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感知数学

2015-03-24 03:00李庆英
江西教育B 2015年2期
关键词:平均速度路程数量

李庆英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学素材要贴近生活,贴近儿童,形象具体。江苏省著名数学特级教师许卫兵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富有“数学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寻找、发现数量间的关系,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是美不胜收。

联系儿童生活,感知数量“关系”

师(课件出示交通标志牌):在路上开车,常常看到路边有这样的交通标志牌。你认识这种标志牌吗?

生:限速牌。

(师板书“速度”)

师:你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速度吗?

生:速度就是走路的快慢。

师:对。速度就是指人或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开汽车的人怎么知道开得快还是慢呢?

生:汽车、摩托车上都有显示速度的地方。

(课件出示仪表盘并结合仪表盘说明车子速度快或慢时,仪表盘上的指针如何变化,再解释:“km”表示“千米”;“h”表示“小时”;“/”表示“每”或“1”。“km/h”,读作“千米每小时”。它的意思就是“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的路程”。)

师:如果我在这条路上3小时行驶了240千米。想一想,老师现在有没有超速?

生:你现在的速度是240÷3=80(千米/小时),没有超速。

生:他算的是平均速度。开车的时候,有时可能是79千米,有时可能是81千米。

师:他考虑问题真周到!这里的80千米/小时是平均速度,开车总会有快有慢。如果超过80千米/小时,就是超速。

师:那我们怎样计算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呢?

生:用汽车走的千米数除以汽车行驶的时间。

师:汽车行驶的总千米数,我们把它叫做路程;汽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我们把它叫做速度。求速度时,我们用——

生:路程÷时间=速度。

(师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数学概念和法则一般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许老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先通过观察“限速牌”引入速度概念,再观察“仪表盘”引导学生感知速度,进而结合自身实际抽象出关于速度的数学问题——“在这条路上3小时行驶了240千米”,引导学生猜想教师有没有超速。学生在计算和交流过程中,不但理解了是否超速,而且自然概括出求平均速度的方法:路程÷时间=速度。这样,学生在认识80千米、240千米和3小时这三个数量的同时,还初步感知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求平均速度提供了条件。

贴近儿童生活,梳理数量关系

师:运动的物体都是有速度的。红红骑自行车2小时行了16千米。她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生:16÷2=8(千米/小时)。

师:直升机6分钟飞行48千米。它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生:48÷6=8(千米/分)。

师:宇宙飞船在太空中5秒钟约飞行40千米。它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生:40÷5=8(千米/秒)。

师:观察这三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怎样算平均速度?

生:用总千米数÷时间。

师:对!路程÷时间=速度。结果都是8,是不是说明它们的速度是相同的?

生:不同,因为它们的单位时间都是不同的。

师:速度是它们在单位时间里所“走”的路程。大家已经能用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求出速度。如果汽车以8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

生:80×4=320(千米)

师:为什么用乘法列式?

生:每小时行驶80千米,4小时行驶4个80千米,那就要用乘法来计算了。

师:如果汽车以8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160千米,需要用多长时间?

生:160÷80=2(小时)。

生:这些题目可以写三个算式:,它们分别是:

1.路程÷时间=速度

2.速度×时间=路程

3.路程÷速度=时间

师:你真了不起!这三个式子都是说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数量中,速度最难理解。学生红红计算直升机和宇宙飞船的平均速度后,许老师引导他们观察3个算式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结果都是8,是不是说明它们的速度相同?”学生经过交流,认识到它们虽然都是根据“路程÷时间=速度”进行计算的,但它们的单位时间不同,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路程÷时间=速度、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三个算式,自主发现和梳理了“路程、速度和时间”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初步感知到这些关系相关联且有可能进行相互转化。

回归儿童生活,强化数量关系

师:从宿豫到北京,全程大约1 200千米。路上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生:要知道你的速度是多少。

师:如果骑自行车的速度是8千米/小时,需要多长时间?

生:1 200÷8=150(小时)。

师:如果坐直升机的速度是8千米/分,需要多长时间?

生:1200÷8=150(分)(课件出示:2个半小时)

师:宿豫到北京有1 200千米,如果坐“神舟”宇宙飞船,以8千米/秒速度去,那么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呢?

生:1 200÷8=150(秒)(课件出示:2分半钟)

师:研究时间,都运用了什么数量关系式?

生:路程÷速度=时间。

师:小强从家去学校,每分钟走60米,8分钟到了学校;小刚从家去学校,10分钟走到学校,每分钟步行48米。谁的家离学校近一点?

生:小强家离学校60×8=480米;小刚家离学校48×10=480米。他们两人从家到学校一样远。

师:这里都用了什么数量关系式?

生:都用了“速度×时间=路程”。

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研究的是一般的规律性的东西。反过来,人们又可以把一般性的结果应用于某一个具体的事物,这就体现了数学的价值。许老师联系从家乡到北京的距离和每天上学的事实,引导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进一步认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同样的路程,不同的速度,所用时间不同,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了对“路程÷速度=时间”和“速度×时间=路程”的认识。

总之,许老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经历数量关系的发现过程,促使他们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和抽象数学模型,探索了更深层次的数学规律。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了不一样的精彩。(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jzyy@163.com

猜你喜欢
平均速度路程数量
求最短路程勿忘勾股定理
多走的路程
统一数量再比较
多种方法求路程
走的路程短
测平均速度演示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