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明 张 红 孙婷婷 刘建峰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西安 710003)
·方药纵横·
益智缓释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考察*
陈瑞明 张 红 孙婷婷 刘建峰△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西安 710003)
目的:研究益智缓释微丸的制备方法,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槲皮素和葛根素释放度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乙基纤维素(EC)和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的用量,对药物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 结果:以EC与HPMC为包衣材料,比值为2.0∶1,包衣增重3%,满足缓释释放要求。结论:采用本方法制备益智缓释微丸具有较好的缓释释放性能。
银杏叶的有效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和内酯类化合物,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这两种药物是临床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1],微丸属于多分散体系,其缓释效果通常采用包衣技术来实现。目前这类制剂常用材料为乙基纤维素类和丙烯酸树脂类[2]。课题组对益智缓释微丸的制备和包衣工艺进行考察,并测定了体外释放度。
1 仪器与试药 仪器:LC-2010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BP211D型电子分析天平(德国塞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d=0.01mg,BS210S型电子分析天平(德国塞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d=0.1mg。ZRS-8G智能溶出实验仪(天津大学无线电厂),挤出滚圆造粒机(重庆英格造粒包衣技术有限公司)。
试药:益智缓释胶囊药粉(自制),羟丙甲纤维素HPMC(上海卡乐康公司),微晶纤维素(MCC)(湖州展望),乙基纤维素(EC,上海卡乐康公司)。葛根素和槲皮素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
2 方法与结果 2.1 益智缓释微丸制备 将益智缓释微丸药粉与微晶纤维素粉碎,过80目筛,按处方比例混合均匀,加85%乙醇制成软材,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3],60℃干燥,备用。
2.2 包衣工艺考察 取18~24目的微丸,分成9份,选用乙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HPMC、衣膜增重作为三个考察因素,每个因素取三个水平,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试验,选用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以微丸释放度作为考察指标[4]。
表1 试验因素水平表
2.3 释放度测定方法 参照2005版药典附录项下释放度测定法,以0.5%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1000mL为溶剂,转速为每分钟50转,依法操作,每隔2h分别取溶液20mL,滤过,并及时补充释放介质20mL,采用HPLC法测定葛根素和槲皮素含量,计算释放量。
2.4 释放度评价方法 统计释药全过程的测定结果,制作累积释放速率(d)/时间曲线图。设定微丸在4、12、24h的累积释放速率为30%、50%、80%,累积释放率分别为d30、d50、d80,则综合评分P=(30-|d30-30|)+(50-|d50-50|)+(d80-75)。以微丸释放度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佳包衣工艺[5]。
2.5 葛根素含量测定方法 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 [S] 附录33-35[6]色谱柱:C18柱(250mm×4.6mm,5μm), 流动相: 甲醇-水(25:75),检测波长:250nm,流速:1.0 mL/min。理论塔板数按葛根素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含量,结果见表2。
2.6 槲皮素含量测定方法[6]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色谱柱:C18柱(250mm×4.6mm,5μm), 流动相: 甲醇-0.4%磷酸溶液(50:50),检测波长:360 nm,流速:1.0 mL/min。理论塔板数同上。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含量,结果见表2。
2.7 结果 从实验结果可见,四个因素对益智缓释微丸的释放度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 B>D>A>C, 即EC的用量对试验影响最大。各取最优水平, 可以确定最佳处方组成为A3B3C3D2。即EC浓度为10%,EC与HPMC比值为2.0∶1,包衣增重3%。
表2 正交试验结果
3 讨 论 缓释制剂的辅料是调节药物释放速率的重要物质,它使制剂中的药物释放速率和释放量达到缓释制剂设计的要求。银杏和葛根中活性成分水溶性较好,适于制成膜控型缓控制剂,本试验以EC和HPMC制备型膜控型微丸[7-10]。
本实验以微丸释放度作为考察指标,以正交试验法,对制备工艺进行考察,结果发现, EC与HPMC比值和包衣液的用量是影响释放度的主要因素,最终得到的最佳包衣工艺条件为:EC与HPMC比值为2.0∶1,包衣增重3%.
[1] 马丹丹,孙立红.银杏萜内酯的研究进展[J].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 19(1):46.
[2] 陈 挺.水性包衣工艺制备红霉素肠溶微丸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2, 37(6):433-435.
[3] 潘家祯,朱大滨.用挤出-滚圆法制造球形微丸微粒的基本方法和设备[J].化工进展,1998, 17(3): 44-46.
[4] 黄海燕.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2):57.
[5] 陈庆华.聚合物作为微丸包衣材料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1997 , 28(4):191-19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 [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33-35.
[7] Ranjana C. The influence of pellet shape and sur face properties on the drug release from uncoated and coated pelle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02, 239:171-178.
[8] Chidambaram N,Porter W,Flood K,et al. Formu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w layered diffusional matrices for zero-oder sustained release [J]. Controlled Release,1998,52(1-2): 49-50.
[9] 罗明生.药剂辅料大全.四川[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6(5): 250.
[10] LU Dan,PEI Yuan-ying. Studies on sustained release hydrophilic matrix tablets containg hydroxypropylmethylcellulose and carbopol [J]. Chinese Pharmaceutical Journal,2001,36(9): 603-606.
(收稿2014-11-12;修回2014-12-09)
*西安市科技局临床药制备工艺研究项目(SF09031(1))
@缓释微丸 银杏 葛根 释放度
R28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4.046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