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维度研究
——以上海早期工人运动为例

2015-03-26 13:58
关键词:青年工人大众化工人

郭 璐

(1.上海市普陀区行政学院,上海 200065;2.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党校,上海 20006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维度研究
——以上海早期工人运动为例

郭 璐1,2

(1.上海市普陀区行政学院,上海 200065;2.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党校,上海 200065)

在马克思主义与沪西青年工人运动结合过程中,逐渐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物——“沪西魂”。“沪西魂”在经历马克思主义认知层面、信仰层面、践行层面的层层积淀,最终成为发动工人运动的灵魂支撑、更是成为了“五卅”精神的重要来源。认识和总结“沪西魂”形成的路径,有助于新时期在广大青年中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实现我党的长远发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沪西魂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保持旺盛生命力、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根基,更是我党实现远期战略目标的保障。沪西小沙渡地区是最早实践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广大青年工人运动结合的地方。党的早期领导人邓中夏曾经称赞沪西“小沙渡”和北京“长辛店”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的起点,其中“小沙渡”地区还是“五卅”运动的发源地。在马克思主义传入沪西地区、与沪西青年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产物—“沪西魂”。

二、 “沪西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成

“沪西魂”是指沪西青年工人在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指导革命成功的价值理念,即: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彻底的无私奉献精神、团结战斗的严明纪律、不怕牺牲和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

沪西小沙渡地区由于近代工业建立较早、劳动力最为集中,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以小沙渡为心脏地带的沪西地区在1843年上海开埠后,逐渐开始了近代工业化进程;1895年《马关条约》后,以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为代表的棉纺织工业迅速进入沪西地区;到了20世纪初,沪西已经成为近代上海重要的纺织业工业区和青年工人聚集区;20世纪20年代,在以李立三、李启汉、项英等为代表的共产党的领导下,沪西青年工人逐渐从自发、盲目、脆弱的斗争,转换到有组织、理性、有韧性的革命。这期间沪西地区涌现了顾正红、刘华、陶静轩、孙良惠等一大批青年革命志士,他们以实际行动孕育了“沪西魂”的内涵。

可见,“沪西魂”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沪西地域特色,遵循青年工人特点,融合马克思主义与沪西工人革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

“沪西魂”是沪西青年工人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在认知层面、信仰层面和践行层面大众化的积淀,是沪西地区发动青年工人运动的灵魂支撑、是小沙渡地区工人革命的不竭动力。

(一)认知层面:聚焦沪西地域,在青年工人中大力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

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沪西革命的结合,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和启发工人,使其掌握革命的思想武器。

沪西地区工人多是来自江浙一带的破产农民*“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工人主要是青年工人,这不仅由于工厂普遍使用学徒制和包工制,也由于许多工人来自农民。在农村,年轻人由于各种牵累较少,纷纷离开农村到新建的企业里去找工作。”,参见刘明逵.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因受到这一地区日资纱厂较多的产业结构的影响,受压迫也是最深的*上海第一棉纺织厂工人运动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小沙渡地区聚集大量纺织工厂、而其中又以日商纱厂占多数。,同时他们还缺少基本的文化知识。在党组织出现之前,这批工人曾用自己的方式发泄对社会的不满,但由于他们未能从根本上认清自身受压迫的根源,罢工过程中缺乏明确目标和科学理论指导,所以,青年工人自发的斗争往往以失败告终。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主张“关于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的青年,应为所在地方的青年无产阶级组织俱乐部、学校、讲演会,以发展他们的知识和社会觉悟,并刊发通俗的日报、月报、小册子”[1],同时还提出:“关于政治教育社会主义的青年应宣传社会主义于大多数青年无产阶级。其方法或集会讲演,或刊行出版物和小册子,并特别讲述中国政治情形及其他种种情形,以启发并养成青年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及批评力”[1]。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的《青年运动决议案》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青年团应以组织及教育青年工人为其重要工作,在出版物上应注意于一般青年实际生活状况及其要求”[2]153。同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第四支部在普陀境内成立。1925年8月,普陀境内建立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沪西地区的共产党人担当起了组织、宣传和教育青年工人的重任。其具体方法如下:

1.以“合法”办学为契机,拓展宣传教育的广泛性。1925年中共四大明确指出:中国青年工人运动,“主要尚在宣传的时期,如何(使)我们的宣传能达到青年工人是S.Y目前最重要而唯一的问题。要使我们宣传能达到青年工人,我们就须组织俱乐部,学校……等各机关以与青年工人接触而得从事宣传”[2]367。这一做法既实现了对青年工人的宣传教育,又将沪西小沙渡的青年工人有效地凝聚起来,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李启汉长期深入沪西地区开展调研,他结合沪西青年工人特点以及沪西地区工厂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团结工人有了初步的设想。他首先利用当时政府允许办平民学校的合法条件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工人学校——劳动补习学校,争取党组织在沪西地区的公开活动;为吸引更多青年工人参加学习,结合当时青年工人缺少娱乐活动的现状,李启汉又在劳动补习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上海工人游艺会”聚集工人;等到“工人游艺会”集结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工人后,他又将“工人游艺会”改名为“半日学校”;随着1921年8月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成立,作为其中干事的李启汉在“半日学校”的基础上办起了“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这所学校是中国共产党诞生期间,党在上海开办最早的一所工人补习学校。通过这所学校,以李启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广泛深入青年工人,从中发现优秀分子(比如优秀青年工人孙良慧等),为后来建立党组织,团结沪西其他工人培养领导力量。

2.以工人熟悉的语言和方式,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无论是在党组织初创阶段,还是在实际开展罢工时期,中国早期的先进知识分子都注重加强对青年工人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启蒙教育,并对青年工人的罢工斗争、建立工会等方面进行实践培训。他们精心挑选了有工人运动经验和具有亲和力的骨干力量到沪西地区进行讲课或演讲。蔡和森、邓中夏、恽代英等人紧密结合工人特点,用工人熟悉的语言展开演讲,受到大家的欢迎;此外,针对不识字的工人,邀请青年学生为其开设了识字班;针对已经识字的工人,兴办了通俗刊物;针对江浙一带的青年工人比较多,组织工人听自编的家乡戏,寓教于乐。经过这一时期的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与沪西工人运动开始结合,青年工人们在思想上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对于自身受压迫的一系列疑问也都在党组织的宣传和教育下找到答案:工人们要得到彻底翻身和解放,就一定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共同战斗。沪西的青年工人们开始由过去的盲目反抗转变为有意识的革命,逐步认识到了工人阶级团结起来革命的重要性,开始转向党组织寻求帮助。

(二)信仰层面:注重沪西青年工人心理认同,促进马克思主义和沪西革命精神的结合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沪西革命精神的结合,必须进一步增强工人对党的理念的认同,并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党组织代表工人利益是前提、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是引导、党的组织建设是保障。

1.以代表青年工人利益为抓手,获得工人的信任和支持。中共四大明确指出:“S.Y是代表青年工人的,由这种青年工人机关,拥护青年工人的特殊的经济利益,……并使工会能提出青年工人的特殊的利益。同时又须调查青年工人的状况,以期得到一个明了的观念,再来定更适当的宣传,组织和教育的方针。”[2]367

“沪西魂”对于广大青年工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主要依赖于它的实践功效。马克思曾经说过:“反抗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维护工资”[3]。因此,要凝聚和领导工人首先就必须代表工人的利益,将党的政治主张与工人的切身利益相结合。早期的党组织深入工人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了真实反映工人工作生活的调查报告,如《我们的劳动力哪里去了》、《失业问题与社会主义》等,为进一步满足工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沪西共产党人始终遵循一种模式:在代表和实现工人利益的基础上,发动和组织工人与资本家进行斗争,最终实现工人发展、组织壮大、革命胜利的协调统一。在满足工人个体利益的同时,党组织及时通过引导青年工人提升政治追求,使工人们逐渐从追求个体利益上升到追求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

2.以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为标榜,确立党组织在青年工人中的威望。优秀的党员和干部在实践的过程中展现的不怕危险,深入群众的作法,感染了沪西工人,他们以实际行动树立威望,也为党组织培养了革命后续力量。沪西工运的领导者李启汉,因组织工人运动两次被租界警方拘留、传讯,但是他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直到被判刑入狱,在他的影响下工人孙良慧后来成为了沪西工人运动的骨干力量。内外棉十五厂的共产党员陶静轩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工人中树立威望,扭转了厂内工人分帮、分派的分裂格局,实现了全厂工人大团结的局面,领导全厂工人与日本资本家展开各种形式的斗争。

3.以党的基层组织发展为载体,巩固工人的思想统一。“沪西魂”是马克思主义在沪西革命中逐渐产生的,其延续和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1923年党在沪西小沙渡成立了第一个基层组织,即:优秀工人孙良慧、共产党人嵇直、徐玮三人组成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第四支部;1925年9月,在中共中央委员项英和邓中夏指导下,又成立以“互相帮助,共谋幸福”[4]为主旨的“沪西工友俱乐部”;随着沪西地区党小组的逐步建立,1926年1月,成立了中共沪西支部;沪西党支部的成立为“沪西魂”和沪西工人运动的结合奠定了组织基础。

(三)践行层面:以青年工人自觉革命为目标,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沪西工人革命的融合

1.党的统一领导促成工人由自发斗争到自觉革命。工人由自发斗争到自觉革命除了依赖工人思想上的统一外,还要实现行动上的统一,这就需要依靠党组织的领导,否则很难实现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同兴纱厂事件中,几个工人因为不堪资本家的欺压,自发地在同兴纱厂门口打了资本家的工头,附近的工人聚集观看、拍手称快。但第二天党组织派人到事发地点张贴标语、进行演讲、号召工人凝聚起来罢工时却并没有得到这些工人的响应。这次事件暴露出了一个问题:要发动工人自觉革命,必须在沪西每个工厂内部建立党的组织,确保党组织自上而下对工人进行领导、统一行动。于是,在沪西共产党人的带领下,沪西的同兴、内外棉三、五、十五等厂陆续建立了党组织。这在上海工人运动史上是一个进步,也是后来“二月罢工”能够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2.以重大革命斗争为平台形成了工人自觉革命的常态。在党组织带领下,为了能够让工人实现自觉革命,党组织注重在重大革命斗争中锻炼工人。“二月罢工”是沪西工人自觉进行大规模反帝斗争的前奏,也是党组织带领工人进行罢工斗争的一次演练。1925年2月,内外棉八厂夜班男工们因不满日本资本家欺凌童工,与领班发生争执,最终引发工人罢工。罢工一度蔓延到沪西、沪东二十二家日商纱厂,参加人数达三万五千多人,持续二十多天。在“二月罢工”中,党组织根据纱市的旺、淡时机分别制定了罢工、怠工的斗争策略,使工人学会了如何有理、有利、有节地与资本家进行斗争,强化了工人们参加革命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3.以发动大规模的反帝斗争为标志引领工人将“沪西魂”成功升华为“五卅”精神。沪西工人把“沪西魂”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标志性事件是“五卅运动”的爆发。在经历了“二月罢工”的锻炼后,沪西工人已经具备了革命的自觉性。“二月罢工”复工后,日本资本家不甘心失败,撕毁协议、开除工人,最终导致了内外棉七厂工人代表顾正红被枪击事件。惨案发生后,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沪西工人与学生一起自发走上街头揭露和控诉了日本资本家屠杀中国工人的罪行,号召全社会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一起抵抗资本家的剥削压迫。尽管当时军阀孙传芳派出军队意图镇压工人,但此时的沪西工人已经显示出了无产阶级应具有的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品质,具备了沪西地区工业化大生产中形成的团结一致、共同斗争的革命情操以及多年锻炼积累的革命智慧。为凝聚实力、争取社会广泛的同情和援助,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沪西工人决定为牺牲工友顾正红举行公祭大会。公祭大会期间,沪西地区的潭子湾三德里每天前来吊唁、慰问的各厂工人、学生、各界代表络绎不绝。当时,参加全国二次劳大的北方工会代表,路经上海也前往慰问,并表示回去后将组织北方工人响应上海工人的运动。于是,在上海乃至全国对沪西工人此次革命行动的支持和援助下,沪西青年工人最终发动了大规模的“五卅运动”,并很快席卷全国。“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并由沪西工人首先响应的反帝运动,标志着“沪西魂”成功转化为全体工人自觉革命的“五卅”精神。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与沪西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沪西青年工人的斗争发生了转变: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盲目到有组织、从感性到理性、从弱势到强势,并最终走上历史舞台。在当前形势和条件下,总结“沪西魂”形成和推进的历史,为拓展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迪。

(一)加大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力度,巩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

早期党组织确定在小沙渡开展工作时,首要任务就是对青年工人进行思想启蒙和教育,并在第一时间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如报纸、刊物、工人学校等。不同于革命年代的是,当今青年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如何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从内容和形式上更好地吸引、启发和教育青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青年只有正确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才会产生积极的态度,才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历史、现实进行有根据的独立思考,对自身所担负的职责产生强烈的责任感,逐步形成信念,并最终支配行动。这就要求在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认清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认清青年的特点、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特征。

1.目前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上存在问题较多。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途径以可控途径为主,在不可控途径中缺位。可控途径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宣传教育、实地参观调研(如党史教育)、主流媒体宣传(如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其优点是能够完整、准确、全面地反映事实;缺点是信息传播内容模式化,缺少灵活性,体验感和生动性不足,不符合当代青年思维快、好奇心强、好双向交流的特点。不可控途径目前主要表现在互联网领域。其特点是信息传播快、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满足青年的身心特点;缺点在于大量虚假信息与真实信息并存,容易夸大社会矛盾,也容易对青年产生负面影响。宣传教育内容针对性不足。宣传教育内容往往脱离实际,很少与青年关心的热点难点进行结合,对青年关心的敏感问题涉及不深,给青年提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方法不多。教育体系缺少层次性,不能因时、因地、因人展开特色宣传教育。

2.宣传教育路径选择的重要依据是青年的特点。当代的青年出生并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让当代的青年显示出了与以往任何年代的青年都不同的特点:首先,青年的主体意识强、但缺少集体意识;个人权利意识强、但缺少正确行使权力的方法;创新意识强、但辨别能力不强等,因此,宣传教育必须针对这些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

3.明确宣传教育目标。当前宣传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青年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教育最终关注的是青年能否提升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形成推动行为的动力。因此,其目标应当是:培养青年用变化的眼光看世界;让青年深刻地认识在历史发展中人的作用;提高作为社会集体一份子的自觉意识;提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判断事物的能力以及社会参与能力。

(二)注重青年利益诉求的表达和实现,培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生力

党组织在小沙渡代表了广大青年工人的利益,进而赢得了青年工人的支持,并最终成功发动工人革命。因此,培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是建立新型的沟通机制,完善青年利益诉求表达的渠道:

1.现实渠道。即人大、政协等,这类渠道仍将是主要的意愿表达方式。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类渠道凸显了一些不足:首先,青年代表的“青年”身份并不突出。青年人可以作为代表参加会议,但更多地还兼任了社会其他阶层的利益诉求(比如企业家代表、农民工代表、演员代表等等),容易弱化以青年作为诉求主体的利益体现;其次,沟通方式的单向性。通过人大、政协表达利益诉求时,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从下到上层层递进,满足不了青年人的双向交流的需求;再次,意愿表达的周期长。传统的沟通方式由于层层递进的关系造成了意愿表达的周期较长,不符合青年人年轻、充满活力的性格特点。

2.虚拟渠道。即互联网渠道,这类渠道的特点是:快速、及时;注重双向交流沟通。这一特点恰好可以与传统意愿表达渠道形成互补。在与青年进行互联网沟通的过程中,应逐步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以迅速应对、主动引导、积极运用三个层面来实现网络民意表达渠道与传统民意表达渠道的有效结合:建立主动应对网络的反应机制;强化舆论的正面引导,抑制网络负效应;针对网络表达的特点,采取疏堵结合;整合网络民意表达的资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扩大青年组织工作覆盖面,巩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保障

早在中共四大上,党就确定了青年团要通过俱乐部、学校等各类机关与青年工人接触,这些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一做法同样值得借鉴:

1.加强党团组织自身建设。正如革命年代,组织体系建设是党团组织扩大在青年中影响力的重要基础。党团组织在青年中发挥了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推动青年发展、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作用。因此,要在完善传统的党团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创新组织工作,如利用楼宇、社区、网络等等开展组织工作,扩大组织覆盖面。

2.凝聚其它社会组织。在革命年代,早期党组织在沪西发动工人运动时广泛利用已有社会关系(如姐妹关系、同乡关系等),赢得工人的支持。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存在着大量的与青年密切联系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为广大青年补充了内容丰富的社会生活。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的发展,以包容心态来容纳社会组织、凝聚并引导其它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3.重视网络“意见领袖”在青年中的影响力。沪西工人运动时期,优秀的党员和干部深入青年工人、成为青年们心中的领袖;在新时期青年仍然需要意见领袖,网络意见领袖是其中的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之一。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往往关注的热点多、范围广、角度新、能够较好地归纳和反映网民意见,而且善于制造热点话题,影响话题的讨论方式、决定网络舆论的走向。因此要重视网络舆论,特别要重视网络意见领袖对青年的影响。

五、结论

“沪西魂”是马克思主义在沪西地区大众化的产物,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这一地区的发展。要继续这种发展,需要结合新时期的特点,进一步遵循青年“知、信、行”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支撑力。

[1]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1922年5月)[EB/OL].中国共青团网.http://www.ccyl.org.cn/695/gqt_tuanshi/gqt_ghlc/lcdbdh/200612/t20061211_5628.htm.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刘贯之.关于1924-1925年上海工人运动的回忆[M]//中国工运史料,工人出版社,1960.

责任编辑:谭大友

2015-01-10

上海市委党校系统青年课题“早期共产党人在沪西工人中开展群众工作的历史考察及经验启示(1919-1927)”(2012-2013)。

郭璐(1982- ),女,上海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与党建。

D231

A

1004-941(2015)03-0133-05

猜你喜欢
青年工人大众化工人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抓小偷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青年工人是怎样成为技术业务带头人的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