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龄服务重点任务探讨
老龄化社会问题是一道国际难题。目前,我国65 岁以上人口占 10.1%[1],已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给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老龄问题被视为继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后,21世纪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2]。老龄化导致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需求日益凸显。但我国老龄服务体系严重滞后。现阶段我国老龄服务面临较多任务,亟待多方合作协调努力去完成。
1目前我国老龄化问题及老龄服务现状
1.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中国自2000年步入老龄型社会之后,人口老龄化即进入全面加速,近年更是以年均超过1 000万人的增幅“跑步前进”。据 2015 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预计2015年—2020年,我国人口将由14.04亿人增至14.33亿人;到202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世界老龄人口的24%,也就是说,全世界每4个老人中就有1个是中国老人;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将增至0.28亿人,所占人口比例增长到1.95%;预计2020年后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的加速时期。到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比重的7%,要长期照料的老年人口数量达2 100万人。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我国的人均养老率将是41.72%,逼近人口的一半[2-4]。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其中高龄老年人、失能老年人、慢性病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无子女、失独老年人将会持续增多。可以看出,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老年人口增长快、规模大;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高龄、失能老人增长快,社会负担重;农村老龄问题突出;未富先老矛盾凸显等五大特点[1]。目前,我国面临“超低生育率”陷阱、“空巢”现象、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进入严重少子化时代、男女比例失调、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流动人口面临市民待遇和人口融合问题、“户籍捆绑福利”导致社会不公、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被歧视、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保体系滞后等十大人口问题。
1.2我国老龄服务机构体系不完善2013 年底,日本 65 岁以上人口超过25%、美国为 14%,瑞典、德国等发达国家也都面临老龄化社会问题[4]。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仍仅处在初级阶段,老龄化服务程度远赶不上老龄化增长速度,表现在老龄服务机构体系不完善,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诸如各类老龄服务性质和功能定位不明确、政府责任不具体、机构间协调性差等方面。同时,我国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低下、养老服务人员严重匮乏、公民养老观念陈旧、健康知识缺如。此外,老龄服务诸如老年医疗护理康复预防保健水平低下,行业标准欠缺,分类管理界定不清,有效支付能力不足,投资运营能力低下[1]。在产业分类管理、行业标准、服务体系、支付能力、运营效率、智能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存在公共老龄服务治理理念缺失、老龄服务信息程度低、社区养老资金来源匮乏等问题。
2现阶段我国老龄服务的重点任务
2.1总体目标以满足老人需求、保障老人生活和生命质量为目标;保障品质养老,实现老龄服务的人文目标亲情化、社会目标福利化、行业目标专业化、机制目标社会化的“四化”建设。到2020年,基本形成科学规范、规模适度的居家养老、社区照料、机构养老、护理康复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老龄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2.2重点任务
2.2.1完善与发展多样化养老模式
2.2.1.1居家养老服务此为重点发展的养老服务模式。我国要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服务网络,城市街道和社区基本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80%以上的乡镇和5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老龄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1]。培育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鼓励社会服务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创新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并将养老服务特别是居家老年护理服务作为重点发展任务。积极拓展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实现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辅具配置、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救援等方面延伸。
2.2.1.2社区养老服务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的根本出发点是周到考虑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从明确政府导引责任,拉动多种供体参与,健全管理制度,融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体系等多方面入手,提供多样性的服务项目。社区老龄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包括从针对健康老年人的服务,到针对自理、半自理老年人的服务到专门护理服务。根据老年人的共性与个性需求,设置服务内容,包括一般探望、陪聊交流、就医陪护、医药代购、日常代购、家居维修、家政助理、个人助洁、户外活动、集体活动、心理援助、家庭调解、法律援助、紧急救助、疾病照料等。可本着就近、就便和实用的原则,开展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照料服务。要结合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促进乡镇福利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2.2.1.3机构养老服务积极推进以收养“三无”老人、孤老优抚对象以及低收入的高龄、空巢、独居失能老年人为主的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行管理。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和社会筹资力度,积极改革与完善养老机构运营机制,探索多元化、社会化的投资建设和管理模式。老年养护机构重点具备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功能,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
2.2.2优化老龄疾病防治、护理、康复体系首先,建立完善老年保健服务网络,在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科,增加老年病房数量,支持和发展老年健康保健服务,做好老年病预防,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经济、方便、综合的卫生保健服务。其次,转变服务模式,鼓励开展巡回医疗服务,建立社区的全科医生、家庭签约医生等制度,推进面向养老机构和社区的远程医疗服务机构。再次,开展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继续做好新农合制度建设,扩大参与范围,提高筹资水平。最后,也是重要而关键的一环,鼓励和建立专业的老人医疗康复和护理机构:在规划、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加强老年护理院和康复医疗机构建设[2]。政府重点投资兴建和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等功能的养老机构。根据《护理院基本标准》加强规范管理,地(市)级以上城市至少要有一所专业性养老护理机构。
2.2.3推动与实施临终关怀服务根据我国国情寻找一种适合的临终关怀模式,既要考虑到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情况,还要改变传统的护理模式,建立社区、家庭养老和临终关怀一体化模式[2]。社区处于整个临终关怀服务的核心地位,其本身可以提供医疗服务,也可以组建跨学科小组,参与针对家庭病患的照顾计划。每个县(市、区)至少设立1个临终关怀机构,成立由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社工和义工等多方人员组成的团队。
2.2.4加强老龄学科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
2.2.4.1学科教育按照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领域,统筹部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做好人力资源支撑,服务老龄事业发展。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在相关专业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社会学、临终关怀等课程。
2.2.4.2专业人才培养要做好老龄服务工作,最关键就是要提高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首先,加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聘请具备资质的高校或医院或社区专业人员开辟培训基地,形成养老服务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加快养老护理员、老龄产业管理人员的培养,确保养老服务人员对保健、护理、康复知识和技能有基本的掌握。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组织开展养老护理人员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其次,政府必须帮助社区建立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并且构建一套完善的志愿者培养体制,大力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工作者队伍,鼓励社会各个群体加入到志愿者队伍当中,从而为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第三,政府可以通过整合方式或构建政府购买机制来实现辖区内的机构(如养老机构、医疗机构、老年大学、企事业单位)资源共享,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更多的专业化服务。第四,鼓励在老年养护机构中设医疗机构,有条件的还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2.2.5提升全民参与养老意识,普及健康素养知识
2.2.5.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全民参与养老意识首先,社区可以通过宣传栏、报刊、网络及电视等媒体,加大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定时开展宣传活动和讲座,鼓励老人以及子女参与其中,让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了解社区居家养老的便利性和可靠性。其次,通过各种慈善活动推动企业、社会团体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为引导老人改变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
2.2.5.2普及健康素养知识教育针对当前老年人家庭普遍缺乏老年疾病早期识别和康复护理知识的现状,应特别加大对老年人及其照料者的健康教育和护理知识培训。在健康素养促进活动中,特别注重以有效的方式在老年人群中普及精神卫生保健知识,让老年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其次,医院、医生除治疗外,还应有意识地普及科学、适度的治疗理念和死亡教育等知识。再次,社区护理人员不仅要为老年病人提供护理工作,同时还应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以帮助他们了解疾病预防相关知识,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以履行“预防疾病、维持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专业职责。
2.2.6构建全民健康管理服务网络健康管理应成为老年健康支持体系的基石,实现从“注重疾病诊治”到“对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监测、疾病控制”的模式转换。构建全民健康管理服务网络,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康管理专业人员队伍。逐步完善全科医生的制度设计,改变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地位和待遇低、工作负担重,人难留、事难做的局面。此外,还要全面提升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的服务能力,改变群众不相信基层医疗、不愿意利用基层医疗的局面,充分发挥全科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2.2.7推进“智慧养老”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物联网等技术弥补人力短缺的缺陷,推进“智慧养老”建设。结合信息化技术,利用专业优势,分析居家老人、社区老人、机构老人的需求,基于老年人综合评估结果,提出不同养护模式[1]。推广家庭紧急救助系统,促进家庭远程可视交流服务。同时,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依托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掌握养老服务发展状况、服务资源和工作动态,提高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采取社区服务信息网、热线电话、爱心门铃、健康档案、呼叫系统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为社会养老服务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此外,要建立老龄事业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建立老龄信息采集、分析数据平台,健全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跟踪监测系统。
2.2.8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关文献显示,一个人一生健康投入的 80% 用于生命的最后1个月,意即临终救护占据我国医疗支出的最大份额[2]。因此,构建护理保健体系,引入护理保险制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显得异常重要。首先,政府通过大量购买老龄服务、建立完善的保险制度,为老龄服务业发展创造出强劲的产业动力方面的有效的刚性需求;其次,为了有效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在医院长期护理中占用很大部分医疗资源的问题,结合国情,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再次,研究探索老年人长期护理制度,推行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为基础,以商业保险为补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2.2.9构建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治理多种形式结合的养老模式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养老机构准入、退出与监管制度,做好养老机构登记注册和日常检查、监督管理工作。寄宿制养老机构等关系老年人安全和健康的重要场所,要列入消防安全和卫生许可制度重点管理范围。同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社区居家养老的绩效考评机制。对社会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以及服务的效果等做出可以评估的量化。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通过绩效考评养老机构,且可以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或其他财政获取的主要基本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考评指标体系,也有利于各个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效果的比照,从而激励社区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老人的能力[4]。此外,围绕养老服务中心(站)的服务网络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服务队伍建设、服务制度建设和服务成效等五方面内容展开自查自评,不断完善养老服务管理。
2.2.10加强重点科研项目立项研究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医院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制定国家老龄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好老年人生活状况追踪调查,开展区域性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工作,为制定老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尽早重点开展人才培养研究、老龄精神慰藉服务研究,以及居家养老服务,开展上门服务项目与服务标准研究,为我国制定老龄事业发展战略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并加快老龄事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3启示
3.1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老龄服务具有战略意义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等老龄服务问题成为中国各阶层人士探讨的热点问题,而探析科学高效可行的老龄服务任务模式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对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幸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对解决严峻的养老社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①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人口老龄化在全面加速。预计到 2020 年,中国 65 岁以上人口将占世界老龄人口的 24%,我国将严重超出10%的老年化社会标准[2]。中国可能提前 20 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②是破解世界难题的客观要求。老龄问题被视为继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后 21 世纪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鉴此,党的十八大作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战略部署。但当前我国老龄化服务程度远赶不上老龄化增长速度。只有加大力度开展老龄服务研究,才能破解老龄化这一世界难题,造福人类。③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探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等老龄服务问题是大学与医疗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探讨科学高效可行的老龄服务模式,已成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对我国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有着重要意义。
3.2我国老年服务具有一定基础现阶段,老龄服务已发展为中国的战略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相关政策与制度;各地养老基地已初见雏形。首先,老龄健康服务网络已基本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老年护理院、康复医院建设也得到逐步发展。其次,新农合的医疗、财政对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得到巩固;第三,老年健康服务内容也在逐步拓展,从2009年始,老年人健康管理已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纳入到医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可以免费接受1次健康体检和咨询指导。截止2014年3月,全国共为1.9亿老年人提供了健康管理服务[3]。第四,积极探索健康老龄化的新途径,通过开展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长期服务体系。这些无疑为我国老龄服务工作及其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提供了可靠依据。
3.3国外先进经验值得借鉴发达国家已积累多年老龄服务经验。在整体规划中,政府把养老、敬老、助老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的范畴,如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经济上不断加大对养老、敬老、助老的支持力度,如瑞典、巴西、阿根廷、南非等;用法律规章规范养老、敬老、助老事业,如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养老、敬老、助老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如瑞典、澳大利亚、德国等;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阶段的养老、敬老、助老体系;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养老、敬老、助老工作。在具体操作中,出台二孩政策,应对少子化,促进女性投入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持续供应;延长退休年龄,保证老年劳动力来源,缓解政府养老金支付压力;完善社会服务支撑体系,推行“居家式社区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可参考美国的“持续照顾退休社区”;建立多样化的养老金保障体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5-9];发展老年产业,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注重法制建设,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总之,我国老龄服务任重而道远,需各个层面、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和支持,方能铸就老龄事业。
参考文献:凡属电子图书、电子图书中的析出文献以及电子报刊的析出文献的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分别按“文后表”中4条、2条、1条和3条中的有关规则处理。除此而外的电子文献根据下述规则处理。
[1]王勇.我国老年人口已达2.12亿,未富先老矛盾凸显[EB/OL].[2015-04-14].[2015-09-08].http://news.ifeng.com/a/20150414/43550813_0.shtml
[2]张盈华,闫江.中国养老服务现状、问题与公共政策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15,37(1):51-56.
[3]吴敏,李士雪,Ning JZ,等.济南市机构养老服务的定性研究:老年护理人员现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1):729-730.
[4]丁金锋,肖霖,唐四元.不同养老机构的空巢老人心理状态及其应对[J].护理研究,2015,29(1A):15-17.
[5]Colombo F.Help wanted? Providing and paying for long term care[J].OECD,2011,7(1):216-219.
[6]陶秀彬,匡霞.国外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体系及启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967-1970.
[7]刘薇,吴欣娟,曹晶.从美国的全方位养老服务项目看国内社区老年护理模式的发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6):3959-3960.
[8]李萌萌,李傲雪.国外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180-181.
[9]李萍.老龄服务:美国、日本、瑞典三国的实践经验与启示[J].攀登,2011,30(3):47-52.
(本文编辑张建华)
电子文献著录格式
著录格式如下。
[标引项顺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示例:a.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1]PACS-L.Public access computer systems forum[DB/OL].Houston Tex:University of Houston Libraries,1989[1995-05-17].Listeserv@uhpvml.uh.edu.
b.网上电子公告(EB/OL)。
[2]Online Computer Library,Inc.History of OCLC[EB/OL].[2000-01-08].http//www.oclc.org/oclc/menu/htstory.htm.
·科研综述·
颜巧元
摘要:介绍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面临的问题及老龄服务重点任务,应重点发展多样化养老模式,优化老龄疾病防治、护理、康复体系,实施临终关怀等,以满足老年人需要,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品质养老。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健康素养;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专业人才培养
Probe into key tasks of aging service in China under aging background
Yan Qiaoyuan(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Hubei 430022 China)
AbstractIt introduced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aging of population,and the key tasks of aging service.We should develop the diversified pension model,optimize th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rehabilitation system of aging disease,and carry out hospice care and so on,so a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old people,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quality pension of the old people.
Key wordsaging of population;pension model;health literacy;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pension;service system;professinal talents training
收稿日期:(2015-09-08;修回日期:2015-11-15)
作者简介颜巧元,副主任护师,博士研究生,单位: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基金项目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15TS082。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35.001
文章编号:1009-6493(2015)12B-43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