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刚 陆 健 张学琴 张 涛 姜吉锋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影像科 226006)
随着CT扫描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帮助,同时辐射剂量也被人们关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检查(multislice CT venography,MSCTV)已成为一种可靠且无创性的静脉血管造影检查技术,同时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变得同等重要[1-2]。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的扫描参数螺距的改变对下肢CTV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为优化扫描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下肢16层CT检查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龄43~85岁,平均55岁。临床症状为一侧或双侧下肢进行性肿胀。80例都在一周内做下肢静脉Doppler超声(US)检查。把8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
1.2 扫描方法 使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扫描参数:螺旋扫描方式,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400mA,螺距分别为0.562:1,1.375:1,扫描层厚和层间距5mm。薄层重建层厚1.25mm,并采用50%的图像重叠。直接法MSCTV:应用高压注射器经足背静脉以1~1.2ml/s的注射速度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
1.3 机器自带软件客观评价图像噪声及信噪比 由两个放射科医生独立完成图像噪声和信噪比的主观评价。选用不同的螺距进行扫描同时记录设备自带的剂量记录数据CDTIvol。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中,轴扫图像噪声为4.39±0.29,螺距为0.562:1,1.375:1时,A、B 两组的图像噪声分别为3.24±0.25,5.27±0.25。螺距为0.562的 A组MPR图像未见明显变形,B的图像比A组无较明显的变形。螺距为0.562时,扫描的辐射剂量远大于B组;螺距为1.375时,扫描的辐射剂量较小,图像信噪比客观上小于A组,但主观上图像信噪比相似。
3.1 MSCT血管造影有无创伤性、相对安全方便、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MSCTV在评价股静脉血栓方面与US同样敏感,既克服常规静脉造影、US检查的不足,又具有选择性静脉成像的优势[3]。与超声诊断对照,MSCTV对DV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发准确性均较高,重建图像可直观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及侧支循环等情况.因此下肢的MSCTV检查为DVT诊断的常规检查疗法。早发现下肢静脉的病变,可以尽早治疗,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3.2 CT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剂量负担。CT检查的辐射剂量约占整个放射学检查剂量的30%[4],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医疗辐射源。如何降低辐射剂量就成为目前CT扫描中的焦点问题,但图像噪声和辐射剂量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达到降低辐射剂量的目的主要靠CT扫描参数的优化设计。
3.3 螺距是指x线球管旋转一圈的进床距离与总的层面准直宽度之比[5]。螺距变大时,进床速度快,单位时间扫描范围大,患者受到辐射剂量降低,但图像噪声变大,图像质量也随之下降;反之,螺距变小,进床速度慢,单位时间扫描范围变小,患者受到辐射剂量变高,图像的噪声较少,但信噪比增加,图像的质量也上升[6]。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螺距既能保证图像的质量,又能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减少CT扫描剂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增加检查的螺距。对于多层螺旋CT,在其他参数恒定的条件下增加螺距可以成比例降低病人的辐射剂量。本研究证明当螺距从0.562:1增大到1.375:1时,扫描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接受的有效剂量也明显减少,B组较A组客观图像噪声有所上升,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下降客观上图像质量有所下降,但主观观察图像质量均不影响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范围,位置,血管狭窄情况都能很好的显示清楚。两组图像无论是对栓子的情况还是血管的显示情况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都没有明显差异,表明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没有明显下降,结果与刘传亚等[7]研究相符。
综上所述,下肢静脉CT检查中,在其他扫描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采用螺距优化扫描方案,1.375的扫描参数可作为常规选择,可以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获得满意的、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CT图像。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一种无创、快速、准确及安全的检查方法。
[1]Begemann PG.Bonacker M,Kemper L,et a1.Evaluation of the dep Ve.noils systemin patientswith suspected pulmonary embolismwithmultide-tector CT:aprospective study in comparison to Doppler sonography.JCAT,2003,27(5):399.
[2]Chain MD。Yankelevitz DF,Henschke CI.Thmmboembolic disease de-tection at indirect CT venography versus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Ra-diology,2005,234(2):591.
[3]崔志鹏,马爱红,等.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4(3):175-179.
[4]Nickoloff EL,Alderson PO.Radiation exposures to patients fromCT:reality,public perception and policy.AJR,2001,177:285 2287.
[5]余建明.医学影像技术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87.
[6]周泽俊,胡永胜,等.多层螺旋CT螺距、层厚和重建间隔关系及对图像质量影响.中国医疗设备,2008,23(8):80-82.
[7]涂永波,兰永树,等.螺距对下肢CTA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影响的研究.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4):3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