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共产党人谨记治军必先治校。
早在瓦窑堡会议上我党就明确提出,为承担抗日战争的新任务,“必须大数量地培养干部”。1937年1月19日,成立刚刚半年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即抗大。“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这所“窑洞大学”。
毛泽东兼任这所“窑洞大学”的教育委员会主席,并亲自为学员们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哲学和军事课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毛泽东定下的这“三句话、八个字”教育方针和校训,深深地融入到抗日军政大学的办学实践中。
战争年代,抗大只能流动办学,时而行军,时而驻扎,经延安瓦窑堡、行走晋东南、驻扎邢台浆水。
培养一批,输送一批,仅抗大八期12所分校培养的抗日军政干部就达10余万人。
有一个外地来的记者在“窑洞大学”参观后曾说:“每一个窑洞里都装有若干‘炮弹’,将来这些‘炮弹’飞出去,就不得了!”
而当时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则说:“宁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人的高下之分,就是战争的决定因素,我党深谙个中道理,我们的敌人岗村宁次们也深谙个中道理。
新中国开国将领中有7位元帅、8名大将、26名上将曾在抗大学习或工作过,1955年授衔时,“抗大人”占88%。
抗大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的。拿抗大的窑洞课堂来比,今天当我们的办学条件已经不输世上其他地方,我们的办学质量再不好就没有理由了。抗大由毛泽东亲自制定教育方针和校训,亲自上课,这对“一把手文化”依然起关键作用的企业培训而言,更是必不可少的。毛泽东之伟大,语言不可穷尽。而此时我们需要深思的是,他为何在一场挽救民族于亡国沉沦的战争中还如此花费心血在抗大的教育事业上?
越是变革时代,越是需要发挥人的能动性,也就越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今天经济金融形势波橘云诡,也是一个变革时代,要引领金融企业,“大数量地培养干部”,培养可以应对变局的金融人才势在所迫。
让我们把最强悍的“炮弹”送向四面八方。改变金融格局,金融培训者,你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