较集中,由此导致的交通事故较多。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必须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的规定,在会车时应当在距对方来车150米以外改用近光灯。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在隧道行车会车时的视觉特点,加强管理驾驶员会车时使用近光灯,以保证行车安全。
在太长的隧道里看不到前方的隧道口,就像一个黑洞,影响驾驶员的驾驶。在设置隧道时应尽量控制隧道的洞长不超过3000m,尽可能避免特长隧道。若无法避免设置特长隧道,应在做好隧道交通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完善处理交通事故的应急机制,加大对高速公路隧道灾害事故的预防和救援。
[1]张锁.颜色对动态环境下驾驶员空间距离辨识影响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7.
[2]范士儒.交通心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3]汪伟.公路隧道照明设计与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
[4]陈建忠.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