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急性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诊疗分析

2015-03-22 10:39张亚洲汝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脑血管科河南平顶山467500
河南医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治疗诊断重症

张亚洲(汝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脑血管科 河南平顶山 467500)

重症急性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诊疗分析

张亚洲
(汝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脑血管科河南平顶山467500)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静脉窦血栓(VS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例重症急性VST患者为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行颅脑CT、腰椎穿刺、血常规联合检查,实施抗凝、溶栓联合治疗,总结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经验。结果20例患者确诊率为100. 00%(20/20),基本痊愈率为90. 00%(18/20),病情改善率为10. 00%(2/20)。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栓复发情况。结论重症急性CVST病因较为复杂,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行颅脑CT、腰穿、血常规等联合诊断可有效确诊此病症;行抗凝、溶栓联合治疗,安全、快速、疗效可靠,应当加以推广。

【关键词】急性静脉窦血栓;重症;诊断;治疗

静脉窦血栓(venous sinus thrombosis,VST)形成是一类特殊的脑血管疾病,多发生于深部脑静脉、硬膜静脉窦、皮质静脉,可造成静脉窦狭窄或者闭塞病变,引起继发性颅内压升高、静脉性梗死、出血性梗死、脑组织水肿等[1]。据报道,硬脑膜VST死亡率达13%~20%[2]。由于此疾病的发病形式多样,病因较为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工作往往较为棘手,易出现误诊[3]。为提高重症VST的临床确诊率及治疗效果,此次回顾分析了20例重症急性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0例重症急性CVST患者,男9例,女11例,年龄29~76岁,平均(30. 1±4. 5)岁,10例女性于入院前1~2周正常分娩,另10例为呼吸道感染。其中,2例伴血液系统改变,3例有肿瘤史。20例患者入院时临床表现:头痛17例,呕吐10例,视力减退8例,意识障碍5例,抽搐11例,发热7例,视乳头水肿12例,颅脑神经损害3例,脑膜刺激征阳性18例。

1.2研究方法

1.2.1诊断行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将检查资料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加以结合,明确诊断。①血常规: 17例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同时增高,3例血小板计数增高,2例全血黏度升高,8例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②腰穿检查:本组共16例患者行腰部穿刺检查,结果显示,1例颅内压正常,7例≥22 mm Hg,8例15~22 mm Hg,4例细胞数增高,9例蛋白增高,1例有异常细胞。③颅脑CT检查: 20例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影像资料显示,均存在颅脑肿胀、脑室缩小、蛛网膜下腔不同程度出血症状。其中,15例患者的上矢状窦、横窦部位出现条索状高密度影,5例上矢状窦部位有点状高密度影。

1.2.2治疗行抗凝溶栓联合治疗,具体如下:尿激酶微导管泵注(维持时间为24~65 h);定时检测外周血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通过药物干预将其控制在1. 0~1. 5 g/L;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高分子肝素钙,使外周血活化部分的凝血活酶时间维持在正常含量的2~3倍;对患者症状及体征加以监测,待明显好转后,复查颅脑CT,如果静脉窦血栓完全恢复畅通,且浅表静脉扩张症状消失,可停止泵注尿激酶;采用华法林(3 mg/次/d)取代肝素实施抗凝。

1.3观察指标治疗完成后,实施为期6个月~1 a的随访调查,统计静脉窦血栓的复发状况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浅表静脉、静脉窦显影以及侧支循环血管组建情况。

1.4疗效评价标准基本痊愈:颅内压转归正常;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消失;颅脑CT检查显示浅表静脉扩张体征消失,静脉窦显影恢复正常或显著好转,侧支循环血管建立。改善:颅内压比治疗前有所降低,但仍旧较高;其余症状与体征变化与基本痊愈患者相同。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 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定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20例患者经颅脑CT、腰穿、血常规联合检查,均确诊为重症VST形成。实施抗凝溶栓联合治疗后,18例患者基本痊愈,基本痊愈率为90. 00%,2例患者病情改善,改善率为10. 00%。在6个月~1 a的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血栓复发情况,症状与体征基本恢复正常。所有患者皆未发生神经功能障碍;行造影检查,发现浅表静脉扩张完全消失;静脉窦影像显著好转,均有侧支循环血管建立。

3 讨论

重症急性VST形成表现为颅内压的进行性增高,多伴随神经功能障碍,死亡率较高[4]。就其致病机理而言,10%~20%的患者未有确切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其他患者则多由于血液病、颅内血管解剖异常、产褥期、手术创伤等非感染性因素造成[5]。

近几年来,多项临床研究发现,颅脑CT、腰椎穿刺、血常规以及血管造影等方案均可以实现对此疾病的早期诊断。其中,CT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案,其可以表现出条索征及高密度三角征的直接征象,静脉窦/静脉引流区水肿、梗死的间接征象。但CT检查的特异性较低,20%~30%的患者存在误诊,所以,还需配合其他检查方案,如腰椎穿刺检查。腰椎穿刺可通过白细胞增高的征象来显示感染程度,提示是否有颅内压增高、出血等表现。基于这一论断,此次联合采用颅脑CT、血常规、腰椎穿刺等方案为20例重症VST患者实施了检查,确诊率达到100. 00%,有效避免了误诊。其中,头颅CT检查,静脉窦引流区域有脑水肿及缺血梗死病灶。

重症VST临床治疗的部分报道提出,单纯使用抗凝疗法或者溶栓疗法,均可获得一定疗效,降低病症复发率,但痊愈率无法达到要求[6]。此次在为20例患者确诊之后,为其实施了抗凝、溶栓的联合治疗,随访6个月~1 a,18例患者基本痊愈,另外2例患者的病情也显著改善,所有的患者均未出现血栓复发情况。此外,治疗前后的影像显示,浅表静脉扩张彻底消失,静脉窦血栓形成明显改善,侧支循环建立。此结论证实联合诊断及联合治疗,对重症VST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联合使用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腰椎穿刺等手段,为疑似重症急性VST形成的患者实施诊断,并及时给予溶栓抗凝治疗,可显著改善病情。部分临床报道称,全数字血管造影术在此疾病的诊疗中存在较高价值,本次研究因缺乏必要条件,针对这一问题在此后工作中还当逐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喜萍,赵嘉林,汪咏秋,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2例临床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7): 797-798.

[2]周迎春,赵洪洋,张方成,等.硬脑膜静脉窦血栓的临床分型及特点[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2): 261-265.

[3]杨陆,杨洋,隋昕,等.6例重症急性静脉窦血栓诊断及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3): 9-10.

[4]张景忠,徐坚民,曹诗林,等.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及其脑损伤的MRI技术探讨[J].放射学实践,2009,24(7): 788-791.

[5]陈旭,刘藏,王月平,等.颅内静脉窦血栓急性期治疗策略的初步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5): 1254-1258.

[6]王建祯,张开,何心,等.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14): 65-67.

(收稿日期:2014-11-11)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5.06.059

【中图分类号】R 743

猜你喜欢
治疗诊断重症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