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教学理论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中的应用

2015-03-21 03:43:46张建云李建辉
文教资料 2015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公德理论课

张建云 李建辉

(1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2中国矿业大学 电力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互动教学理论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中的应用

张建云1李建辉2

(1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2中国矿业大学 电力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新时期我国的面貌和现代化建设战略总目标的实现。目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主流虽好但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高大学生公德中应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互动教学理论探讨情景教学法、案例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中的切实应用,以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在知情意行方面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提升。

互动教学理论 大学生 社会公德教育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公德是维系一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前提条件,还是展现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成员中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养和公德行为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关注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素养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公德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互动教学理论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的崭新课题。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的意义

(一)社会公德。

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的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国当代的社会公德,其基本内涵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社会公德与相关法律规范相结合,成为社会公德在当代的突出特点。本文认为所谓大学生社会公德,就是指大学生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协调和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所依据的公共道德,是大学生言行举止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大学生公德建设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代大学生要想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而这一切都需要从思想道德中最具有广泛性的社会公德教育起步。其次,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途径。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对全社会其他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有一个积极的带动作用,可以加快推进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再次,大学生社会公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客观需要。“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的硬实力,而且更加需要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之一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和提高我国大学生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彼此尊重的观念,自觉遵守秩序的意识和公共伦理观念是社会公德教育和建设的应有之义。

(三)互动教学理论。

上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界的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围绕提高教育实效性的目标,主要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三个维度出发,开展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可资借鉴的三大基础理论。20世纪60年代,“互动”的概念被引入课堂。互动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运用。互动教学内蕴深刻的建构主义精神,强调“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2]。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要求教师不只是专业知识的提供者,而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与促进者,以便师生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

互动教学打破了传统灌输教学的沉闷景象,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多种途径的沟通、交流与共同探讨,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能促进师生的多维互动和共同进步[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实施高效多样的互动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认知、情感、意志及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公德现状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4]此番评价和预测是客观明智的,那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究竟如何?我们对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做了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96.5%,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公德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

首先,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方面。被问及“见到老师或者同学,你会主动打招呼吗”,85.5%的同学表示能够做主动问好;“上课时或自习时,你会把手机调成振动吗?”高达88.7%的同学会调成振动或关机。表明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认识到在学习、生活中,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同时80.1%的同学愿意积极参加各种校园公益活动,还有90.7%的同学会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这些数字揭示出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和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其次,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方面。87.4%的同学表示会爱护公共设施,85.5%的同学表示不会随手乱扔垃圾,81%的同学对于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行为非常反感,这些比率说明,随着近几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国家在爱护公物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宣传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当代大学生的保护环境和爱护公物的意识得到了稳步提高,形成了较强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

再次,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方面。当被问及“遇到交通路灯时,你会将如何做”,87.6%的同学选择了“遵守交通规则”;被问及“如何看待考试舞弊行为”,83.3%的同学都表示坚决反对。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都能讲究明礼诚信,恪守公德准则。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阶段大学生的整体社会公德水平很高,但并不能代表每个大学生每时每刻在任何场所的社会公德素质都好。我们也不难看到部分大学生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不良表现主要体现在:

1.公德责任感缺失。

在调查中,当问及“如果发现有人考试作弊,你将如何”时,仅有19.7%的同学选择“立即举报”,38.2%的同学选择“装作没看见”,42.1%的同学选择“告诉其他人,但不会举报”。在被问及“在公共场如遇到小偷,你如何做”时,仅有12.8%的同学选择了“奋不顾身去抓小偷”。这些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了明哲保身的做法,缺乏社会公德责任感和做人的正义感。众所周知,责任感和正义感是一个人应有的优秀道德品质,但是调查数据显示的结果令人十分担忧,一代没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大学生将来如何能够承担起国家的未来和命运。

2.法律规则意识欠缺。

法律规则意识欠缺在大学生公德调查中尤显突出。当被问到“在无人看守的十字路口,你遵守交通指示灯吗”,[5]48.7%的同学回答“一定会”,而51.3%的同学回答“没有车辆通过就会穿马路”。在被问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你会主动排队吗”,有59.8%的大学生回答“一定会”,而40.2%表示“别人不排队自己也不排队”。这些数据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淡漠和法治观念的模糊。遵纪守法是依法治国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同时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底线。当代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群体中的高知识阶层,理应有更加过硬的法律道德意识,但是依然出现为一己方便而不遵守法律规则的现象。

3.社会公德知行脱节。

社会公德行为是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公德感情的外在表现,也是检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素质高低的外在标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认知与社会公德行为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即社会公德认知虽然有了一定积累,但是社会公德行为并未得到有效落实。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舞弊情况时有出现。另外,诸如等公交车不排队、买饭加塞、自习时课桌上的“课桌文化”、宿舍内大声喧哗等现象,97.8%的大学生认为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类似现象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屡见不鲜[6]。可见,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与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诚实守信”原则相互矛盾。

三、互动教学在大学生公德建设中的探索与思考

面对当代大学生公德行为的缺失,我们必须放平心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不行,同时应认真思考,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场所,是推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和社会公德行为实践过程中担负着重要责任。西方学者关于提高教育实效性的理论探索,为我国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活动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和吸收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成果,通过情景教学法、案例讨论法和任务驱动法等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活动,以期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观,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公德建设的实效性。

(一)通过情景教学法,培养大学生具有社会公德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类维系道德生活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人类道德行为的基本因素。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热烈、轻松的课堂氛围,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宽松的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当前社会公德状况设计情理交融的互动教学情境,使大学生接受此景此情的感染和熏陶。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当前公共生活中出现的社会公德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分析个中缘由,形成科学的正义观和道德感,抑制冷漠悲观等负面情绪。为此,教师在课前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一是精心制作课件。好的课件有助于互动教学顺利推进,可以在课件中穿插视频,通过文、图、声三位一体的方式再现当时情景,让学生感同身受;二是恰当选取互动话题。话题的选择要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积极深入思考;三是用心设计互动流程。教师备课中,对互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多加考虑,以期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浑然一体。

(二)通过案例讨论法,磨砺大学生具有社会公德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内在道德心理向外在道德行为转化的重要环节。案例讨论互动教学法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和评判案例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保障案例式互动教学的效果,教师选择案例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互动在公德问题的热点上。社会公德中的热点问题是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重要内容,教师结合社会公德基本内容要求,选取具有地方特征、时代特征的案例往往能引发学生共鸣。二是互动在公德问题的难点上。社会公德行为选择,往往会出现两难困境,通过组织学生对这些典型案例展开广泛讨论,教师根据大学生心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做出必要总结和引导,往往能收到心悦诚服的效果。三是互动在公德建设中的疑点上。大学生对目前社会公德现状和自己公德行为等问题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疑惑。通过精选典型案例,将抽象的社会公德规范要求与具体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如小月月、老人摔倒时人们不轻易伸出援助之手等问题,让大学生在解读案例的基础上,充分讨论,深刻认识、领悟与内化社会公德的要求,实现“以理服人”,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明辨是非、坚守道德底线的道德意志。

(三)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帮助大学生践行社会公德的道德行为。

目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方面存在最严重的问题是“知行相悖”。大学生通常都具有较丰富的社会公德知识,但一旦到了无人监管的陌生环境中,他们就会放松对自己行为的自控。究其原因是由于公德规范只有内化成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自觉意志,形成良好的公德素养,才能对公德行为产生控制作用,并逐步成为心理定势和公德行为习惯。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采用互动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帮助大学生树立公德意识并努力投入公德实践。如在课程安排时,加入社会公德认识与实践的课程,教师可在这些课程中布置一些践行公德的“任务”,帮助同学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比如让学生在校内共同维持宿舍楼、教学楼的清洁,杜绝践踏校园草坪等不雅行为;然后到社会上参加实践活动,如举办尊老爱幼活动,帮助环卫工人维持市容整洁,协助交警指挥交通,等等。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就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再一起探讨,实现“以法育人”的良性互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公德培养方面做到知行统一,实现社会公德教育的目的。固然,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实践与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经过反复实践长期培养才能形成。

四、结语

大学生社会公德提升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时代要求,不断营造新的教育环境,拓展新的教育载体,创新互动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公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还是一项全体社会成员长期构建的系统工程,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升和公德行为的践行,依赖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依赖各种法规为其保驾护航,因而坚持德法合建、惩恶扬善并举,从而推进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再上新台阶。

[1]郑晓娟,张少山.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公德创新教育路径探析[J].学理论,2014(25).

[2]黄河.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2).

[3]魏新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实施方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

[4]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Z]. 1995-11-23.

[5]韩英军,孙飞.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J].学理论,2014(7).

[6]任福全,素丽丽,张小飞.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2014年度徐州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互动教学理论在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项目号:YGJ1479。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公德理论课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新闻传播(2018年10期)2018-08-16 02:10:14
太没公德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浅探
学习月刊(2015年2期)2015-07-09 03:50:30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隐私”是个公德概念
英语学习(2015年3期)2015-01-30 18:31:43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