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冰红 刘智飞
小儿药物性血尿72例诊治分析
甄冰红 刘智飞
目的 探讨引发小儿临床血尿的药物性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已确诊为药物性血尿的患儿72例。回顾性分析患儿发生药物性血尿的相关原因及其预防措施。结果 抗感染药物、解热镇痛药及中草药是引发小儿出现药物性血尿的3类主要药物,经离心镜检查,所选患儿均伴有较为明显的镜下血尿现象,经过积极的临床对症治疗,无1例患儿死亡。除了3例患儿肾功能受损外,其余69例患儿都在接受治疗的2~6 d内血尿消失,且其尿常规也转为正常;出院后进行了4周的随访工作,结果显示患儿尿常规均正常、未出现不适症状,且没有复发病例。结论 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该重视药物性血尿出现的原因,并及早发现进行早期诊治,同时还应合理、安全的使用各种药物,从而有效改善药物性血尿患儿的临床预后。
小儿;药物性血尿;临床防治
药物性血尿通常是指使用药物对患者的原发疾病进行临床治疗时,出现的以肉眼血尿为主的病症,该病症与原发病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并排除肾肿瘤、肾结核、急性肾炎或泌尿道结石等相关疾病[1-2]。进入患者体内的药物,无论是药物代谢物还是药物原形均借助肾脏排泄,由于药物的积蓄具有个体差异性,容易损害肾脏而引发血尿,又称药原性血尿[3]。由于小儿的肾脏血流量及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均低于成人水平,所以药物容易在其体内积聚并导致血尿。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药物性血尿患儿入院后的实际情况,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已确诊为药物性血尿的患儿72例(男42例,女30例),患儿年龄12个月~11岁。临床表现:患儿全程均表现出肉眼血尿,其中5例伴有尿痛、尿频症状,通过尿培养检查已经排除泌尿系感染;2例伴有皮疹。用药后的1~3 d患儿均出现血尿,且无高血压、浮肿和尿量的改变。
1.2 方法
1.2.1 临床诊断方法 收集已经确诊为药物性血尿的7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患儿的临床用药情况,分析引发小儿药物性血尿的药物类型。另外患儿还应接受血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双肾输尿管膀胱B超检查、沉渣镜检查、乙肝“两对半”检查及腹部X线检查。其中5例还需接受肾部影像学CT及肾血管造影检查,30例需接受尿钙检查、泌尿系统B超及尿细菌培养检查,剩余37例接受造血、溶血系统检查,借以排除肾小球疾病或者其他类型疾病导致的药物性血尿。
1.2.2 治疗方法 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施行对症治疗。具体方法:首先给予停药治疗,然后根据不同患儿的真实情况进行对症治疗,例如因药物过敏而出现间质性肾炎者,注射肾上腺素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由杨酸类、抗肿瘤类、磺胺类等引起的药物性血尿者,临床治疗中首先应该给予补液,并及时将尿液碱化,治疗期间注意保护患儿的泌尿系统;积极纠正肾衰竭患儿失衡的酸碱、电解质平衡,并避免发生氮质血症。另外,还可以施行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治疗。对于发生中毒的患儿,需要立刻施行催吐和洗胃等急救治疗。因此,所以患儿接受治疗后,应在绝对安静病房卧床休息,安排患儿合理饮食。
2.1 药物分析 本研究发现以下药物会引发小儿药物性血尿:解热镇痛药27例(37.5%),抗感染药物23例(31.9%),泌尿系统药物6例(8.3%),中草药10例(13.9%),其他6例(8.3%)。其中,中草药、抗感染药物、解热镇痛药是引发小儿药物性血尿最主要药物。
2.2 治疗结果 经过积极的临床对症治疗,无1例出现死亡。除了3例肾功能受损外,其余69例在接受治疗的2~6 d血尿消失,且其尿常规也转为正常;出院后进行了4周随访工作,结果显示患儿尿常规均正常、未出现不适症状,且没有复发病例。
药物在治疗人体疾病的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例如患者服用的某些药物进入机体的泌尿系统,会损伤泌尿系统,进而导致血尿的发生[4]。近些年,随着药物不合理使用及药物使用量的增多,药物性血尿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升高[5]。本研究分析了引发药物性血尿的主要愿意及其预防措施,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介绍。
3.1 引起药物性血尿的因素
3.1.1 生理解剖结构特殊 小儿患者生理解剖特点比较特殊,因而容易受到所用药物毒性的影响;另外,小儿患者的身体发育不完整,增加了其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的能力。
3.1.2 药物毒性导致泌尿系统损伤 部分药物所具有的毒性会直接损伤患儿的泌尿系统,其中头孢菌素类、磺胺类及解热镇痛等常见药物会直接使患儿近端肾小管上皮出现坏死、肿胀等现象,进而引发药物性血尿。同时部分研究显示患儿所用药物剂量会直接影响药物性血尿的实际发生情况[6];另外,长期反复使用部分药物,会使药物通过患儿自身免疫反应累积到肾脏,进而引发药物性血尿。
3.1.3 药物配伍问题 部分药物联合使用会导致患儿发生药物性血尿,磺胺类药物与五味子、山楂等酸性较强的药物合用会使失去其抗菌作用,同时还会降低所用药物的原有溶解度,进而导致血尿的出现[7]。
3.1.4 解热镇痛药物的使用 各类药物中解热镇痛药物引发药物性血尿率最高,其引发机制为抑制机体的环氧化酶,进而抑制集体合成前列腺素,从而改变患儿自身肾脏的血流动力学,从而引发肾小管毒性。
3.2 药物性血尿的预防措施
3.2.1 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药物 临床治疗中,医师应熟知哪些药物会引发小儿肾毒性,严格掌握药物的禁忌证、适应证,并避免使用该些药物;对于必需使用这些药物治疗者,应严格掌握其用药速度及浓度等。
3.2.2 适时施行碱化治疗 实时的为患儿施行尿液碱化治疗,例如在进行施磺胺类药物治疗过程中,还可以使患儿等量服用碳酸氢钠,这样能够碱化尿液,进而降低肾脏受到的药物损伤度[8]。
3.2.3 及时施行脱水治疗 对于因呕吐、发热而出现血容量减少者,应及时进行脱水纠正治疗,并控制静脉输液的液体浓度及速度。
3.2.4 严密监测药物反应 对于接受联合药物治疗的患儿,应严密监测其用药期间出现的药物反应并定期检查肾功能及血尿常规。
3.2.5 正确认识中药药物 临床治疗中应正确认识药物,特别应正确认识中药药物,正确把握中药药物的毒副作用,并严格把握药物剂量,避免配伍出现问题。
近些年,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中草药会引发人体肾脏损害,本研究中10例患儿因服用中草药后而出现血尿。长期以来,人们错误的认为中草药安全无毒,孩子生病时许多家长均首选中草药疗法,甚至自行购买相关药物,如他们主观认为孩子可能上火,会让孩子使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或中药,由于不能把握治疗疗程和药物剂量,家长可能会让孩子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从而引发诸多不良反应,因此,应强化认识中草药可能潜在的毒副作用。
综上所述,由于临床中潜存的多种因素会引发小儿药物性血尿,因此临床治疗中应该加强小儿用药的药物安全管理,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较好改善药物性血尿患儿的预后效果。
[1] 丰廷富.不同因素影响小儿药物性血尿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15):79.
[2] 黄惠梅,李飞,包瑛,等.小儿血尿202例病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9):1242-1243.
[3] 王玉刚,张亚明.儿童药物性血尿1056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房,2011,21(42):4000-4002.
[4] 张颖,贺建军.小儿药物性血尿45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2):331-332.
[5] 迟瑞艳,尹秋月,李磊,等.小儿药物性血尿36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08,10(6):28.
[6] 李书彦.7例小儿药物性血尿临床分析[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5(4):24-25.
[7] 钱小妹.598例药物性血尿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0):33-35.
[8] 龙中荣.小儿药物性血尿的临床防治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2, 31(17):28.
10.3969/j.issn.1009-4393.2015.8.059
广东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甄冰红刘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