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宝玉
新书评介
角色理论与政治研究
——兼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一书
任宝玉
“角色”原是戏剧中的专门术语,指演员在舞台上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开始把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研究中,并很快发展成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角色理论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流派。Q.H.特纳在梳理社会学理论时,将角色理论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理论派别,即结构角色理论和过程角色理论。结构角色理论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相互联系的地位或位置组成的网络,个体在这个网络中扮演各自的角色,社会组织最终是由各种不同地位和期望的网络组成。结构角色论者假定,每一地位上的角色行为所反映的并不单纯是地位结构的功能,它在本质上还附着于这些地位上的各类期望的功能。结构角色理论所表达的期望主要包括三个类型,即“剧本”期望、其他“演员”期望,“观众”期望。在结构角色理论看来,自我和角色扮演是期望的传递,个体总是在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剧本”、“其他演员”和“观众”的要求。尽管结构角色理论的观点因过于强调社会结构和秩序而受到了很多批评家的批评,但正如Q.H.特纳所言,“忽视这种强调社会结构的取向将是愚蠢的”,因为“社会结构确实存在”,“它们确实显示出规范性期望”,“它们确实制约着人们的选择与自我评价”。结构角色理论的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大部分行动的动因和特点,这是其主要价值所在。L.H.特纳在批判结构角色理论过于强调结构、地位、期望对人的行为的作用的观点的基础上,以米德的角色扮演为中心概念,提出了过程角色理论,用以描述社会行动的本质。另一过程角色理论者H.G.布鲁默认为,互动是个体行动者和他人、群体之间意义理解和角色扮演的持续过程,在互动作用下,个体行动具有创造性、建构性和可变性。过程角色理论并没有排除结构角色理论的研究,因为社会地位与形式上的规范仍然是确定人们角色的主要线索和验证指定角色的主要依据。过程角色理论重视和强调对角色扮演过程的微观分析,关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互动协调,丰富了角色理论研究策略,使角色理论保持了必要的活力。
角色理论的活力还在于它提供了一系列分析人类行为和认识社会结构的概念,这些概念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角色理论的基本信息。在传统角色理论研究中常用的概念主要有一致、适应、角色期望、角色扮演、角色冲突、角色超载等。一致这一概念常被角色理论家用来表示在个体行动者所抱有的期待间存在着的协调;适应意味着对某些行为模式的依从;角色期望是社会、组织、团体、他人对处在特定位置上的行动者提出的期待和要求;角色扮演是指个体根据自己所处的特定地位,按照角色期待和规范要求所进行的一系列角色行为;角色冲突是指一个人担当某一角色时承受的压力与他担当另一角色时承受的压力之间不和谐的程度;角色超载和角色冲突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上有交叉,当对一个行动者的多个角色要求之间存在矛盾或不相容时,角色超载就会导致角色冲突。两者的区别在于度量标准上的不同。
社会科学理论的价值首先在于解释生活世界。角色理论之所以受到社会研究者的青睐,主要在于它对于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解释力。角色理论和它的一系列概念为人们认识社会行动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以及认识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提供了有价值的工具。
政治社会也是一个大舞台,政治舞台上的行动者就是政治角色。角色理论提供的研究策略和分析概念完全可以运用到政治社会的研究中来。对政治研究而言,角色理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角色理论为解释和预测政治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一切政治行为都是政治角色所表现的行为。在政治生活中,每个政治行为者都居于一定的位置,人们对处于特定位置上的行为者抱有相应的期望,这些期望构成了政治角色。政治行为者的个性虽然影响他的行为,但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其所充当的政治角色的要求和期望的结果。角色理论由此为人们了解和预测政治角色承担者的行为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二,角色理论具有“从行为上描述机构的能力”。“从行为上描述机构的能力”是角色理论的一个优点。角色理论认为,政治组织不是由个体构成的团体,也不是一个僵硬的结构,政治组织就是由许多互有联系的政治角色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进行政治角色分析就是深入一个政治组织的内部结构,了解它的构成要素,分析它的具体构造,进而认识政治组织的性质。此外,一个政治组织的功能是通过该组织众多相互联系的角色的行为来实现的。可见,通过对特定的政治角色及其行为的研究,可以达到对政治组织、政治制度及其功能的认识。
第三,角色理论为认识政治秩序的本质和政治体系的稳定性提供了一个视角。根据结构角色理论,政治秩序的本质取决于政治角色扮演者所遵循的“剧本”;根据过程角色理论,政治秩序寓于政治角色扮演者的行为之中。两者的结合为认识特定政治秩序的本质以及政治体系的稳定性提供了很好视角。
第四,角色理论有助于认识政治角色的分配。角色理论认为,政治角色是与特定地位相联系的行为模式,人们对特定政治位置上的人应如何作为抱有相应期望,什么人更适合满足相应的期望,哪些特点的人不适合某一位置,这是挑选政治角色的重要参考。角色理论为理解政治角色的分配以及政治角色的转换提供了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
第五,角色理论为政治分析提供了一系列富有解释力的概念。角色理论对于政治研究的价值即在于其提供的研究策略,也在于其提出的一系列富有活力的概念。角色理论家提出的一致、适应、角色期望、角色扮演、角色冲突、角色超载等在传统分析中较常用的概念,以及角色领悟、角色错位、角色网络、社会期望、自我期望等概念,不但适用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同样也可以运用到政治学研究领域,丰富和推动对政治现象的研究。
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角色理论主要被运用在社会学、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其在政治研究领域并没有引起重视。仅从角色理论的角度看,在当代中国政治研究领域,法律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的王元成所著《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一书足以令人耳目一新,该著在研究方法上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尤为值得关注。
第一,该著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运用角色理论研究当代中国政治的学术著作。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政治学界有学者开始关注角色理论在政治研究中的价值,并有学者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论及政治角色,但运用角色理论研究当代中国政治的成果鲜有。王元成著作以角色理论为研究工具,以其本人担任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的角色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一特定政治角色的产生过程、角色扮演过程和角色再社会化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的特点,为认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功能以及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和独特视角。从该著的结构和内容看,其对角色理论的运用是目前国内政治研究中最为典型的。
第二,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该著的一个显著特点。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该著作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看点。在运用角色理论进行研究时,研究者往往以他者的角色行为为研究对象。以研究者本人所承担的角色的行为为研究对象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选择,至少在当代中国政治研究领域,之前还没有发现有研究者以自己承担的政治角色的行为为研究对象。
第三,该著较好地把微观研究方法与宏观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该著的基本研究方法无疑是微观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作者在对代表的角色行为特点及其动因进行分析时,又运用宏观研究方法,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等角度对其予以说明。正是作者以微观研究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并恰当运用宏观研究方法,才使该著论述入理且深刻。
第四,该著综合运用了结构角色理论与过程角色理论的研究策略。结构角色理论把个人置于特定的社会结构之中以揭示个体行动的本质和特征,过程角色理论则强调互动对角色扮演者行为的影响,深化了对角色行为的认识。从该著的结构安排看,该著研究思路深受结构角色理论的影响,同时,作者在重点章“全国人大代表在会议期间的角色行为”、“全国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的角色行为”又吸纳了过程角色理论的优势,用诸多过程和细节描述代表角色行为的互动影响,使角色理论在政治研究中的优势和活力得以彰显。
第五,该著运用了角色理论的一系列概念解读人大代表的角色行为。角色理论诸多富有活力的概念是角色理论的重要价值所在。该著在分析全国人大代表角色行为时使用了多个角色理论的概念,如作者分析制约代表角色分配和角色行为的因素时使用了社会期望、制度性期望、道德性期望、自我期望、角色领悟等概念,在描述代表角色行为过程和分析其特点时使用了角色扮演、规范性一致、角色冲突、角色超载、角色错位等概念,这些概念的运用对于认识代表角色行为特点、动因以及有关“剧本”特点等具有独特的价值。
《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一书在运用角色理论进行研究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相关问题和挑战,如角色理论本身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理论,这会影响到研究的严谨性;角色理论的一些概念如角色期望难以测量,尤其像自我期望这样的概念原则上就无法度量,这会影响到研究的精确性;作者运用角色理论的独特方式,即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既是其特点和优势,同时这种研究方式也存在一定风险,影响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处理,既取决于研究者的学术能力,也取决于研究者的学术品格。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