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文字关系注释研究

2015-03-21 03:43许芳芳梅文娟陶梦雅谭覃义
文教资料 2015年10期
关键词:通假异体字王力

许芳芳 梅文娟 陶梦雅 谭覃义

(江苏师范大学 语言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

王力《古代汉语》文字关系注释研究

许芳芳 梅文娟 陶梦雅 谭覃义

(江苏师范大学 语言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

本文对王力《古代汉语》四册教材的文字关系的注释部分进行研究分析,运用有关文字学知识,对其可商榷之处作系统的论证,尽可能给予准确的解释和说明。从自相矛盾、误注通假、误注通假字、误注异体字三个类型作具体阐述,提出修改意见,希望对教材的进一步修订有所裨益。

王力 《古代汉语》 文字关系 注释研究

1.王力《古代汉语》对文字关系注释的术语

王力先生认为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代替。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通假”即“假借”,裘锡圭认为所谓假借,就是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同一个词。教材注释通假字一般都用“通”来表示,表现为“某”通“某”的形式。记录原来的多义词或同形词的字就是古字,记录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原来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在王力《古代汉语》中注释古今字的术语并不局限于一种,有多种形式,包括A,古B字;A,B的本字;A,B是后起字;A与B,是古今字;A,古代以A作B;A,这个意义古代作B;A,这个意义后来写作B;A,后代又写作B;A,后来写作B;其中以“A,后来写作B”形式居多。

2.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对文字注释的不当之处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对于异体字、通假字和古今字的文字关系注释存在不当之处,主要包括注释自相矛盾,异体字、通假字和古今字三者之间互相误问题,以下做具体分析。

2.1 表述自相矛盾

2.1.1 关于“畜”与“蓄”

①畜,积聚,储藏。这个意义又写作“蓄”。(常用词〈四〉)

②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衅,超五帝侔三王者,此必法也。(《五蠹》)注:畜,通“蓄”。

以上例子中,“畜”均表示积聚,但是两者的注释却并不相同,前者将二者表述为“又写作”,后者却将两者关系注释为通假字,注释前后矛盾。《说文·田部》:“畜,田畜也。”段注:“田畜,谓力田之蓄积也。”《说文·艸部》:“蓄,积也。”段注:“田畜谓力田之蓄积也……《艸部》曰:‘蓄,积也。’畜与蓄义略同,畜从田,其源也,蓄从艸,其委也。”二者意义上有联系,并非通假关系,“畜”应是“蓄”的古字,应当注为:“畜,储蓄,后来写作‘蓄’。”

2.1.2 关于“大”与“太”

①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齐桓公伐楚》)注:大,后来写作“太”。

②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晋灵君不君》)注:大史,后来写成“太史”。

③大,通“太”。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出奔共。”(常用词〈八〉)

三个例子中,第一和第二个例子将“大”和“太”的关系注释为古今字,第三个例子将“大”和“太”的关系注释为通假字,并且《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举例列举了大和太,可见对于这两个字的关系注释前后矛盾。《说文·大部》:“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太”是大甚尊上之意,经传中常写作“大”。《说文》“泰”下段注:“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说文通训定声》:“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史记·范雎传》:‘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礼记·中庸》:‘追王太王王季。’皆大字本谊也。”

2.1.3 关于“冥”与“溟”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北冥有鱼》)注:冥,通“溟”。

②地势极而南冥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注:冥,同“溟”。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前者将“冥”和“溟”定为通假字,后者将二字定为异体字,前后矛盾。“冥”和“溟”的本义并不相同。《说文·冥部》:“冥,幽也。从日从六,冖声。”冥本义是幽暗。《说文·水部》:“溟,小雨溟溟也。从水冥声。”溟本义是小雨濛濛。“溟”由其本义“小雨”引申为“海”这个意义,如陈子昂的《感遇诗》:“仲尼溺东鲁,伯阳遁西溟。”“溟”与“冥”字音相同,在“海”这个意义上,“冥”假借“溟”字的引申义。可见二者应是通假字关系,故当注释为:“冥,海,通‘溟’”。

2.2 误注通假字

2.2.1 “令其裨将传飱”注:“飱,通‘餐’,食物。”(《淮阴侯列传》)“歺”古同“歹”,隶变作“歹”。《正字通》:“飱,俗作飧。”《集韵》:“飧,或作餐。”《集韵》:“餐,与飧同,哺也。”查《教育部异体字字典》“飱”、“飧”与“餐”均收为异体字。故,“飱”与“餐”当是异体字关系,应该注释为“飱,同‘餐’,食物。”

2.2.2 “千骑卷平岗”注:“卷,通‘捲’。这里是指形容马多尘大,似乎把山岗捲起来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说文解字·卩部》:“卷,厀曲也。”“卷”的本义为“膝曲”,由本义引申出“席卷”义,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卷起千堆雪”。《说文解字·手部》:“捲,气势也。《国语》曰:‘有捲勇。’一曰捲,收也。”“捲”有“卷起”、“席卷”义。《史记·张仪传》:“席捲常山之险”,王勃《滕王阁序》:“珠帘玉捲西山雨。”又《韵会·卩部》:“卷,或作捲。”《正韵》:“捲,与卷通,敛也。”故,教材注释有误,“卷”与“捲”是异体字关系,当注释为“卷,同‘捲’。这里是指形容马多尘大,似乎把山岗捲起来了。”

2.2.3 《水仙子》注:“卜辞说:‘所获非龙非彲’(音chī,通‘螭’)”《说文解字·虫部》:“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或云无角曰螭。”“螭”本义是“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前汉·司马相如传》:“蛟龙赤螭。”注:“文颖曰:‘螭为龙子。’张揖曰:‘赤螭,雌龙也。’”《玉篇》:“彲,兽名。”《正韵》:“彲,与螭同。”《正字通》:“彲,同螭。”又《教育部异体字字典》收“彲”与“螭”为异体字。可见,彲螭同音同义,指兽名,传说为无角的龙,二者是异体字关系。故,应当注释为“卜辞说:‘所获非龙非彲’(音chī,同‘螭’)”

2.3 误注异体字

2.3.1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謙。”注:“謙,同‘慊’,满足。”(《诚意》)《说文·言部》:“謙,敬也。”《玉篇》:“謙,让也,敬也。”謙的本义是“谦虛、谦让”。《易·系辞》:“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又,謙者,德之柄也。”《说文·心部》:“慊,疑也。从心兼声。”可见慊本义为不满、怨恨。段注:“《大学》:‘此之谓自謙’。《注》曰:‘謙读为慊,慊之言猒也。凡云之言者,皆就此字之本音本字而转之。’”《礼记·坊记》:“贵不慊于上者。”“謙”和“慊”二者的本义并不相同,謙表示“满足”义是借用“慊”本义的用法,所以二者应当为通假关系,应注释为:“謙,通‘慊’,满足。”

2.3.2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注:“猗,同‘阿’,指山隅。”(《小雅》)《说文·犬部》:“猗,犗犬也。从犬,奇声。”猗本义是阉割了的狗,常用作语气词,相当于“啊”。《说文·??部》:“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从阜,可声。”段注:“《释地》、《毛传》皆曰‘大陵曰阿’。”阿的本义为山弯曲的地方。旧又同“啊”,用作语气词,表示疑问、肯定、招呼、祈请等语气。“猗”的中古音为影纽支部,“阿”的中古音为影纽歌部,二字的韵部“支部”和“歌部”皆为阴声韵。可见“猗”和“阿”二字本义不同,但古音相近,“猗”表示“山隅”义是借了“阿”的本义,故二者应为通假关系。

3.结语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出版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几经修订,至今奉为经典,目前仍是众多高校首选的古汉语课程教材。该教材十分权威,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以及对文选的注释都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老师、同学的肯定。然而鸿篇巨制,难免有所疏失,这部教材在文字关系注释方面就存在诸多问题,或注释有误,或语焉不详,或表述矛盾等。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就有学者不断提出意见,这套教材也随之不断修订和完善。

本文在充分吸收学术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字学理论对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文字关系注释进行较为全面的检讨、整理、研究,论证可待商榷之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希望对王力《古代汉语》的进一步修订有所裨益。

[1]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2004.

[2]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影印,1983.

[5]张自烈,廖文英.正字通.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本文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王力《古代汉语》文字关系注释研究”(批准号:201310320019Z)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通假异体字王力
基于通假研究上古等类的可行性及方法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王力手迹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衛伯考(下)
常用隶书异体字表(二)
《音同》中的异体字与讹体字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