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斌 张慧文
(1.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大同市卫生学校外科教研组 037009)
腺性膀胱炎的另一个医学名称为囊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黏膜上皮反应性化生和增生性疾病,医学界对其发病机制尚未有统一的定论。腺性膀胱炎属于一种膀胱上皮良性病变,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发病率比较低,但是,随着近些年膀胱镜检查的普及和病理医生对其认识的加深,临床报告例数也不断增加[1]。据相关报道显示,腺性膀胱炎的发病率为大约是1%。为了提高腺性膀胱炎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本文对我院泌尿科从2010年1月~2012年11月这3年期间共收治68例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地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68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为33~72岁,平均年龄(42.3±6.5)岁。病程最短5d,最长30年,平均4.3年。通过术前膀胱镜活检和术后病理活检进行诊断,确诊68例患者均患腺性膀胱炎,并已将膀胱癌及腺性膀胱炎合并膀胱癌的患者排除在外。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尿急、尿频、尿痛有19例,其中伴下腹部疼痛3例,伴肉眼血尿7例;单纯排尿淋漓和尿道口不适有6例,其中伴下腹痛2例;无痛血尿17例,伴下腹痛2例,伴尿频、尿痛3例;单纯下腹部疼痛6例;无特异临床表现体检或复查发现2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实验室常规检查、膀胱镜检查和泌尿系统彩超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表常规红细胞+~++者27例,尿常规白细胞+~+++者19例;尿常规正常26例。膀胱镜检查病变累及三角区及膀胱颈者40例,伴累及单侧或双侧输尿口者13例,伴尿道膜部狭窄1例,伴尿结石者1例;仅累及单侧或双侧输尿管口9例,其中伴膀胱颈后唇抬高者2例;累计膀胱左右前后各壁16例;膀胱内病变弥散或呈多灶性分布者2例;膀胱检查无异常但是MRI检查显示后壁增厚者1例。泌尿系统彩超检查显示膀胱三角区黏膜不均匀增厚、欠光滑37例,其中伴发膀胱结石者1例,伴单侧肾积水1例;膀胱欠充盈或者是未发现明显异常15例,其中伴单侧肾积水1例;侧壁或者是三角区见异常回声团16例。与此同时,部分患者行X线腹部平片加静脉肾盂造影,MRI、盆腔CT检查。3例患者进行MRI检查,2例发现明显异常,1例显示膀胱后壁增厚;13例进行盆腔CT检查,发现向膀胱内突出不规则密度影5例;发现膀胱壁不均匀增厚7例;未发现异常1例;4例进行静脉尿路造影检查,均显示膀胱内的充盈缺损。
1.2 治疗方法 68例患者中,观察组63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过于严重、输尿管口受累或病变范围太广、肾积水,所以选择进行经尿道膀胱病灶切除手术。其中59例全身麻醉,4例持续硬膜外麻醉;对照组5例全身麻醉下进行膀胱镜检查术结合抗感染保守治疗[2]。对于1例膀胱结石者实施膀胱内气压弹道碎石术;对于1例尿道膜部狭窄者实施尿道冷刀切开术;对于2例膀胱颈后唇抬高者实施膀胱颈后切开术。术后常规留置尿导1~5d,进行抗炎治疗1~3d。在63例选择进行经尿道膀胱病灶切除术的患者中,有8例病变范围广泛而且病情严重,10例术后复发,所以,在术后3~14d内对此18例患者实施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方法:丝裂霉素10mg或者吡柔比星40mg,1周1次,连续8~10周,以避免复发[3]。5例全身麻醉下进行膀胱镜检查术结合抗感染保守治疗的患者其症状比较轻,膀胱检查见病变面积较小,并且没有合并症,所以只需给予抗生素颜对症保守治疗。余下45例患者术后出院,且无需进行任何特殊处理,但出院后进行定期随访。
1.3 疗效评估 进行定期随访7~42个月,平均21.3个月。术后每个月、术后1年后为半年1次定期进行复查尿常规、彩超和膀胱镜检查。对68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或者是门诊随访,以患者的主观症状的改善效果和最近一次膀胱镜检查结果为评估标准。随访指标纳入患者主观症状的改善效果、最近一次随访时间和膀胱镜检查结果、是否复发、复发时间和处理方式。
1.4 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应用卡方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5例患者实施膀胱镜检查术结合抗感染保守治疗,出院3个月后其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1例患者在出院半年后复发,复发者继续坚持保守治疗。定期随访5例患者发现,没有患者发生癌变。观察组63例患者实施经尿道膀胱病灶切除术,尿频、尿痛和尿急者术后缓解率为84.21%(16/19),无痛血尿和单纯下腹部疼痛者术后缓解率为82.35%(14/17),排尿淋漓和尿道口不适者术后缓解率为66.67%%(4/6),经体检发现病变的患者其术后缓解率为80%(16/20)。在随访中发现有9例患者复发,给予经尿道膀胱病灶切除术结合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后,直到随访结束仍未发现有患者发生癌变。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4.29%(9/63),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20%(1/5),两组复发率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腺性膀胱炎本质上可以认为是移行上皮的增生和化生。虽然目前关于腺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海尚未有统一的定论,但是很多以学者认为膀胱的慢性炎症、尿路梗阻、结石和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等是引发腺性膀胱炎的重要因素,本次研究汇中大部分患者尿常规提示尿路感染,可能和膀胱长期的慢性炎症有关系[4]。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并且没有特异性。而在本次研究中,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尿频、尿痛、尿急、血尿和下腹部不适、尿道口不适、单纯排尿淋漓。而有20例患者没有上述的症状,只有在体检或是复查时才发现有膀胱肿物。目前,还尚未找到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特效方案,因为其病因多而复杂,并且大多数为激发性的病理改变,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比较注重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分析病变程度、范围、部位,从而找出适宜的治疗方案。对于病变面积比较小,只需消灭感染就能减轻症状的患者,应密切地随访,并进行抗炎等保守治疗,频繁进行膀胱镜检查并取活检[5]。本次研究中,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4.29%(9/63),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20%(1/5),对照组5例患者在接受膀胱镜检查术后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在随访中发现患者生存质量良好。目前,经尿道膀胱病灶切除术是治疗病变面积广且病情严重的患者的最佳治疗手段,治疗效果良好。总之,在治疗腺性膀胱炎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必要时进行膀胱灌注治疗,并进行定期随访。
[1]余清平,张清武,赵国铭.腺性膀胱炎的诊治体会[J].东南国防医药,1997,(03).
[2]岳丹,任艳.腺性膀胱炎的超声诊断[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S1).
[3]孙倩,穆柯晓.彩色多普勒超声、膀胱镜对腺性膀胱炎诊断的对比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8,(19).
[4]王广会,吴志强,陈鑫,夏海波.女性腺性膀胱炎19例报告[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01).
[5]刘中建,武德文.腺性膀胱炎24例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