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经武(1.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361005;2.广西财经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趋势与隐忧
——武夷茶种植文化之新变
张经武1,2
(1.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361005;2.广西财经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因为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带给城乡社会的巨大影响,武夷茶种植文化出现了一些新变。种茶人角色由单一走向多元;茶叶种植技术发生的革新也带给茶文化以重大影响;种植文化与旅游文化趋向于良性互动;种茶管理品牌化意识大大增强;种植文化慢慢变成看不见的幕后文化。同时,在技艺传承、民俗保护、文化弘扬等方面,武夷茶种植文化面临值得警惕的隐忧。
趋势;隐忧;武夷茶;种植文化
当下,武夷茶种植文化出现一些新变。这主要表现在,武夷种茶人的角色身份发生了明显的分化,以前单纯的茶农角色现在分化为茶农、茶师、茶商等角色的多位一体;武夷茶种植技术也随着世界茶叶种植科技新发展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武夷茶种植文化与旅游文化呈现出良性互动;种茶管理注重品牌化;种植文化出现遁隐趋势。
当然,武夷茶种植文化也面临一些值得警惕的隐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武夷茶传统种植技艺传承有些青黄不接;其次,武夷茶种植民俗未得到足够尊重;再次,武夷茶传统家族种植文化有解构之忧;还有,尤为重要的环保生态种植理念未得到实践有力支撑;最后,从总体上看,相关部门和人士对武夷茶种植文化重视不够,研究不足,保护性利用极为有限。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武夷种茶人的角色身份发生了明显的分化。以前单纯的茶农角色现在分化为茶农、茶师、茶商等角色的多位一体。
角色,原意指戏剧舞台上的人物,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Mead George Herbert)率先引人社会学理论体系,称为社会角色。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1936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角色是因某种社会地位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的总和”。[1]对于武夷种茶人而言,其原始角色就是茶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武夷茶农就是纯粹的茶农,只种植茶叶和出卖茶青。受利益的驱使及利润的影响,后来从茶农中也诞生出了更多的茶师,茶农身份和茶师逐渐合流,许多茶农既能种茶,又会制茶。而在今天,许多武夷种茶人不仅是茶农、茶师,还是茶商,以前单一的角色身份变成了角色丛。
武夷种茶人角色身份从单一角色向角色丛的分化,其背后的推手是茶叶贸易的快速发展及茶叶贸易的高额利润。单靠出卖茶青获取的利益极为有限,所以茶农首先愿意成为茶师参与制作茶叶,让茶青在自己的手中变为成品茶,由此获得更高利润。接着茶农成为了茶师还不满足,还希望亲自操刀茶叶买卖获取最高利润,让利润尽量不旁落他人,所以又变成茶商。
武夷种茶人角色身份的分化,有利于形成从种茶、制茶到卖茶的一条龙体系,有利于家族式管理,有利于家族式茶企的形成和发展。但这也带来明显的问题,一是角色模糊,一是角色超载。当角色变化太快时,容易导致使规范要求模糊不清,这也称为角色模糊(role ambiguity)。由于对角色的行为规范认识不明,最终会影响角色行为的表现。当种茶人陷入多种角色之中时,原来单一角色所应有的行为规范往往会模糊不清。这最终会影响到种茶事业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当角色扮演者面临诸多客观而合理的角色期望,而自身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条件又使其难以顺利完成预期任务时,就会产生角色超载(role overload)。这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过多的要求和期望所导致的负面后果。种茶人角色超载的后果可能就是茶农、茶师、茶商的角色失败结局,换句话说就是从茶叶种植到茶叶贸易的全盘皆输。
武夷茶种植技术也随着世界茶叶种植科技新发展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说明武夷茶人开放的种茶观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武夷茶人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武夷茶无性良种普及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据不完全统计,主要产茶国已育成的茶树新品种450个以上,其中无性系品种约400个。茶叶生产的高产高效与茶树良种(尤其是无性系良种)普及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肯尼亚和马拉维无性系茶树普及率达到100%,日本为78.3%,斯里兰卡32%,印度30%,中国约16%,其中福建和台湾省达到70~90%。[2]福建省茶业之所以能持续增长与武夷山等主要产茶区无性系良种普及率关系密切。
武夷山一些茶企龙头企业率先进行茶种栽培科技研发,为武夷茶种植先行先试,锐意创新。比如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它是一家集乌龙茶、绿茶、花茶、白茶、红茶等茶类,特别是武夷岩茶的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及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它成立于2001年10月,以“传承历史、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振兴国茶”为宗旨,通过不断吸引人才,开拓销售渠道,完善售后服务等来壮大自己。位于武夷山九曲溪四曲之畔的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就是该企业的下属单位。该处茶园栽培有包括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近两百种武夷名丛,是进行武夷岩茶优良品种无性系繁育、新品种、新技术开发的著名茶叶育种园。该公司还以茶科所为主导,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的有机茶生产技术和福建省茶叶研究所的茶树病虫害有机防治技术,保证茶叶生长环境完全符合有机茶的标准,并通过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瑞士IMO有机认证中心、美国NOP、日本JAS、欧盟EEC等著名机构的认证。
一些新的种植技术在武夷山得以推广应用。如低耗高效综合生产技术。通过高效长效肥料的应用、科学的土壤管理技术、水分管理技术、树冠光能利用技术、病虫防治技术和茶园操作机械化技术等技术以较低的能量及资源消耗来使茶叶种植质量和产量效益最大化。再比如茶树种植密度与排列技术。1961年科学家雷柯克(Laycolk)在非洲马拉维、印度阿萨姆和印度尼西亚的研究证明,茶树种植密度为63697株/公顷时茶叶产量最高。武夷茶树种植早先基本以60000株/公顷的密度种植,产量很高。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新的种植技术又得到实践检验,茶树种植密度和排列方式科学研究又出现了新的飞跃。在种植密度30~37.5万株/公顷范围,采用宽行三至四条植方式,实现了早投产、早高产、少耕或免耕的目标,经济效益翻了两三倍。再比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这一技术也在武夷茶种植中得到推广应用。这一技术是茶园施肥技术上的另一项革新,它从茶树、土壤、肥料和施肥技术四个方面综合考虑。在测定茶园土壤养分基本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根据茶树需肥特点和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提出合理化的施肥配方,然后根据配方和茶树需肥规律进行施肥。该项技术的应用使施肥效益有了进一步提高,茶树种植效益有更大提升。
武夷茶种植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属于第一产业即农业。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和观光农业的重视,武夷茶种植文化和旅游文化、农业和文化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了良性互动。
游山、玩水、赏茶武夷山旅游的三大核心内容。赏茶除了对杯中茶的品评赏鉴,也包括对碧水丹山间茶园的赏鉴。行走在武夷山水间,游客可以看到和闻到,处处茶园,时时茶香。茶园如隐居山林的僧道,忽隐忽现。茶园又如镶嵌在碧水丹山上的绿翡翠,让武夷山更加靓丽。茶园还如藏在武夷山区的精灵,让整个自然风景多了灵气与神韵。近人游武夷曾题诗,“千仞丹霞铺天遮,无踪灵泉耀日泻。茶隐深山如老道,香扬殊方名豪奢”(作者:翠袖留香),这首诗就是武夷茶树种植文化与旅游文化相融相谐在游客心理上的生动反映。
而张艺谋参与导演的山水实景剧《印象大红袍》,堪称是武夷茶文化与旅游文化和谐结合的典范之作。自从2010年3月29日正式公演以来,《印象大红袍》迅速抢占了武夷山夜间旅游市场,改变了武夷山原有的旅游格局,“爬天游峰、游九曲溪、看《印象大红袍》”成为游武夷山的三个必选项目。2014年后,改版后的《印象大红袍》更是受到了游客的喜爱。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1至6月,新版《印象大红袍》共演出162场,共接待观众人数17.95万,平均每场接待人数超过千人。[3]这一山水实景剧的核心创意就是围绕武夷茶树之神——大红袍展开,无论旧版还是新版,里面都情景再现了武夷山家喻户晓的大红袍茶树由来神话,向游客表明武夷茶文化是从九龙窠的茶树开始的。
当然,武夷茶树种植文化和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在茶园旅馆体验、茶树栽培体验、茶树修剪体验、茶树盆栽开发、茶花旅游开发、茶梗利用、茶树枯枝利用、茶叶残渣文化利用、茶树纪念品设计等等方面,还存在巨大创意空间和文化产业利用潜力。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武夷茶种植出现了品牌化管理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一些优秀茶企、龙头茶企率先尝试种植品牌化管理举措。比如武夷星公司,它是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政府授权的母树大红袍唯一管理承制单位。该公司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制订了产品质量与安全卫生可追溯管理制度。“从茶园到茶杯,全程质量跟踪,高标准严管理,人人关注质量”,[4]从种植开始确保产品品质的优良稳定与安全卫生。在大红袍母树所在地天心岩九龙窠,就集中了几大片武夷星公司的茶园。武夷星公司之所以能成为这样一个茶神所在之地茶园的主人,其实就是一种品牌化思维在支撑,因为大红袍母树和大红袍母树所在地都是武夷山价值连城的品牌。
其次,许多茶企尝试使用高科技来实现对茶园的品牌化管理。在今日武夷山茶园,游客可以看到许多雕刻成茶枝形状的标牌。在许多标牌上都有二维码标示,扫一扫就知道有关这篇茶园所属茶企、茶树品种、茶园面积等信息。二维码科技与茶树种植管理的结合,可以说是这个数码时代的独特风景。
还有,一些拥有先进理念和创新举措的茶企甚至还将茶树种植文化和茶博物馆相结合,让游客在博物馆的参观中体验所在企业的品牌价值。比如在武夷山风景区,有一家创意独特的茶博物馆——瑞泉茶博物馆,就是领衔这一创意的杰出代表。在这家博物馆内,游客可以亲眼目睹茶叶传统手工制作全过程,还可以看到各种名人茶文化题刻,还可以欣赏高端的茶艺表演,还可以亲自品茗武夷名茶大红袍。尤为可贵的是,在这家博物馆的陈列柜里,郑重庄严地摆放着几株茶树枯枝。那些还裹着地衣的枯枝,那些已经丧失绿色的枯枝,那些已经朽烂的枯枝,被郑重地摆放在价值不菲的陈列柜里,接受游客目光的询问和致敬。这里头蕴含着许多让人浮想联翩的文化意味,深藏了瑞泉茶主让人感佩的茶心茶情,又隐喻了茶树种植文化之于整个茶文化的宏大意义。
茶树种植文化是茶文化之始基,是茶文化之开端,是茶文化之根本。然而,综观当代武夷茶种植文化,其被忽视、漠视甚至无视的现状让人感叹。但稍微放大视野,无论中国还是世界范围,茶树种植文化皆有一种遁隐之势。茶文化前台闹腾的是那些品牌茶叶,是那些“玉碗”与“琥珀光”,是那些与茶相伴的茶艺美人,是那些包裹茶叶的奢华装饰,是与茶树下的土地相隔很远的茶歌茶舞。
种植文化遁隐,尤其鲜明地体现在今人茶文化研究的著作中。许多论文和著作对茶叶种植文化基本不涉及,即使涉及也是片言只语或语焉不详。好像茶树种植只涉及农业技术,与文化无关。这显然违背了陆羽《茶经》以来创立的茶文化研究传统,即重视茶文化始源,重视茶树种植文化。唐陆羽《茶经》的研究体例是一茶之源;二茶之具;三茶之造;四茶之器;五茶之煮;六茶之饮;七茶之事;八茶之出;九茶之就;十茶之图。在第一部分《茶之源》中,就谈及了茶树种植文化。陆羽将种植文化当作茶文化研究的起始,全文多个部分都涉及茶树种植文化。《茶经》第一部分《茶之源》大部分内容论述的即是种植文化,“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5]全文其余多个部分都涉及茶树种植文化。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将种植文化放在第一部分加以论述,“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荫以节之。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6]可见古人深知茶树种植文化是茶文化之基,但今人的研究恰恰放弃或忽视了文化始源,夸大或过于重视文化末端。
种植文化遁隐,还反映在古老的茶树种植民俗在今日武夷山的消逝。遥想当年,惊蛰之日,三教人士与官民同设祭祀茶神之台,万众同喊“茶发芽!茶发芽!”那该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呼喊声中,天、地、人、茶融为一体,亘古不变。可在今日武夷山,这样的种植民俗已经渐渐消逝,喊山仪式、种植山歌、茶神祭祀礼仪都面临失传的境地。
种植文化遁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茶产业转移的时代潮流,即茶产业渐渐由上游产业转向下游产业,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当下游产业和第三产业兴盛和流行之际,反映始源、上游和第一产业的种植文化自然退出前台,隐居幕后。
武夷茶种植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影响深远,它奠定了世界茶叶种植格局,至今仍以沉稳的姿态根植于世界茶文化的基座。当然,在对历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积极主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武夷茶种植文化也面临一些值得警惕的隐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武夷茶传统种植技艺传承有些青黄不接。据笔者亲身考察,武夷山茶界存在一种“重制茶,重卖茶,轻种茶”的倾向,这一倾向的突出表现就是,制茶卖茶环节汇聚了一流的人才和热烈的人气,而种茶环节被人视作苦力活,人才缺乏,技术型人才尤为缺乏,这一环节获得的关注度远远不够。武夷茶传统种植技艺经过千年积淀,已是一套比较靠得住的科学体系和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这种复杂技艺既需要仔细总结,又需要好好传承。但现实情况是,系统掌握传统种植技艺的人太少,而这少量种植人才多是中老年人,青年人中会种茶的比例实在太小。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种茶被视作力气活,挣钱少,低人一等;二是政府重视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忽视种植技艺的传承。值得警惕的是,种植技艺是茶叶优质高产的基本保证,如果任由“重制轻种”的风气蔓延,武夷茶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
其次,武夷茶种植民俗未得到足够尊重。据亲身考察,武夷茶传统种植民俗中的开山、喊山、敬神等民俗仪式没有得到有效传承、保护和足够尊重。当代武夷茶人已经淡忘了这些仪式,能够清楚说明这些仪式细节的人打着灯笼难寻,甚至能够清楚告诉采访者自己祖先种茶敬什么神的人也极为稀少。这一事实表明,如果不给予足够尊重,好好加以保护,武夷茶种植文化民俗有濒临失传和消失的危险。
再次,在武夷种茶人角色分化有利于家族企业发展的同时,因为家族文化传统丢失和家族企业的恶性竞争,武夷茶传统家族种植文化又面临解构之忧。武夷茶传统种植文化中,家族种植是一特色。比如万里茶路起点下梅村的邹家,早年邹氏因饥荒从江西南丰逃难到武夷山的下梅村,凭着吃苦耐劳、肯动脑子以及从老家带来的一点茶叶种植技术,逐渐在下梅村站稳了脚跟,形成了邹家家族种茶传统。经历过那段艰难创业的日子,在下梅邹氏家祠的神位上,当年挑茶所用的梅木扁担和麻绳,被放置在祖先的牌位的正中,成为永远激励后代子孙不忘艰苦的精神财富。然而,就在今天的下梅村,祖先牌位和家族祠堂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已大大减小,家族内部茶厂茶企有时也陷入恶性竞争,家族团结面临解构之忧,家族种植文化面临崩塌之险。这样的情况也不同程度反映在其他家族茶厂茶企之中。
还有,尤为重要的环保生态种植理念未得到实践有力支撑。在当代背景下,在食品安全问题受到迫切关注的前提下,生态、环保、低碳、绿色、有机等概念都是所有种植业必须重视的关键词。武夷茶种植也非常注重这些关键词的运用,在武夷山茶企集中的地方,可以看到许多品牌茶企甚至一般茶企都在标牌醒目位置强调自己的茶生态环保。可实际情况如何呢?根据亲身考察和深度访谈,在武夷山茶叶种植中,除了极少数信誉良好的企业,在茶地使用除草剂和化肥基本上是常态,使用农药的也不在少数。真正只使用自然肥料和生态除虫技术的茶企比例极为有限。如此看来,武夷茶种植生态实践其实相当乏力,需要政府和茶农茶企齐抓共管,共同协力。
最后,从总体上看,相关部门和人士对武夷茶种植文化重视不够,研究不足,保护性利用极为有限。笔者写作此文深切感受到,研究武夷茶种植文化的文献资料少得可怜,极少数资料要么是纯粹从科学技术层面进行研究,要么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一写作窘况其实也是武夷茶种植文化受轻视、研究不足的表征。在国家号召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对作为茶文化之基础的种植文化轻视、漠视甚至无视,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丰富的武夷茶种植文化进行研究、整理和保护,然后进行活态的利用。让人欣慰的是,虽然这些工作远远不能让人满意,但毕竟已经起步。我们有理由坚信,只要相关部门和人士真正提高了认识,纠正了短视和偏见,积极以行动去推动种植文化和整个茶文化建设,碧水丹山,茶树漫野,茶文萦绕,茶人穿梭,茶市兴旺,茶事感人,茶道留人,茶艺动人,如此美丽的画面一定会成为茶文化之乡的永恒风景。
[1]Linton,R.The Study of Man[M].New York:Appleton-century,1936:25.
[2]中国百科网.21世纪茶叶种植趋势[EB/OL].http://www.chinabaike.com/t/30606/2014/0308/1811820.html,2014-08-06.
[3]武夷山新闻网.改版 《印象大红袍》场均千人以上[EB/OL]. http://news.wys.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 show&catid=6&id=3528,2014-08-12/2014-08-16.
[4]百度百科.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DB/OL].http://baike.baidu. com/view/3548946.htm?fr=aladdin.2014-08-06.
[5](唐)陆羽.《茶经》译释[M].张芳赐等译释.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6]陈彬藩.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71.
Trend and Worries——New Changes of Wuyi Rock Tea Planting Culture
ZHANG Jingwu1,2
(1.College of the Humanities,Xiamen 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05; 2.College of th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ning,Guangxi 530003)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the tremendous impact on urban and rural society brought by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some new changes of bohea planting culture are emerging.The role of tea growers transforms from single role to multiple ones.The innovations of tea planting technology bring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tea culture.Planting culture and tourism have a trend of positive interaction.The brand awareness of tea management has been greatly enhanced.Planting culture is going to the backstage.At the same time,bohea planting culture faces alarming worries in the inheritance of artistry,protection of folklore,cultural promotion and so on.
trend;worry;Wuyi Rock Tea planting culture
张经武(1974-),男,汉族,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茶文化等。
S571.1
A
1674_2109(2015)02_0013_05
2014-11-1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XMZ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