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君
(遂平县人民医院保健科 河南驻马店 463100)
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以老年人群为主,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文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遂平县人民医院就诊的64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认知程度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遂平县人民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收治的64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47例、女17例,年龄62~84岁,平均(75.92±2.38)岁,发病部位:前壁39例、下壁19例、侧壁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给药护理、并发症预防等;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协同护理模式,具体如下。①上岗前均给予协同护理相关培训,使其了解协同护理模式内容、意义,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及责任感;②准确评估患者病情,根据其实际情况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如发病原因、治疗与护理措施、可能发生的不良情况及对策等,提高其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对医护人员信任感;③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张贴宣传画等措施告知遵医嘱服药对疾病的积极意义及临床常用治疗药物相关知识(名称、类别、作用、不良反应等),告知治疗过程中可能诱发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有利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今后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接触危险因素,提高自身安全性;④集中组织讲解心肌梗死常用护理知识,如日常生命体征及监测方法、生命体征异常表现、心肺复苏术等,必要时可组织考试,掌握患者及家属学习情况;⑤设立咨询处或咨询热线,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⑥不定期利用自拟调查表了解患者及家属对心肌梗死疾病所需的知识,根据调查结果提供针对性的知识讲座。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护理前后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利用疾病认知问卷(Chinese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 revised edition,CIPQ-P)掌握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前后对疾病认知程度(满分100分),问卷共涉及3个方向(69个项内容),即致病因素、疾病感知和症状识别,分数越高则疾病认知程度越好[2]。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定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护理前CIPQ-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CIPQ-P评分均较护理前有所提高,且研究组CIPQ-P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CIPQ-P评分比较(xˉ±s,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下使心脏供血突然中断,心肌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患者大多表现为心肌疼痛、心律失常等症状[3]。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多种因素(生活环境、压力、习惯)共同作用,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疾病认知指患者在机体遭受疾病威胁状态下自身对疾病的认知评价。有研究显示[4],疾病认知对患者接受治疗与护理依从性有直接影响,疾病认知程度越高,疗效及预后越好。协同护理模式在责任制护理基础上,充分发挥自我护理能力,鼓励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有研究显示[5],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协同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其对疾病认知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CIPQ-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CIPQ-P评分均较护理前有所提高,且研究组CIPQ-P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与协同护理模式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疾病认知程度,改善预后。
[1]宋晓丽.舒适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8):101 -102.
[2]赵力立,曹明英,姚朱华,等.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463-1465.
[3]俸秀兰.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1):93 -95.
[4]马雅维,毛丽.实施希望护理模式干预心肌梗死后患者抑郁情绪[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394 -395.
[5]翟光维,邢彩霞,张文媛,等.绿色通道与链式流程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2014,11(4):43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