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琴 朱春江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教育教学管理
周 琴 朱春江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目前的高校教育与教学管理往往更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已成为必然。本文基于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视角,通过探究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科学化管理措施、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入手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进行分析,旨在加强高校创新能力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差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高校教育 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 教育教学管理
信息时代,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而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目前我国长期以来推行的传统教育,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非常扎实,但是往往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子。尤其是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以后,这方面的缺陷就更加明显,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教育改革与教育教学管理,通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够为社会企事业单位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创新能力(creativity,也常被译为创造力),是一种提出或产生具有新颖性(novel,original)和适切性(appropriate)工作成果的能力[1]。它具有复杂的能力结构,能产生新思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故步自封。对于目前社会的发展而言,由于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高校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高校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并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因此,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强的竞争能力,由高校搭建创新教育学习的平台,并以此作为教育阶段与职业阶段的一个完美的衔接,从而让学生对以后的职业规划和将来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目标。总之,高校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强调的是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对环境和社会的主动适应,以满足现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教育的发展总会受到一定时代和社会的制约和影响,但教育毕竟是一种依据理想塑造人的事业,不能完全附属于某种现实的力量,因此创新目标的定位既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又要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创新的价值既是现实的、功利的,又是超越的。因此,教育的改革与进步必须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从教学模式、科学化管理措施、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制定合理而有效的教育教学目标。
3.1 教育理念上的创新和改革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应试教育,应试教育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掌握理论知识、如何获取高分方面,这样的教育理念有一定优势,但是,也造成我国学生高分低能的普遍现象。虽然可以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实践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在进行教育教育管理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教育理念一定要与时俱进,让学生从应试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实现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很多学者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各有千秋,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学者韩延明认为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2];学者罗海欧认为教育理念是指学校的高层管理者以学生前途与社会责任为重心,以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为基础,对管理学校所持的信念与态度[3]。学者潘懋元对大学理念内涵的认识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大学理念虽然是一个上位性、综合性的高等教育哲学概念,但它不仅反映高等教育的本质,而且涉及时代、社会、个体诸方面的因素。从“理念”切入,不但可以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规律,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规律如何制约和支持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与追求[4]。一般来说,不同层次的、不同特色的高校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式和途径是不同的,社会的多样性决定了高等教育价值和主体的多样性,因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主体及学科上的“多元化”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3.2 高校创新教学模式的转变分析
目前高校教学模式总体来说,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进行合理改革、有效规划势在必行,只有创新高校教学模式,才可以让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向发生转变,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第一,高校必须进行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是目前高校需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因为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分析,高校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先行社会的需求。毕业就等于失业现象不断出现,造成失业率不断提高的现象。究其原因,与高校的教学模式确实存在一定关系。高校过于重视对学生学分的关注,显然以学分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管理,而在社会实践能力操作方面却存在不足。尤其是在自然科学类方面的教学,实验课程往往成了被忽视的内容,而专业知识虽然重要,如果在实际的应用中没有得到发挥,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将高校教学模式转化到能力培养与实践教育的层面上,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可以让高校的教学氛围发生一定转变,从而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改革与规划。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指出了改革方向,最终要落实到教学内容改革创新上。为此教学内容改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在条件允许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通过参与教师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与创业意识,以适应未来行业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二是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三是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意义和价值,对高校教学改革有深远意义。
第三,教学方法一定要满足能力培养的需求,简言之,就是教学方法要符合创新教育的标准,从而让学生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的模式。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改革:一是教学方法信息化改革,例如教师通过建设课程网站,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站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提高学习效率。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视频、音频、动态效果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要进行工学结合改革,要以职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平台,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为此可以借鉴英国的“三明治”(Sandwich Education)教育模式和美国的 “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模式,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三是要聘请校外专家作为第二导师,开辟第二课堂。通过企业专家讲解企业工程实践,提高学生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3.3 管理措施科学化
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管理就是着重研究和解决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实现的问题。只有应用科学的管理措施才能培养创新能力。为此,需要对教育教学管理措施进行科学创新与改革。
第一,要做好创新能力培养的宏观环境分析。2014年国务院在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此高校要抢抓机遇,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校既要考虑整个高等教育的大环境,又要考虑高校自身的条件与生源层次等因素,对教育发展环境进行科学分析,准确定位。
第二,在微观教育教学管理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高校教育现代化主要特征之一是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特别是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教育管理起到推动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必须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高效管理。一是要运用数学工具对教育进行量化管理,建立数据分析模型,使管理有据可依;二是要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建设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三是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数据和知识的检索与查询。
第三,学生个性化分析与培养。在高校的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根据学生需求进行培养方向的区分,部分学生喜欢对学术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那么就可以加深理论知识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术理论兴趣,不断深化学术理论底蕴,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发展奠定基础。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多地希望通过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有针对性地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可以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与学术能力两个方向培养,这样改革方法不仅可以降低高校的资源成本,而且可以让学生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有利于实现不同个性的学生价值。
第四,学生学业成果的科学评价。必须改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静态的学业成果评价标准,构建一个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的动态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从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角度评价学生。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当有不同的多元的衡量标准,对于学生不同的能力才能使理论型的、思辨型的、学术型的、设计型的、应用型的、管理型的、经营型的等各类学生充分发挥天性,成为各具特色、特长的人才[5]。
3.4 高校的就业指导分析
既然传统的教育和教学理念与方法,已经使得高校毕业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因此,对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而言,也需要进行相应改革。
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步入职业之前有适当规划。此外,在心理方面也相当于是作一个预警。目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问题较多,对就业指导的意义并不大。一是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的时间安排较少,重视程度比专业课差,学生对就业指导课也不太重视。二是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老师基本上都是辅导员,本身就缺乏实际工作及创业的经验,往往授课效果不佳,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效果自然不佳。三是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支持,价值不高,教学内容匮乏,课程内容缺乏规范,教师只是根据的课堂经验或者是对就业方面知识的一些个人理解,这些都造成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支撑。因此,造成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价值和意义不大。
所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必须进行完善与改革。
首先,聘请专业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教师并不一定需要高学历,但是在就业相关方面必须具备非常丰厚的经验,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进行了改革,聘请了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符合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和就业面试过程中的技巧分析,这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具备价值和意义。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重点在于教师的理论讲解,介绍的内容很多都是不切合实际的。甚至在教材选择方面,内容也与时代的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实际体验,让企业的人力资源员工亲自对学生进行面试考核,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在面对就业过程中积累经验,也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具有现实参考价值和意义。
最后,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信息指导。学院要搭建就业指导信息服务系统,为学生和单位提供双向选择平台。通过就业信息网,学生能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信息、确定择业意向、进行职业评价,等等;单位随时了解毕业生人才信息,选择需要人才。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与高校联合举办网络人才市场,实现毕业生和单位的网上择业和招聘[6]。
本文通过对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分析,明确了高校实行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措施的必要性,并对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作了重点分析,在教育理念上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主体及学科上的“多元化”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与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显得势在必行,科学化的管理措施提供了保障,完善的高校就业指导指明了毕业生的职业方向和未来规划。
[1]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5.
[2]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53.
[3]罗海欧.通识教育与大学文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4]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
[5]洪早清.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的教学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6:25.
[6]孙江丽,丁倩倩,陈芳.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的创新[J].高教与经济,2006(3):30.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5SJD685);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2014]23);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11050003Y);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项目(2011);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011);连云港市第五期“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014);江苏省社科研究项目(14SR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