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玲
【摘 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老师要承担心理教育的任务,要采取多种形式,要上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开展个别辅导,更主要是要在平日的生活中,在一切的教育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指导家长科学育儿。
【关键词】心理教育 全员参与 家长配合 融入活动中
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依靠一周一节,甚至只有半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大多学校都开展了个案辅导,但是,要解决大多数同学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这一切仍然是杯水车薪。全体老师都应当担当起心理辅导的任务,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很多时候是润物细无声。
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教材,从教材中挖掘教育因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心理教育内涵
在教学中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由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隐性和不定性,因此,把心理教育渗透在学科的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在众多的学科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如《学会宽容》一课,通过两三个生动的故事,告诉同学要学会宽容待人,因为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是一种有涵养的表现,宽容的人最受人敬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有不少类似的内容,可以说,这些课程中的每一课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一双慧眼,善于发掘,善于引导,我们一定能做到知识传授,心理教育的双丰收。
语文课,自古以来就承担着载道的使命,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很明显,如《最大的麦穗》一课,讲的是苏格拉底引导弟子懂得了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是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里,才是实在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脚踏实地”“把握时机”这一道理。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格言、名言警句,我们和学生一起阅读、摘抄,既启迪智能,又对学生进行意志品德的熏陶,起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
学生升入了高年级,习作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所思、所想纳入到作文教学的内容中,满足学生情感倾诉的需要。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日记与老师、家长沟通,袒露心迹,把学习、生活中的焦虑、躁动记录下来,宣泄出去。让它在提高写作的同时,达到平衡情绪的目的。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发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努力地创设“成功”的情境,让同学们参与学习,在合作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师们摒弃了“师道尊严”,以和蔼地表情,亲切的口吻与孩子们平等交谈,耐心地听取同学的意见,不训斥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孩子们得到了尊重,在赏识的氛围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毫无顾忌地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力量。在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学得好、学得懂、学得愉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信心和勇气,学会了探究。在一个民主气氛浓厚的班集体中学习生活,同学的思维、情趣、爱好得到了张扬,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开拓领域,家校紧密合作
家庭与学校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两个最主要的外因,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教育势必大打折扣。为了学校的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一定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使家校形成教育合力,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担负着教育的重任,但很少接受培训,很多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我们在家校合作中,还应该通过家访等形式深入浅出地传授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要让家长懂得初步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方法要符合儿童的心理规律。
学生只有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茁壮成长。
四、围绕主要问题,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
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体验”为主的教育,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记得汶川地震后,国家以灾区孩子们选派的心理专家在辅导孩子时常常用到活动体验法。一个好好的白纸,被孩子们撕破了,有了缺陷,但是,老师们指导孩子们用这些残缺的纸折成了各式各样的纸飞机,这些纸飞机仍然飞起来……通过这样的活动,专家让孩子们明白了生活虽然有缺陷,但我们仍然要前进,要努力,要鼓起勇气飞翔。
在班级里,有许多独生子女,他们来自“四二一”家庭,在大人们的呵护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自私、任性的毛病,并且孤僻。为了纠正孩子们的这些毛病,学校经常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如跳大绳、开火车、接力赛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培养同学的集体主义观念,同时,孩子在活动中锻炼了性格,逐步变得开朗而快乐。
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使许多孩子回到了集体中,场上的运动员努力拼搏,为班集体争光,场下的观众们为自己的伙伴们加油助威,场下、场上齐心协力,这是多么和谐的一个班集体呀!如果我们引导得好,那些平日里在家里的皇帝,小公主往往也会主动地搀扶运动员,为运动员拿衣服……
在一个善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眼里,运动会不仅能够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还是培养同学们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同学们的爱心、热心、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的绝佳时机。
总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保护好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