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昊 于海玲
(山东省禹城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251200;山东省禹城市妇幼保健院小儿科 251200)
自发性乙状结肠破裂多发生于老年人,发病凶险,死亡率高,值得重视。我院自1998年6月到2010年6月共收治9例,报告如下。
本组9例,男5例,女4例,均无外伤史。年龄56至76岁,平均66岁,有便秘者7例。发病突然,腹痛均始于下腹部,其中6例起始于左下腹。发病8小时内入院6人。8—24小时入院3例,均伴有感染性休克。9例均有弥漫性腹膜炎,腹透有膈下游离气体者8例,术前仅有2例被考虑可能是自发性乙状结肠破裂。
全部病例均手术探查,术中见破裂口位于乙状结肠系膜对侧缘7例,位于系膜缘2例。破裂口大小1—3cm,规则者呈圆形,周围肠壁质软红润;不规则者裂口较大,边缘组织发黑坏死。全部病例均行破裂肠段切除(5cm),远端肠腔关闭,近端行腹壁造瘘。发病8小时入院的6例中,2例切口感染,换药治愈,1例心脏病发作死亡。8—24小时内入院者1例切口裂开,再次缝合治愈,2例因感染性休克死亡。生存者5例术后3月到半年闭瘘,1例因经济原因未行闭瘘。
本病病因不明,多发生于老年人,常伴有便秘,本组有7例便秘者,占78%。排便时用力、咳嗽造成腹腔压力过高可导致结肠破裂。诊断上常误诊为胃、十二指肠穿孔,术前确诊困难。这可能与该病少见,临床医生对其缺乏警惕性有关。作者认为以下表现可帮助诊断此病:有便秘史的老年人;突然发生始于下腹部的腹痛;确诊胃肠道穿孔(膈下有游离气体)肛门指检有血性分泌物而无肿块者。由于结肠内粪便含菌量高,进入腹腔后大量繁殖导致腹膜炎,极易造成感染性休克发生死亡。本组死亡3例,死亡率33%,有2例死于感染性休克。另外老年人器官功能储备差,多有并存病,也增加了死亡率。尽早手术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本组死亡者与就诊时间较晚有关。术中探查要仔细,冲洗要彻底,开腹后可闻到粪臭味。手术方式以破裂肠段切除(5cm左右)、远端关闭、近端造瘘较为安全。术后要积极抗感染、抗休克、加强支持治疗,一般术后3—6月闭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