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媛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我国海明威研究第二次高潮趋势
张 媛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采用互联网技术,利用“中国知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人大资料中心信息发布系统”“万方数据”等数据库平台,对第二次高潮期(1978~2014)海明威研究的趋势展开拓展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我国海明威研究第二次高潮期的研究论文,就数量而言,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就质量而言,索引和转载的比例相对较低,列为“经典文献”“前沿文献”的论文相对较少。其研究热点、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发表载体虽然各有特点,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海明威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集中在诺贝尔获奖作品《老人与海》上;在主要研究机构中,缺少国内著名外国语大学、国内知名文科院校等本应是外国文学研究主力的高校;在发表载体中,外国文学类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较少。这些方面都是今后的海明威研究中需要改进的薄弱环节。
海明威研究;第二次高潮期;研究趋势;研究论文数量;研究论文质量
在信息爆炸时代,研究资料呈几何级数增长,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机遇。关于我国学界的海明威研究,杨仁敬先生在《海明威学术史研究》中曾有专章论述。杨仁敬先生认为,中国的海明威研究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第1时期自1937年抗战前开始至新中国成立;第2时期从1949年至1965年;第3时期从1966年至1976年;第4时期从1976年至今。[1]134其间曾经形成过两次高潮,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为第一次高潮,[1]135-141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第二次高潮。[1]142-153杨先生的论述全面而权威,惜乎大多是在传统纸媒和国内外学术会议基础上展开的研究,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笔者拟在杨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互联网技术,利用“中国知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人大资料中心信息发布系统”“万方数据”等数据库平台(以下称“中国知网”等),对第4个时期,即对第二次高潮期(1978~2014)海明威研究的趋势展开拓展性研究①“中国知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人大资料中心信息发布系统”“万方数据”等数据库平台收录的论文只限于中国大陆学界,港、澳、台地区的研究论文不在收录之列,因此该研究以中国大陆学界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这无疑会为海明威研究者、爱好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杨先生就前3个时期大陆学界对海明威的研究情况做了详实而科学的梳理,但对第4个时期,只是从海明威作品译作的出版和再版、学术活动的开展、研究论文的发表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评述,坦率地说,这种评述缺乏详实、科学的数据归类及分析,特别是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方面存在缺陷。即使在利用互联网数据方面,杨先生也只是利用“谷歌”进行了不完全统计,结果只有一些不甚连贯的断片:1981年至1985年,报刊上发表海明威评论60多篇;[1]148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发表的论文为400余篇,论著20多部;[1]151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发表的论文为955篇。[1]152这中间的1986~1989年的研究情况就付之阙如了。这对总体上把握我国学界海明威研究第二次高潮期的情况无疑存在空白。笔者对该段研究概况做出全面评述,主要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研究论文数量;一是研究论文质量。
(一)研究论文的数量分析
笔者利用我国学界较为权威的“中国知网”数据,统计出的实际论文发表总量见表1。
表1 我国海明威研究第二次高潮期论文总览表[2]
说明:1.表1的数据以2015年1月1日为时间节点,考虑到刊物上网的滞后,2014年发表的论文还有部分没有上网;2.数据结果是在“中国知网”“期刊”界面的“篇名”“主题”“关键词”“参考文献”栏中输入“海明威”得出的结果,后面采用的方法与此相同,不再说明;3.以1979年为起始时间,“篇名”栏下剔除1979年前的1篇,“主题”栏下剔除1979年前的3篇,“参考文献”栏下剔除1979年前的1篇。
从表1数据看出,无论是用最严格的“篇名”,还是用比较宽松的“主题”“参考文献”检索结果进行对比,第二次高潮期我国学界海明威研究论文的数量都大于杨先生提供的数据。
利用“中国知网”,我们还可以从历时性研究角度对第二次高潮期我国学界海明威研究论文的情况做出更为具体的数据分析,见表2。
仅就表2的“篇名”栏发表的论文篇次分析,海明威研究的复苏始于改革开放,即中美建交的1979年,在接下来的10年中(1979~1988),共计发表论文103篇。1989年后,由于各种政治因素干扰,海明威研究受到一定影响,但在其后10年(1989~1998)间,仍然保持持续发展的旺盛势头,共计发表论文214篇。从1999年至2014年,我国学界的海明威研究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期,共计发表海明威研究论文1 324篇。综合上面数据看出,从改革开放伊始,无论国际政治风云如何变幻,我国海明威研究论文的数量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
表2 我国海明威研究第二次高潮期
说明:由于网络收录的滞后性,2014年还有部分论文数据未上网,因此统计数据并不完全。
(二)研究论文的质量分析
“中国知网”的数据虽然全面,但因其没有对论文质量进行筛选,收录的研究论文,其层次和质量不可避免地呈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人大资料中心信息发布系统”“万方数据”等数据库平台则对收录论文的质量有较高的遴选标准。
首先看“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中海明威研究论文的被索引情况,见表3。
其次看海明威研究论文被全文转载情况。应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收录索引论文的标准仍然比较宽泛,如果以“人大资料中心信息发布系统”数据库为平台,海明威研究论文被全文转载情况见表4。
表3 我国学界海明威研究第二次高潮期历年论文索引情况一览表[3]
说明:由于数据库数据载入的滞后性,因此统计的论文索引情况截止至2014年第2季度。
表4 1995~2013年我国学界海明威研究论文被转载情况一览表[4]
依据表1“篇名”查询的数据——最严格意义上的海明威研究论文数据,论文被索引的比例为45%,论文被全文转载的比例为1.889%。由此可见,海明威研究的研究论文质量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现象,高质量、有创见、有新意的论文并不多见。比如对海明威四大名著之研究,就“篇名”检索,论文数量达到1 107篇之多,见表5。
从表5可看出,对《老人与海》进行探讨的研究论文高达786篇,对其内容、语言、结构研究的论文重复率相当高。如果结合“万方数据”的“知识脉络分析”就可以发现,真正被列为“经典文献”“前沿文献”的寥寥无几,见表6。
从表6可看出,被列为“经典文献”“前沿文献”论文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生态批评、人物形象分析、电影与原著比较方面,而其他大量论文仅是对内容、语言、结构的重复研究。
综上所述,我国学界对海明威第二次高潮期的研究情况,就数量而言,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就其质量而言,列为“经典文献”“前沿文献”的论文相对较少。正如杨仁敬先生所言,同一作品同一问题重复评述、缺少新意,文本解读流于肤浅,理论运用有生搬硬套之嫌。[1]150
笔者从历时性角度对大陆学界海明威研究第二次高潮期的研究论文数量和质量做了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将从研究热点、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发表载体等角度对海明威研究情况展开评述。
首先,从研究热点分析,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高低大致可以反映出研究热点与重点。查“中国知网”,在“篇名”“主题”“关键词”“参考文献”栏中输入“海明威”,出现频次最高的20个关键词见表7。
表5 我国学界对海明威四大名著研究论文数量一览[2]
说明:数据是在“中国知网”“期刊”界面的“篇名”栏中输入相应著作名得出的结果,并兼顾了不同译本的不同译名。
表6 我国学界《老人与海》研究论文被列为“经典文献”和“前沿文献”一览表[5]
表7 我国学界海明威研究频次最高的20个关键词一览表[2]
从表7可以看出,《老人与海》出现的频次最高,是海明威研究的热点与重点,这与表5“我国学界对海明威四大名著研究论文数量”的结果一致。其他的研究重点与热点分别为:主题方面出现频次最高的词为死亡、战争、迷惘、迷惘的一代、女性意识、虚无、自然、悲剧;人物形象出现频次最高的词为硬汉、女性形象、桑提亚哥;艺术手法出现频次最高的词为冰山原则、象征;具体作品出现频次最高的词为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雨中的猫》《乞力马扎罗的雪》《永别了,武器》;理论视角和其他方面出现频次最高的词为生态批评、翻译。
由于有些论文关键词标注得不够规范,如出现频次较高的存在主义、《太阳照常升起》、隐喻等,虽然没有位列前20位关键词频次,但仍不失为海明威研究热点和重点。
其次,从研究机构分析,统计数据从“中国知网”“篇名”“主题”“关键词”“参考文献”四个维度查找得出,以考察海明威研究位列前10位的机构,见表8。
表8 海明威研究机构前10位一览表[2]
从表8可以得出结论,海明威研究的主要机构集中于中国大陆高校,首先是综合性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河南大学、吉林大学等,关键在于这些院校有海明威研究方面的学术带头人,如厦门大学有海明威研究专家杨仁敬先生;还有师范大学,如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内江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等,这些院校文科实力相对较强;另外就是其他院校,如上海电力学院、鲁东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长春工程学院、三峡大学,外语类大学只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一所。
再次,从研究人员分析,此项可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两个维度进行对比研究,见表9。
表9 海明威研究发文前10位的研究者一览表
从表9可以看出,“中国知网”与“万方数据库”得出的海明威研究发文前10位的研究者很不一致。这是因为“中国知网”仅仅以发文数量为依据,而“万方数据库”主要以文章是否进入“经典文献”“前沿文献”为依据。使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虽然有一定理论和实践依据,但离开了专家的定性分析,数据分析也就不一定科学。比如,杨仁敬(《海明威学术史研究》,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海明威研究文集》,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在“中国知网”的“篇名”“主题”“关键词”“参考文献”栏中“海明威”研究的发文数量位次并不高,在“万方数据”库“海明威研究”前十位学者统计栏中甚至没有出现,但就在我国海明威研究界的影响力而言却是不容忽视的。这里出现的问题在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只收录论文,而专著却不在收录之列。其他著名的海明威研究专家,如董衡巽(《海明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海明威传》,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詹志和(《海明威》,辽海出版社,1995年版)、李树欣(《异国形象:海明威小说中的现代文化寓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吴然(《“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的演绎》,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刁绍华(《海明威 1899~1961》,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等人都撰写过海明威研究专著,但并未进入发文前列。当然,按照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指标进行统计,这种定量分析方法有一定科学依据,例如戴桂玉、覃承华等中青年学者仍然榜上有名。
最后,从发表载体分析,从“篇名”“主题”“关键词”“参考文献”四个维度考察,位列前10位的机构见表10。
从表10看,海明威研究发表载体既有比较通俗、时髦的期刊,如《时代文学》《名作欣赏》《安徽文学(下半月)》等;也有学术品位较高的期刊,如《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外国语文》,后者登载的文章大都进入相关研究专题的“经典文献”“前沿文献”之列。
表10 海明威研究发表载体前10位一览表[2]
总之,以上数据只是对第二次高潮期海明威研究的趋势做纵向梳理,虽然纵向梳理可以了解趋势,但横向比较却能展现特点。由于笔者在进行赛珍珠研究时曾将海明威等英美著名作家作为比较对象,因此本文就不展开这方面的具体数据分析了。笔者的研究结果为:在中国学界英美文学研究领域中,海明威研究论文数量高于辛克莱·刘易斯、奥尼尔、福克纳、约翰·斯坦贝克、索尔·贝娄、巴什维斯·辛格、莫里森等美国所有获诺贝尔获奖作家的研究论文数量。[26]
综上所述,我国学界海明威研究第二次高潮期的研究论文,就数量而言,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就质量而言,索引和转载的比例相对较低,列为“经典文献”“前沿文献”的论文相对较少。其研究热点、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发表载体各有特点,并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海明威研究的重点与热点过于集中在诺贝尔获奖作品《老人与海》上,对海明威一些较为次要的作品所做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对比研究、海明威与其作品人物之间的互文性研究鲜有涉及;主要研究机构中缺少国内著名外国语大学、国内知名文科院校等本应是外国文学研究主力的高校;发表载体中,外国文学类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较少。这些方面都是今后的海明威研究需要注意改进的薄弱环节。
[1]杨仁敬.海明威学术史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知网[EB/OL].2015-01-01.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
[3]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报刊数据库[EB/OL].2015-01-01.http://rdbk.clcn.net.cn:8080/cgrs/index.jsp.
[4]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信息发布系统[EB/OL].2015-01-01.http://ipub.zlzx.org/.
[5]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万方数据[EB/OL].2015-01-01.http://trend.wanfangdata.com.cn/.
[6]李国庆.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体裁:《老人与海》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
[7]陈茂林.海明威的自然观初探——《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J].江汉论坛,2003,(7).
[8]朱法荣.《老人与海》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命运新析[J].外国文学研究,2003,(6).
[9]熊伟,侯铁军.清教预表法与美国文学中的救赎主题——以《白鲸》、《海上扁舟》和《老人与海》为例[J].外国文学研究,2008,(3).
[10]何昌邑.欲望表征的缺失——对《老人与海》的一种拉康式解读[J].思想战线,2006,(5).
[11]戴桂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老人与海》[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
[12]戴金喜.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以《老人与海》为例[J].南平师专学报,2006,(1).
[13]李国庆.主位功能与语篇理解[J].外语学刊,2003,(4).
[14]陈章云.孤舟在命运的苍海——读海明威《老人与海》[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
[15]姜玲.风中之烛——《老人与海》与《山之音》之老年形象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2001,(4).
[16]张菊,宁一中.“陌生化”的英雄叙事:《书店》和《老人与海》的互文阅读[J].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3,(3).
[17]王霞.生态批评视域下《老人与海》和《白鲸》比较研究[J].学术探索,2013,(10).
[18]黄鸣.人与自然诗意地栖居——《老人与海》的和谐自然观浅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19]彭宣红.基于语料库的《老人与海》译本情感忠实性比较探究[J].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3,(1).
[20]孙霄.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三部美国文学经典文本重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21]罗辉.《老人与海》小说和电影人物形象比较[J].电影文学,2014,(11).
[22]廖小勤.解读《老人与海》原著与电影的异同[J].电影文学,2014,(9).
[23]姚玉兵.浅析《老人与海》中经典的硬汉人物形象[J].电影文学,2014,(14).
[24]邹雪茜.影片《老人与海》的自然主义解读[J].电影文学,2014,(7).
[25]彭保良.触摸语言 体验存在——用身体现象学解读《老人与海》[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
[26]张媛.赛珍珠研究综述——基于“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的统计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责任编辑 鲁守博)
2015-01-21
张媛,女,重庆人,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I106
A
1672-0040(2015)02-00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