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明 王悦宁 王艳梅
1H NMR检测技术结合PCA及OPLS在SLE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彭华明 王悦宁 王艳梅
目的 了解1H NMR检测技术结合模式识别技术-主成分分析法(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方法(OPL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瑞士Bruker 600MHzNMR谱仪,对34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与62例SLE患者(观察组)血清样本进行检查,基于把握代谢物差异基础上取代谢物指纹图谱,综合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建立SLE诊断模型。结果 SLE对氨基酸、脂类、能量代谢具有影响作用。PCA可对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区分,PLS-DA模型预测率达0.393,OPLS-DA模型诊断特异性达97.1%左右,敏感性达60.9%左右。结论 利用1H NMR检测技术及PCA及OPLS,强化SLE疾病监测,能够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1H NMR检测技术;PCA;OPLS;SLE疾病
SLE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表现为免疫性炎症,易波及多器官、多系统,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清晰,根治疗法欠缺[1]。近年来,伴随着基因组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微阵列技术对SLE外周血基因表达谱进行研究,筛选SLE有关基因,证实临床免疫表型谱与SLE基因表达谱具有关联性[2]。本研究选取健康志愿者与SLE患者外周血清样本中的内源性代谢物,立足于机体病理变化角度,综合1H NMR检测技术及 PCA与OPLS等分析方法,探究SLE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旨在分析代谢组学在SLE发病机制中的应用价值。相关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坪山新区人民医院于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2例SLE患者为观察组,与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制定的SLE临床诊断标准吻合,其中男12例,女50例,年龄22~65岁,平均(45.67±4.78)岁。另择取同期来体检的
3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男9例,女25例,年龄21~68岁,平均(47.78±3.05)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采集标本方法 严格执行规范程序,于清晨抽取外周静脉血3mL,置入生化管内,待静置0.5h后,采用3000r/ min的速度离心10min后留取500μL上清液,置入冰箱(-80℃)内保存。
1.2.2 检测方法 待室温冻融标本后留取血清200μL溶于重水200μL中。将核磁管(5mm)置入混合液中,在瑞士Bruker 600MHzNMR谱仪上进行样本一维及二维氢谱,开展维水峰抑制实验,择取标准预饱,并选择压水NOESY1DPR序列,RD(弛豫延迟)设置为2.5s,tm(混合时间)设置为100ms,累记次数达128次,对RD与tm进行对水处理,做好饱和照射。采集时间约0.95s,温度维持25℃,谱宽达8384Hz。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opSpin软件傅立叶变换谱图,并进行相位调整、定标处理等,同时对代谢物进行鉴定与量化处理,建立指纹图谱,采用模式识别分析法构建并验证LN与SLE诊断模型。
2.11H NMR图谱分析 经由检测发现,观察组谱图与对照组谱图具有相似点,其差异信号主要为氨基酸与脂肪区域,其中关键差异代谢物源于某些脂质代谢片段,包括L10、L9、L8、L7、L6。而高密度脂蛋白、磷酸胆碱、胆固醇水平出现下降,极低密度脂蛋白(包括L5、L3)与低密度脂蛋白(包括L2、L4)水平呈上升态势,生糖氨基酸(包括谷氨酸、缬氨酸、酪氨酸、丙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及生酮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他代谢物(包括肌氨酸酐、丙酮酸、柠檬酸、甲酸、谷氨酸盐、肌酸)信号衰退。
2.2 PR变化分析 依据PCA分析结果,构建PC1与PC2得分图,其中PC1占总变量的76.6%,PC2占总变量的10.9%,区分观察组与对照组,获取PLS-DA模型得分图,经由排序验证(200次)获取最终验证图。结合OPLS-DA诊断模型得分图,可观察组间的差异性,其对疾病的敏感性为60.9%左右,特异性达97.1%左右。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代谢组学技术在临床研究上得到广泛推广,多以NMR为依据,综合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建立机体代谢指纹图谱,可对疾病病理状态进行详细区分,与单一标志物相比较,其对疾病诊断更具有应用价值[3]。
本研究以SLE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血清代谢物指纹图谱,深入探究疾病诊断方法,依据NOESY1DPR谱图可得,SLE患者与正常人群血清代谢物差异多表现在氨基酸与脂质区域。针对脂质区域而言,HDL出现下降现象,且VLDL、LDL呈上升态势,与以往研究具有一致性,充分表明SLE极其容易诱发脂质代谢失衡。一般而言,针对SLE患者而言,其血清氨基酸水平出现下降现象,其中涵盖生酮(氨基酸)、生糖、柠檬酸(三羧酸循环中间代谢产物)均呈下降态势,同时丙酮酸(糖酵解中间产物)亦减少,表明SLE患者能量代谢处于失衡状态。究其根源,可能由于增强蛋白质分解代谢后,基于炎症状态下,导致能量需求上升[4-6]。相关文献报道指出,针对SLE与RA患者而言,其血清中的组氨酸水平与正常人比较,呈下降态势[7-9]。由此可见,以往单一代谢物无法成为SLE特异标志物,基于把握代谢物改变信息基础上,才能对SLE患者疾病状态进行区分。
本研究结合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对收集的代谢物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后经由PCA得分图提示,正常人群与SLE患者区分明显,表明在血清代谢物轮廓上,健康人群与SLE患者差异显著。而结合PLS-DA得分图对此进行验证,模型预测率为0.393,充分证实这一结论的准确性。为了避免非实验因素对其形成干扰,故对PLS-DA得分图进行正交滤噪处理,获取OPLS-DA得分图,可对健康人群与SLE患者进行最优化区分,凸显2组差异性,模型验证特异性与敏感性较高[10]。本研究结果提示,综合血清差异代谢物建立诊断模型,可对健康人群与SLE患者进行区分,得分图提示代表健康人群的点处于集中状态,而SLE组呈离散状态,可能由于SLE出现活动期与缓解期,加上易诱发系统并发症,故表现于此,有待后续强化验证[11]。
整体上来讲,综合代谢组学技术分析SLE患者外周血清标本,可区分正常人与SLE患者血清的代谢轮廓。结合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强化海量数据综合分析,可对正常人与SLE患者进行区分,从而构建敏感性与特异性均高的诊断模型,表明代谢组学已成为了一种全新的SLE诊断方法,可研究SLE发病机制,补充基因与转录组成果[12]。
综上所述,1H NMR检测技术结合PCA及OPLS在SLE发病机制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1] 洪楷,沈伟涛.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及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2)∶121-123.
[2] 欧阳昕,文锦丽,彭武建,等.应用代谢组学方法构建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模型[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3)∶2878-2881.
[3] 胡金波,谷恒存,丁志山,等.基于LC-MS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的代谢组学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2)∶1325-1329.
[4] 宋雅楠,张永煜,苏式兵.代谢组学在“病证效”结合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4)∶628-633.
[5] 胡金波,谷恒存,范永升,等.解毒祛瘀滋阴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的代谢组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1)∶60-65.
[6] 买吾拉尼江·依孜布拉.基于NMR代谢组学法研究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异常黑胆质型Ⅱ型糖尿病大鼠的作用机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3.
[7] 孙继明.肌张力障碍疾病代谢组学的诊断探索及颈动脉外膜剥脱手术前后小分子代谢物的差异[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13.
[8] 王斌.白细胞介素-10基因5'端侧翼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单倍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3.
[9] 苏励,姚重华,茅建春,等.风湿病“同病异治”病证相关性的代谢组学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八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2010∶5.
[10] 俞颖,曹毅,陈益民,等.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代谢组学分析[J].色谱,2010(7)∶644-648.
[11] 牛晓昶,曾照芳.蛋白质组学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中应用的研究[J].激光杂志,2010(6)∶84-86.
[12] 张少然.T辅助细胞亚群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评估价值的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1.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15.13.028
广东 518118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新区人民医院内科 (彭华明 王悦宁)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ICU (王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