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民增收及保障机制研究

2015-03-25 07:25
社会保障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鄱阳湖农民收入经济区

鲁 伟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民增收及保障机制研究

鲁 伟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国家重点生态规划和建设区,实现区内经济协调发展是统筹区域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区内农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农村贫困现象依然存在,原因在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个人因素三个方面。应大力发展经济,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公共卫生和教育的投入力度。

生态经济区;农民增收;贫困;社会保障制度

一、引言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该生态经济区规划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1]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江西省第一个国家级战略区域规划点,翻开了江西历史上生态经济崭新的一页,这不仅对实现江西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有巨大地促进作用,而且将带动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全面配合国家战略部署。

江西省作为中部崛起的省份之一,其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2013年江西省GDP规模在全国排第20位,仅高于中部地区的山西省,而其他中部省份均高于江西省。从江西省2013年各市公布的GDP排名和数值来看,江西省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制约着政府调控作用的发挥,也影响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口较为集中,也是发展滞后、贫困发生率较高的地区。较大的农民收入差距及普遍存在的农村贫困现象不仅制约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甚至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提高经济区内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对经济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民收入现状

自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立以来,区内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绝对增量幅度不断增大,说明经济区的建立对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和效益。但是区内农民收入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数据获得的有限性,下表仅列出了鄱阳湖经济区内38个县市区中的24个县市的数据。为便于比较,将全国及江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列入表中,见表1。

表1 鄱阳湖经济区各县市及江西、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 单位:元,%

续表1

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平均增长率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平均增长率安义县495154236291751711东乡县556660146874828510.45九江县465851406130743612.4丰城市521456836525786310.81彭泽县441650206274776715.16樟树市514457616610784211.11德安县456050336033755313.45高安市508257296454765010.76星子县408845145318648412.22鄱阳县24532693287230195.33永修县485254536012740011.12余干县248927063658459516.56湖口县466650465835726511.7万年县396942154967592310.53都昌县31543273348238725.26新干县51095522615969908.15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一)农民纯收入总体增长较快

从2008-2011年,江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西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自鄱阳湖经济区规划实施以来,区内各县市农民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2008-2011年,列出的县市中,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个数分别为13个、14个、17个和18个,即区域内农民收入水平超过省级平均水平的趋势不断加强。此外,近4年来,除了都昌县、鄱阳县以及南昌县、新建县等县市的农民纯收入增长率略低外,其余县市都保持着高于10%的增长率,农民人均收入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说明了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为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好处和实惠。

(二)区域间农民收入水平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鄱阳湖为中心进行规划的,先前的发展基础及自然禀赋等的差异导致区域内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即使在规划实施后,发展不平衡状况仍未得到改变。

表2 经济区内各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单位:元,倍

数据来源:由表1中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在经济区内,南昌县、进贤县、东乡县、贵溪县等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鄱阳县、余干县、都昌县等县市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农民收入也处于较低水平。表2显示,2008-2010年,南昌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区内一直处于最高水平,2011年,进贤县超越南昌县成为区内农民收入最高地区,而鄱阳县自2009到2011年始终处于区域内最低水平。从相对收入水平差距看,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间的绝对差距从2008年的3555元上升到2011年的5761元,绝对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从相对差距上看,2008年地区最高收入是最低收入的2.45倍,到2009年下降到2.44倍,但是2010年上升到2.58倍,到2011年飙升至2.91倍。即从总体上看,区域内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间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呈不断拉大趋势,区域农民收入之间不均衡现象较为严重。

(三)区域内贫困问题不容忽视

鄱阳湖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农村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其中余干县和鄱阳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区域内有26个江西省重点扶贫乡镇和973个重点扶贫村,分别占全省的22.4%和22.8%。[2]

农民收入水平低是导致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由于数据获取的有限性,表中仅列出了2000-2009年经济区的农村贫困状况。从表3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7年,经济区内农村贫困人口不断下降,贫困人口占全省总贫困人口的比重也在下降,从2000年的35.2%下降到2007年的28.9%。2008年,经济区内和江西省贫困人口均大幅增加,原因在于2008年国家上调了农村贫困标准,且受雪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贫困人口也在上升,但比重却在下降。2009年,经济区内和江西省贫困人口均有所下降,但是经济区内贫困人口占总贫困人口的比重却在上升。

表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情况 单位:人,%

数据来源:张利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94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贫困问题在经济区内主要表现为环境贫困和文化贫困。首先,经济区内的农民居住在山区、库区或低洼的江边水边,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农民收入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制约;其次,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设施薄弱,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低,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文化贫困现象。文化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与现代化相分离,思想落后,也是造成物质长期贫乏的重要根源。

三、农民收入差距大及贫困的原因分析

农民收入水平低且差距大及农村贫困的产生有着深刻且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自然原因

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当前,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仍占有较大比重,经营性收入指以种植业为主的收入方式。种植业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在人类社会早期,自然环境是影响农业收入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制约作用明显减小,但仍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某些时候,自然环境甚至决定着农业经营成败。在鄱阳湖经济区内,有的地方自然禀赋较小,不仅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小,而且具有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如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等。但有些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土壤贫瘠,灌溉条件差等。自然环境的不同不仅导致区内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且也制约了农民增收、摆脱贫困的步伐。

同时,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制约着农民增收的实现。由于江西省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相对复杂,水土流失、旱涝灾害等频繁发生。省内水土流失严重,2012年8月召开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新闻发布会公布江西省目前水土流失面积3.3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0.03%,占整个江西山地面积的33.3%。土地退化、水库淤积、河床抬升、水旱灾害加剧等,造成鄱阳湖库容锐减、土地质量下降、农业生产力下降,严重威胁着江西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防洪安全。化学肥料的使用不合理造成农田质量下降,缺乏对自然灾害的预警和治理能力,农业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变差。生态退化、生态环境调节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脆弱性逐渐暴露出来,也逐渐成为制约江西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经济社会因素

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因素对农业的影响不断增大,进而对农民收入产生重要影响。

1.经济基础存在差异

鄱阳湖经济区内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如南昌县、进贤县等县市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区内领先水平,而鄱阳县、余干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先前的经济基础及经济发展差距直接影响到区内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差距。地方经济实力的大小影响着对三农问题的投入总量和水平,进而影响着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及贫困程度。在规划实施几年后,这种由先前经济差距导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有所加剧。

2.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江西省传统的农业区,农业的发展状况对区内整体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经营的成败。受自然资源、地理因素及观念的影响,区内的农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在区内部分县市如鄱阳县等地,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不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及技术条件;南昌县等地利用当地充足优质的山地资源及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对于农民脱贫致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即是不同的农业产业结构导致农民收入的差距。

3.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作为江西省传统的农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障碍。农田水利和道路是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两大类基础设施,但经济区内两项设施均不完善。近些年来,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经年失修,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区内水利设施大都建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期的运作以及缺乏相应的整修,这些设施的功能大大降低,使农业面临较大的威胁。此外,区内部分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道路交通设施极为落后。交通不便导致与农业活动有关的运输问题得不到解决,阻碍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也制约农民增收的实现。

4.教育卫生等投入不足

良好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态和生活水平、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但是相对于强劲的社会需求,国家投入相对不足。且受区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地方政府对以医疗卫生为代表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存在不足,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农民就业服务体系等发展滞后,制约了科技教育对农民增收及致富作用的发挥。

5.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城镇,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较晚,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对维持社会生产顺利进行、调节收入分配、保证人们基本生活和减少贫困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国家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在经济区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城乡居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农村低保制度以及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相对滞后且呈现出地区差异性。城乡居保保障水平低,提供的养老金只能充当零花钱的角色;新农合医疗费用报销困难、资金缺位等问题加重了农民看病的困难;低保制度在保障标准、对象确定及收入核查等方面存在问题,影响低保制度效应的发挥;农村社会救助项目少,保障水平低,覆盖范围小,对保障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的作用有限。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了农民转移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剧农民贫困。

6.区内农业人口多,人口老龄化凸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人口占较大比例。由于人多地少及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农民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已无法实现增收致富,农村中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近些年,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对缓解区内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庞大的农业人口不能实现就业仍然是区内较为棘手的问题。此外,经济区内人口年龄分布呈现不均匀状态,20-24岁青壮年人口所占比重较低,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却占了较大比重,达到8%以上。根据国际和国内通用的标准,鄱阳湖地区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重了农村的养老负担,增加医疗卫生支出,使原本较为紧张的养老及医疗资源更加短缺。人口老龄化增加农村青壮年的负担,相对减少了其实际收入。

(三)农民个人因素

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不仅受到自然及社会经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制约。教育水平、思想观念、身体素质及努力程度等因素对个人收入有重要影响。

1.受教育水平低

公共教育、科研推广是现代农业增长的源泉,成为农业发展的内在变量。一般而言,人们的受教育水平越高,掌握的能够运用到生产中的科学文化知识越多,收入水平越高,贫困发生率越低;受教育水平低一方面禁锢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之无法摆脱传统的落后思想;另一方面将导致农民无法通过更新观念、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障碍。据调查,2009年鄱阳湖经济区因劳动力素质低和经营无方或失误致贫分别占总贫困户的13.8%和3.2%。贫困家庭劳动力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总贫困户的95.4%。[3]可见,低文化水平是区内农民贫困的关键因素。

2.身体素质存在差异

个人身体健康状况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劳动者正常劳作的必要条件,而疾病、残疾等因素则会导致贫困。一方面,农村医疗设施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要,地方病频发,严重影响到农民的身体素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医疗费用增加了农民的支出负担,缩减了农民用于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其他方面的开支。在农村,疾病依然是影响农民家庭收入及生活的关键因素,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也无法有效解决人们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3.个人努力程度不同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个人努力程度与收入水平之间成正向关系。区内农民收入水平存在差异,部分群体较为富裕,这与个人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四、促进农民增收及脱贫的对策建议

促进农民增收历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及脱贫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大力发展区内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有效的可行之策。

(一)大力发展区域内经济

发展经济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为契机和指导,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政策及税收优惠,以地区资源为发展基础,集中投资重点生态产业,积极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体系。从本质上来讲,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兼顾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产业发展范式。发展生态产业即有利于保护区内生态环境,提高产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又能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致富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是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质是将传统的区域发展赖以生存和维持的自然条件作为发展的重要基础,形成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发展的统一的动力机制,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百姓生活富裕、自然环境优越的生态经济示范区。[4]发展生态农业是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也是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需要。可以实行“政策促动、龙头带动、基地推动、品牌拉动”战略,争取各级政府对生态农业基地的政策支持、资金扶助等,优先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产基地,扩大生态农业市场优势,优化农业发展布局,使各类生产基地因地制宜,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注重建设优势品牌,保证生态农业持续发展。此外,该区域的旅游资源也很丰富,且具有高品位,种类全,资源较为集中,特色明显等优势。例如聚集了世界级的遗产、地质公园、遗产提名地等,[5]同时还有多处国家级的遗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地区之一。丰富独特的湿地资源、生物资源、地质资源等,深厚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如赣文化、红色文化、陶瓷文化、古建文化等,以及优美的生态环境,为生态旅游产业为主的生态服务产业体系的建构提供强了有力的保障。

(三)加大对区内三农的投入力度

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持,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实现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的必要条件。各级政府应明确各自的财政支出责任,安排资金用于区内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的调整,化肥农药种子的供应以及农民生活的改善等。加强对涉农资金的监督,防止基金被挤占、挪用及截留。加大地方政府对农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扶贫是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攻坚工程,贫困不仅导致农民长期保持较低的生活水平,也影响区内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不仅是农民个人的事情,更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国家一方面要加大扶贫力度,保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另一方面要变“输血”为“造血”,改变单一的扶贫方式,通过创造就业岗位、提供资金支持及政策优惠等措施积极引导农民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增加收入,摆脱贫困。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通过收入再分配调节不同地区、不同收入阶层之间人们的收入水平。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有重要意义。鉴于目前区内社会保障的现状,建议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完善城乡居保制度,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鼓励人们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建立正常的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为残疾人等无能力缴费的人员代缴部分或全部的保险费,完善养老金发放机制,方便人们领取;二是完善新农合制度,多渠道筹集新农合资金,提高筹资效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参合率;完善经办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定点医院结算制度;三是建立并完善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重特大疾病给农村家庭带来毁灭性影响,因病致贫返贫现象较为普遍,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对于缓解家庭医疗支出负担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多渠道筹集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险比例,切实解决由重特大疾病带给人们的负担问题;四是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适时提高低保保障标准,完善收入核查机制,扩大低保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困难人群纳入到低保制度中。以上制度的完善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加大公共卫生和教育投入,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和受教育水平

公共卫生和教育对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由前文分析可知,目前政府对区内的公共卫生及教育投入存在不足,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政府应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力度,重点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及农民就业服务体系等问题,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及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1]中国产业转移网:《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通知》,http://cyzy.miit.gov.cn/node/458。

[2]张利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94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3]姚木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4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九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九江沿江开发总体规划(2007)》,http://www.jxdpc.gov.cn/rdzt/jjyjkf/kfgh/201204/t20120410_72216.htm。

[5]陈永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策略》,载《农业考古》,2010(6)。

(责任编辑:D)

Study on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Security Mechanism for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of Poyang Lake

LU Wei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of Poyang Lake is a national key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rea, the realiz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whole regional development. But the level of income of the farmers in the region has a large gap and rural poverty is still there.The paper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from three aspec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conomic and personal factors.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by increasing the agriculture investment, improving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creasing the public health and education invest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above analysis.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farmers' income,poverty,social security system

猜你喜欢
鄱阳湖农民收入经济区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鄱阳湖好风光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