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峡地区民族精神与古代三峡本土文学

2015-03-21 04:00:31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三峡地区尚武精神巴人

李 俊

(重庆三峡学院 文学院,重庆 404100)

“自周、秦以来,迄至宋元之际,长江三峡地区的民族构成之中,华族较少,巴、賨、板楯、獠、獽、蜑等族群甚众,就是一个基本现实。”[1]三峡地区多蛮族、少华夏之族、蛮汉长期杂处的民族构成状况,兼之此地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使得这个地区的民族精神特性较之其他地区不同——尚武、重商即这一地区显著的民族精神特性。作为本地区民族精神实践的产物,古代三峡地区本土文学的发展状况显然也受到了区域之中尚武、重商民族精神的影响,因此本地区之中本土文学相对不发达、本土文学家相对匮乏,也就有理可循了。

一、三峡地区“尚武”民族特性与本土文学

尚武精神不应该被狭隘地理解为对武力的尊崇,它可以宽泛地指称为人类因为在繁衍、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时被激发出来的一种勇敢无畏的进取精神。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尚武精神,则人类早期任何一个族群其实都具有这样的精神,因为面对强大、异己的大自然,人类只有迎难而上,方能求得继续生存并得以发展的机会。

三峡地区早期的巴人在其形成之初,显然也遇到了诸如此类的困难处境——因为高峡深谷,绝少平地,峡中先民依靠农耕求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较之平原地区,显然困难许多。而且,山高林密,也带来了诸如猛兽侵袭等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办法选择逃避与退缩,唯有积极应对,应对的结果便是人性深处敢于战天斗地的尚武精神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后汉书》便说到板楯蛮(巴人的另一称谓)杀白虎的事情:“秦昭襄王时……有巴郡阆中夷人(板楯蛮),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楼射杀白虎。”[2]

秦国其他地方的人不能射杀白虎,唯巴人能杀之,从一个侧面说明,包括三峡地区在内的巴人所面临的虎患处境以及应对这种处境时表现出来的勇敢气概。

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三峡先民们除了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之外,还要面对异族的入侵。《后汉书》说巴人之兴,便源于巴族首领廪君与另一部落首领盐水女神之间的一场战争:“廪君伺其(盐水女神)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2]

廪君与盐水女神之争拉开了巴人与其他部族间战争的序幕,之后,巴与强邻蜀、楚之间的战争便从来没有止息过。《华阳国志》载“巴蜀世战争”、“楚子惊巴师”、“巴伐楚”、“巴人伐楚”等等,《左传》也载:“巴人因之以伐楚。”[2]

巴人尚武的精神特性也在诸如此类的的战争中被培育出来。其实,早在武王伐纣之际,“巴师勇锐”的英雄气概便已声名远播,《华阳国志》载周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4]《华阳国志》亦载刘邦借賨人(巴人另一称谓)伐秦一事:“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4]

帮武王伐纣、替秦王杀虎、助高帝灭秦,如此英雄业绩,已然让巴人武功声动天下,所以,巴人——尤其是身居三峡中的巴人性情中的尚武精神,也为常璩所称道:“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精敏轻疾。”“(巴东)郡与楚接,人多劲勇,少文学,有将帅材。”[4]

汉代以降,峡地之中,除却巴人之外,还有獽、蜑、濮、獠诸族,峡中居民,除开要面对一如既往的恶劣自然条件之外,还必须应对华夷文化背景中的中央专制统治体系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挤压——《通典》就注意到蛮獠叛乱与汉人统治者对他们进行政治、经济压迫之间的关系:“宋时荆州置南蛮校尉(今江陵、巴东、夷陵、云安等郡地)……如蛮人顺附者,一户输谷数斛,其余无事。”[5]“岁岁伐獠,以自裨润,公私颇藉为利。”[5]

所以,在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双重挤压之下,共居三峡的巴、獠、獽、蜑等族,其人性深处的勇敢、进取、不畏强权的尚武精神便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典籍中不乏峡中族群反抗强权的记载。《通典》载:“和帝永元十三年,巫蛮许圣等,以郡收税不均反叛。”“光武建武二十三年,南郡奏潳山蛮雷迁等始反叛。”“蜀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涪陵属国人夷反。”“后周明帝时,蛮帅冉令贤、向五子王等反。”[5]《新唐书》载“开州蛮冉肇则寇夔州。”[6]及至宋代,关于峡中族群的类似反抗仍在继续。 《太平治迹统类》 载(宋神宗)“又用章惇为察访使以取湖北夔峡之蛮。”[7]

居住于三峡之中的居民,除开巴、板楯、賨、獠等蛮族之外,也还有相当的汉人。蛮汉长期杂处的后果,便是蛮汉文化双向互动的影响。所以久居此地的汉族,一方面同样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不免于此地其他族群尚武习性的浸染,久而久之,也便具有类似的尚武精神。如同治《巴东县志》载:“巴东山川雄奇,常产英特……唯后里之民沿蛮夷之旧习,犹有悍风”。故明清及至民国,尽管峡中居民除开石柱一地,几乎尽皆为汉人,但峡中各地方志编撰者依然注意到了此地居民的尚武精神特性。

如民国三十二年《巴县志》说巴县民风“刚悍生其力,风谣尚其武”;《重修涪州志》说涪州民风“其人性质直”;《忠州直隶州志》说忠州民风“有巴、颜之流风”;道光《夔州府志》引说夔州民风“郡与楚接,人多劲勇”同治《宜昌府志》说宜昌民风“性颇隘且悍。”

宋、元之后,尽管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移民,三峡地区族群构成由原来的蛮汉杂处到明清时的近乎单一的汉人,但上述记载表明,此地民风较之其他地区,依然多见强悍劲直之气。即是说,自远古到明清之时,尚武风气一直是三峡地区定居族群显著的精神特性。

本来,一个民族尚武精神气质以及相伴而来的频仍争斗、征战生活并非与这个民族的文学事业水火不容。很多时候,它们甚至可以结成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比如,尚武精神气质可以很好地赋予这个民族在文学风格上的阳刚之气;强有力的武装也可以阻击敌人,给包括文学活动在内的本地区人民的社会生活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当然,这一点也不可忽视,即频仍的战争可以为居于其中的本土作家提供很好的写作题材,等等。

但是,民族尚武精神气质对文学发展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著存在的。如前所述,一个民族尚武精神气质的生成,源于这个民族所面对的来自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艰难处境,尽管有“诗穷而后工”之说——苦难可以给这个民族提供刻骨铭心的独特人生体验,也可以给这个民族提供独特的写作内容,但处在如三峡地区居民所面对的这种持续苦难状态之下,如何在自然以及社会的夹缝中顽强、坚韧地生存下来,便构成了人生的第一要义。在这种情况下,生存的重荷,甚至让置身其中的人们来不及进行深刻的情感体验,所以也就无所谓体验之后诸如吟诗作赋的情感表达了。即是说,正是在生活的持续重荷之下,生活才止步于生活本身,最终绝少走向文学。

而且,当一个具有尚武精神的边缘族群恰好就生活在一个笃信中庸之道的民族之中时,其偏重崇高、悲壮以及与尚武精神背后艰难人生相连的悲苦审美风格就必然遭遇到主张中和之美的主流民族审美趣味的排斥与贬低——一个显著的例子便是源于此地的竹枝词审美风格发生的改变。虽然如清人翁方纲言文人竹枝词肇始于杜甫,翁氏云:“竹枝本近鄙俚,杜公虽无竹枝,而《夔州歌》之类,即其开端”,[8]但从现有文献来看,文学史上真正的文人竹枝词显然开始于白居易。白居易谪居忠州时,有《竹枝词》四首以及《听竹枝赠李侍御》,观其风格,流贯其中的是显而易见的悲苦风格,诸如“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9]尽管其中的悲苦风格,有白居易谪居生涯的书写,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较早出现的文人竹枝词,白居易的上述诗歌显然保留了本地竹枝词固有的悲苦风格——如前所述,这种悲苦风格当与三峡居民艰难险阻的生活状况有关。刘禹锡居夔州,虽然所写竹枝词,更多的是一幅幅温情脉脉的风俗画,但此种温情,当来自诗人有意识的改写,因为白居易有诗《忆梦得》,其下小引说:“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9]愁绝的风格,可能才是刘禹锡置身三峡时,本土竹枝词给他烙下的真实深刻的印象。只不过,这种基于三峡居民民族精神特性的审美风格遭遇到秉承华夏主流审美精神诗人的持续改写之后,那种悲壮、悲苦的风格便蜕变成洋溢着中和之美的温情风尚。

二、三峡地区“重商”民族精神特性与本土文学

除开尚武精神对文学的影响之外,本地重商主义的文化风尚也事实上影响了本地文学的发展。

因为本地资源丰富,“鱼盐所出”,又兼拥有沟通蜀楚的长江水道,也因为此处土地硗确,农耕不易,故不得不“服贾以代耕”,所以自古以来三峡地区便有重商主义的文化风尚。三峡地区有文字记载的由官方主导的商业立市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华阳国志》载:“(巴子)又立市于龟亭北岸,今新市里也。”[4]按《水经注》 记载:“江之在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江水又东,左径新市里南,……江水又东径南乡峡,东径永安宫南。”[10]则新市里就在今天云阳与奉节之间。三峡先民以货殖致富名动天下的历史也可追溯到秦始皇时代,《史记·货殖列传》说:“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11]唐宋之际,由于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四川盆地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使得该地区在整个中央王朝中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大幅度上升,沟通蜀楚的长江三峡黄金水道也因此成为蜀麻、蜀布、蜀锦、番马、吴盐等货物往来运输的通道。杜甫居夔,见惯了蜀楚间经由三峡水道的繁忙贸易场景,其《柴门》说:“风烟渺吴蜀,舟楫通盐麻。”[9]欧阳修在夷陵,对这样的场景也是见惯不惊,其《峡州至喜亭》曰:“贡输商旅之往来蜀者,陆辇秦凤,水道岷江,不绝于万里之外。”[12]居于三峡中的百姓,因为坐拥便利的商业贸易条件,兼之此地自古以来的重商传统,因此纷纷投身其中,以图资生之策。故唐宋之时,重商之风,已然风行于三峡之中。唐宋以降,直至明清,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中央王朝中稳固的政治、经济地位,兼之仍然没有比长江三峡水道更好的沟通蜀楚的通道,重商之风,仍然是这一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化特征。

如尚武精神一样,重商主义精神风尚与文学的发展也不存在绝对的水火不容关系。很多时候,二者实际上也可以成为一种积极的双向互动关系。比如,重商主义文化风尚可以带给这一地区文学显著消费性质的娱乐风格;本地区丰富的商业生活内容可以为文学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写作题材;本地区成功的商业活动带来的财富可以回馈到包括文学教育在内的文化活动中去,从而为文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土壤;甚至我们还可以这样想象,频仍的商业活动带来了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这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不过,重商主义文化风尚对于区域文学发展的不利影响也是广泛而深刻的。

重商主义文化风尚影响人们的审美趣味,不利于形成文学发展所需要的文学主体的审美精神。重商主义风尚之下,在生活趣味的择取上,人们更偏重于现实功利的目的,这个时候,人们更纠结于现实利益,而不是对现实抱着一种超然的审美态度。当生活中审美对待对象的方式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时,文学主体独立的审美精神就难以形成,相应地,必然导致本地之中难以出现一批有深刻创见、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学家。

而且,重商主义风尚的盛行,也使当地居民并不重视文化教育事业,而是更早地投身于商业活动之中,这种状况的持续,非常不利于形成文学发展所需要的文化土壤。尽管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寒门人士打开了一扇通往上流社会的大门,使得他们可以在十年寒窗苦读之后,凭借自己的学识获得封妻荫子、功成名就的机遇,但这种上进的路径除开天赋之外,还需要更长的时间苦读、修身方可获得实际效益。较之科举,商业活动获得现实利益的时间更短,也更见成效,所以商业之风盛行之下,人们并不看重教育,而是让子弟们过早地投入到商业活动之中。杜甫《最能行》即说明了这一点:“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艓子。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9]重商之风的盛行,无疑损害了本地的教育活动,诸如文学这样的精神创作活动也最终缺失了自己得以顺利展开的文化土壤。

最后,重商主义文化风尚之下,面对商业带来的滚滚财富,人们更多地耽溺于相关的物质消费与享受,游乐之风也随之兴起,不惟抵消了文学家们所坚持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宏大理想,而且在纵情声色的消费文化背景之中,也使他们不再单纯选择“诗酒自娱”的诗意栖居生活。所以如万县,其人“多溺于逸乐,少从宦之士,或至耆年,白首不离乡”,[13]以文章作为仕途晋身途径的“从宦之士”偏少,也说明此地本土文学家同样不多;所以如巴县,因为当“三江要冲,百货骈集,自吴楚转运入峡”,商业繁荣,所以此地逐利之风,蔚然兴盛,其人“任意挥霍,纵博宣淫。”[14]社会风气如此,则士民也不能幸免于外,“纵博宣淫”之中,诗酒自娱寡矣,有文学成就的人也就相对稀少了。

三、结论

作为中国文学版图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史上,三峡地区虽然经行过诸如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等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并且留下了众多与此地相关的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但此地之中,本土文学不繁荣、本土文学家绝少,却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实事——本土文学的这种凋敝状况,如上所述,其实正深刻关联于本地区尚武、重商民族精神。

[1]李俊.论地区民族构成对本土文学家生成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14,(2).

[2](南朝)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战国)左丘明.(晋)杜预,集解.左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晋)常璩.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唐)杜 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M].校玉玲珑阁抄本影印本.

[8]《续修四库全书》 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70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0](北魏)郦道元.陈桥驿,校正.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2](宋)欧阳修.欧阳修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13](清)王玉鲸.增修万县志(卷12)[M].同治5年刻本.

[14](清)霍为棻.巴县志(卷1).同治6年刻本.

猜你喜欢
三峡地区尚武精神巴人
纳米比亚辛巴人的地摊(摄影作品)
工友艺苑
工友(2023年9期)2023-09-18 11:01:50
对尚武精神词义的历史观察*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人民长江(2019年10期)2019-11-15 03:11:38
英勇善战的巴人
巴人:一个不能忘却的文化战士
文化交流(2018年1期)2018-01-09 00:18:18
尚武精神不能丢(感悟)
环球时报(2018-01-06)2018-01-06 05:18:21
三峡地区摄影文化
尚武精神:近代习武群体的凝聚力与社会思潮的影响力
武术研究(2017年2期)2017-04-10 20:10:23
三峡地区地震震源机制解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