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兵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北京100038)
同性恋人群吸毒问题研究
高元兵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北京100038)
近年来,我国同性恋吸毒人数增长迅速,并且大多数为青壮年。其中,“男同”吸毒现象凸显,高校同性恋吸毒问题严重。此外,感染艾滋病比例极高,网络共吸现象逐渐兴起。其原因主要为:缓解心理压力的需要、国外同性恋吸毒文化的传播、“伙伴效应”的影响、好奇心理的诱导以及增加性刺激的需要。因此,禁毒部门要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积极开展广泛深入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整个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包容氛围。
同性恋人群;吸毒;同性恋文化;遏制对策
(一)吸毒人数增长迅速,大多数为青壮年
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吸毒人员的数量增长迅速,同性恋人群的吸毒问题更是愈演愈烈。在我国,同性恋人数约有2000多万,其中吸毒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多,同性恋群体已经成为我国吸毒高发群体。石家庄市公安局桥西分局刑警大队在2013年1月侦破的一个案件里,其中一个犯罪嫌疑人小磊(化名)是一名同性恋。小磊在交代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同时,也向警方透露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在其接触的同性恋群体里,接近一半的同性恋人员都在吸毒。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在同性恋吸毒人群中,大多数为青壮年。首先,在同性恋群体的组成结构上,青壮年占据大多数。其次,年轻的同性恋群体比较喜欢在酒吧、夜总会、迪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进行活动,这就使其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同性恋群体而言,更容易接触到毒品,沾染上毒品的概率更大。再次,青壮年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并且自我控制能力弱,社会经验以及对毒品方面的知识又比较匮乏,缺乏抵御毒品诱惑的能力。尤其是在摇头丸、冰毒等合成毒品以及神仙水等新型混合毒品面前,青壮年更是缺乏对其辨别的基本常识。最后,青壮年同性恋群体正处于生命机体的活跃期,在原始的本能上更喜欢刺激性的消遣方式,所以该群体吸毒的比例明显要大一些。
(二)“男同”吸毒现象凸显,高校同性恋吸毒问题严重
在同性恋吸毒的群体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男同”吸毒比例高于“女同”。公安机关在破获的同性恋吸毒案件中,大多数都是男同性恋吸毒,女同性恋吸毒的案例不是很多。例如,2015年3月13日,在公安部举行的禁毒百城会战中,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侦破的一个以贩养吸的案件里,所有的吸贩毒链条网络人员均为“男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女同性恋者在面对未知风险时可能更加谨慎一些,再加上“女同”更加留意生活方面的细节,毒品方面的知识比“男同”了解得更多一些。因此,在面对毒品的诱惑时,相对于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更易作出理性的选择;另一方面是由于生理上的特性,“女同”在娱乐消遣的行为方式的选择上更趋于平和,可能会选择吸烟或者在同性恋酒吧饮酒。与之相反,“男同”在面对社会的不认可,以及来自家庭父母亲朋邻里的压力时,由于天生生理机体的不同,其在自我压力排解时会选择刺激性更加强烈的行为方式,如集体吸食毒品。在同性恋吸毒现象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现象是各大高校中同性恋吸毒问题愈发严重。近年来,在公安机关查处的吸毒案件中涉及高校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吸毒的案件越来越多,增长幅度也越来越大。例如,2015年5月5日,在宁波市公安局破获的一起吸毒案件中,涉案人员主要是宁波某高校的“男同”大学生,甚至还有研究生。案例中涉案人员王君(化名)的经历让人们对高校同性恋群体吸毒多发的现象产生了更多的思考。王君是宁波某高校的大三学生,通过校内网加入了同性恋聊天室。在同性恋酒吧聚会时,周围的人让他“溜一点冰”,并向他描绘吸毒后飘飘欲仙的神奇感受。根据王君的供述,他所在的“男同”群体里吸食毒品的占八成左右,并且基本上以宁波各高校的大学生为主。究其原因,高校同性恋大学生思想本来就开放,受欧美同性恋文化影响较深。他们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同性恋社交团体,很容易就能接触到毒品,加上自身处于青春躁动期,自身性取向又不被身边的人和社会认可,通过吸食毒品来释放压抑情绪的方式也就容易被理解了。
(三)感染艾滋病比例极高,网络共吸现象逐渐兴起
吸食毒品的人员感染艾滋病的比例往往要高于不吸食毒品的人员,其主要原因是毒品对吸食者身心健康的危害提高了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同性恋吸毒人群,又比普通吸毒人员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更高。此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以及移动网络的快速普及应用,各种网络聊天工具层出不穷,使得同性恋吸毒文化的传播更加迅速,更具隐蔽性,更具危害性。在现实中,同性恋吸毒人员通过QQ群、微信群、百度贴吧、bbs论坛等网络途径,使其在吸毒经验的交流上更加方便快捷,且更具有实时性。一个热门的吸毒感受经验分享帖子,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在同性恋群体内快速传播。这种传播的方式难以被公安机关及时发现和打击,即使被发现,对其传播的范围也很难控制,并且传播后的危害结果也很难被消除。
(一)缓解心理压力的需要
在众多同性恋吸毒的案例中,通过吸毒的方式来释放心理压力,是同性恋人群吸毒最大的诱导因素。例如,当前高校中同性恋学生群体面临不理解、难以被接纳的现实,这也表明学校中的同性恋群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抑郁等症状。因为同性恋群体以及其行为方式,在我国当前还是很难被大众所接受。同性恋文化尤其与我国传统的孔孟儒家教义相冲突,原因之一是同性恋爱情,由于在生理上不能进行生育,会遭受来自父母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除此以外,我国在立法方面还没有明文规定同性恋的相关权利,婚姻法对于同性恋结婚也没有作出修改。在法律没有明确认可其权利的情况下,同性恋人群的社会地位就显得十分尴尬。由于以上原因,使得同性恋群体无论是在生活、求学、工作等各个方面都受到歧视,给同性恋人群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与精神压力。因此,很多同性恋人员便试图通过吸毒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压力,使自身的压力得以短暂的释放。
(二)国外同性恋吸毒文化的传播
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迅速普及与高速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各种腐朽的文化糟粕对我国的渗透日益严重。涉及同性恋吸毒元素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低劣文化产品在我国国内互联网上大肆传播。资本主义的影视文化是西方社会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形成较大反差,国内的同性恋人群受到西方同性恋吸毒文化的影响,使得国内同性恋群体吸毒逐渐变为一种“时尚”。尤其是随着各种即时通信工具的发展,一个火热的同性恋吸毒经验的热门帖子,可能会短时间被转发到各个同性恋贴吧、论坛、QQ群﹑微信群里,很有可能刺激、诱导其他同性恋群体去效仿、去感受吸毒带来的快感,并且再将自己的经验感受进行回帖反复交流。
(三)“伙伴效应”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人,生存在社会中,必然要受到社会中其他人的影响。许多案例表明,多数同性恋人员是受身边的同性恋吸毒人员的诱导才进行吸毒的。如本文开始提到的大学生王君,虽然他也是同性恋者,但他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毒品,对毒品及其危害性也知之甚少。但是由于其接触的同性恋群体中吸毒人员对其诱导唆使,使其逐渐陷入吸毒的泥潭里。事实上,现实中的许多案例,正是由于这种“伙伴效应”的驱使,让很多同性恋人员逐步陷入吸毒的漩涡而不能自拔。
(四)好奇心理的诱导
在我国同性恋群体的构成中,青壮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青壮年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并且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多数的同性恋吸毒人员对“神仙水”“溜冰”“摇头丸”等合成毒品带来的奇幻效果非常好奇,尤其在看到别人“玩过”后,内心尝试毒品的欲望变得更加强烈。有些同性恋人员常常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就是尝一口,根本不会沉迷进去。学者们的研究也表明,吸毒者第一次吸毒有87.2%的人是抱着“本人不会成瘾”而去尝试吸毒的。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同性恋人员一步一步地陷入泥潭,最后难以摆脱毒品的魔爪。
(五)增加性刺激的需要
在吸食毒品特别是冰毒等合成毒品之后,吸毒人员往往会进入高度兴奋的状态,因此有时会被用来满足性刺激的需要。对于同性恋吸毒人员来说,由于其生理方面的限制,毒品在这方面的作用就变得更为明显。例如,在王君案例中,根据其描述,“溜冰”过后,整个身体都是轻飘飘的,之前不适的感觉荡然无存。王君的案件并不是个案,同性恋吸毒有时是为了弥补其生理上的障碍,许多同性恋人员都是因为追求刺激才沾染上吸毒恶习的。
(一)禁毒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
当前国内同性恋吸毒的现象愈发严重,其案发数量、单次涉案的人员呈现出迅速扩大的趋势。因此,我国公安机关禁毒部门应加大打击同性恋人群吸毒的力度。首先,要增强问题意识。当前同性恋人群吸毒问题,有蔓延扩大之势,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的禁毒部门必须认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及打击的急迫性。其次,对于个别人数众多有较大影响的案件成立专案组。要对同性恋群体吸毒案件的特点、规律进行总结与分析,提高打击的效率,扩大打击的成效。再次,禁毒部门要加强不同警种以及其他机关或组织如海关﹑边检、边防、社区等部门的合作力度,实现涉及同性恋人员吸贩毒情报信息的实时共享,形成共同打击的合作机制。最后,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广大群众提供同性恋吸毒情报线索的积极性,并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二)加强禁毒知识的宣传教育
我国同性恋群体吸毒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同性恋群体在毒品方面的知识匮乏所造成的。许多同性恋人员对于毒品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有些人还把相关的毒品当作是一种普通的药品,甚至当作一种炫耀的资本,认为这是一种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刺激的好东西。因此,加强面向同性恋群体的禁毒知识宣传是十分必要的。第一,公安机关在查出同性恋人群吸毒后,应当对相关的涉案人员进行深度知识的宣传教育。第二,在同性恋群体经常聚集的场所,如酒吧﹑KTV﹑夜总会﹑迪厅等,张贴相关的禁毒知识宣传海报,并以真实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同性恋人员直观地感受到吸食毒品对人身的巨大危害以及危害结果的不可逆转性。第三,加大在社交网络上对于毒品知识的宣传活动。当前我国的同性恋人群大多是通过QQ群﹑微信群﹑百度贴吧﹑网络社区论坛等方式进行交流,聚集吸毒以及吸毒经验的传播也是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的。因此,应当联合相关的社交网络公司,加强在其社交网络上有关毒品知识的宣传引导,营造一个健康的“无毒”的社交网络环境。
(三)营造整个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包容氛围
同性恋群体由于在恋爱婚姻家庭工作等方面承受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其内心世界发生了扭曲,为排解宣泄压力,很多同性恋人员选择了吸毒。因此,解决同性恋吸毒问题,仅仅依靠公安机关的打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出台关于同性恋婚姻方面的法规政策,在法律政策上给同性恋人员的生活工作提供保障。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就同性婚姻出台立法,同性恋已不单是道德问题,也带来了实践中的法律冲突。在这一背景下,应对同性恋问题进行道德上的理性思考,将接受同性恋与承认同性恋者的平等权利分开,并在谨慎处理我国是否为同性婚姻立法的同时,积极探讨如何应对涉外同性婚姻法律关系。事实已经证明,在一个包容的社会里,同性恋人群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去工作和生活。其次,公安机关在处理同性恋吸毒案件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不能因为同性恋人员的性取向问题,在任何环节对其进行歧视。最后,作为一般公众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在与同性恋群体接触过程中,对其给予应有的包容和尊重,而不是侮辱和谩骂。这也是文明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
[1]刘达临,鲁龙光.中国同性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 05:72-73.
[2]蔡蕾,赵成旭.我国网络媒体与同性恋亚文化传播[J].东南传播, 2007(9).
[3]卫东.网络空间的同性恋群体及其建构[J].东南传播,2007(5).
[4]张黎,张拓,陈帅锋.合成毒品滥用引发的公共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4(2).
[5]李云鹏.虚拟空间涉毒阵地控制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2 (1).
D631.2
A
1673―2391(2015)12―0020―03
2015-09-06 责任编校:边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