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红波 张永年
(1厦门理工学院 校办;2厦门理工学院 数字创意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四位一体”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
——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
唐红波1张永年2
(1厦门理工学院 校办;2厦门理工学院 数字创意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构建“四位一体”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需要从顶层设计、机制创新、平台建设、路径拓展等多个方面联动推进,通过构建“亲产业”育人体系,创新全方位育人机制,搭建立体化育人平台,拓展多元化育人路径,创新和丰富产学研协同育人内涵,致知力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位一体 产学研协同育人 创新实践
近年来,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产学研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大批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1]。当前,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政策保障和激励措施,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导致很大程度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与科研脱节、研究与应用脱节。厦门理工学院从顶层设计、机制创新、平台建设、路径拓展等方面出发,构建了“四位一体”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
厦门理工学院作为一所与厦门经济特区同日诞生、同步发展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始终秉持“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中国制造2025”、“美丽厦门”等战略规划,围绕国家尤其是地方产业导向和产业价值的实现,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构建形成了配套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师资结构、培养过程、保障条件等“亲产业”办学体系[2]。
专业设置主动对接福建龙头产业和厦门“5+3+10”现代产业体系中确定的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发展符合区域城市发展定位、对闽西南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符合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有利于承接台湾优势产业的学科领域和专业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品牌专业,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按照“333(参照3所境外高校、3所国内高校、依托至少3个企业)”的原则,依据行业体系标准与企业技术专家一起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订和优化。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双方实现“五共同”: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设计实施教学、共同组织考核评价、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每个专业至少有3个以上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所有实验室规划建设都邀请企业、行业和国内同行专家进行两轮论证与评审。坚持“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的导向,实施“532人才结构工程”,强化“双师型”师资。在省内率先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在教师选拔、职称评聘等方面都要求有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出台系列激励政策引导教师以产业需求和成果产出为导向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攻关;制订并实施《服务厦门行动计划》《服务闽西南实施方案(2015—2018)》,深入厦门、泉州、漳州、龙岩等地开展“科技服务八闽行”行动,通过强化校地互动,优化协同育人外部环境。
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关键是要突破高校、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各自独立、融合度不高等瓶颈问题,建立基于互利互惠的激励动力机制、基于全面渗透的资源共享机制、基于政策导向的政府调控机制、基于培养目标的人才考评机制和基于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机制[3]。厦门理工学院提出“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思路,坚持开放办学,把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使企业和高校成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让在校生拥有“双导师”(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和“双身份”(学生+预就业员工)。
(一)构建对接产业的课程体系,推动产学协同育人标准的统一。以学生的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按照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和职业标准重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做实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实践学分与自主选修课比例。校企共同开发模块化“企业课程”,在课程实践、科技创新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个环节都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完善多元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制度;推行弹性学分制和自主学习模式,调整课堂教学时间,方便企业人员周末或晚上到校授课,配合企业生产过程安排学生实习实训。
(二)构建众创空间,协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件精神,整合校内外资源在省内率先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聘请100余位企业家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与企业联办“创新创业实验班”,联合社会力量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大本营、创客天地与新型创业孵化器等众创空间。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建设和推广大学生创新创业在线平台,健全弹性学制,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奖励制度。吸引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所在地经营场所等政策支持。
(三)构建全方位育人沟通机制,通过政府调控,实现多元互动。厦门市委市政府推动成立厦门理工学院校董会,并由市长担任校董会主席,邀请地方党政领导、龙头企业负责人、知名校友加入校董会,建立社会各方参与人才培养的沟通与决策渠道;完善学校与地方党政领导、龙头企业负责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企业基层管理者和技术负责人等多层次的沟通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会、项目成果推介会等渠道,建立政产学研信息沟通、人员流动、资源共享等联动机制。
学校把推进产学研合作作为转型提升的主要“抓手”和载体。通过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协同创新平台、科研服务平台等支撑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通过加大投入、校企合作,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加大内涵建设投入,新建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文科情境体验教室等一批校内实践场所,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企业冠名、战略合作等方式共建实验平台24个(实验室87个)。另一方面积极构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先后在ABB、宸鸿科技、冠捷集团、晶元光电等2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31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企业捐赠设备、软件、资金等累计达1.3亿。
(二)以项目合作带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学校先后与30多所境外优质高校及国内外200余家企业共建“亲产业国际化办学发展联盟”,在省内牵头成立一般本科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并与厦门产业研究院、海翼集团、金龙客车、万里石集团等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24个,为提高师生实践和协同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引进和培养高端科研团队和拔尖人才,整合校内资源和力量开展联合攻关、项目合作,同时把专业教学与科研服务结合起来,实现以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教研相融、教学相长。
(三)联合搭建高校服务区域和企业发展的平台。建设高水平的科研服务平台是支撑和引领高校优势学科发展、产出高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吸引和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载体[4]。学校党政一把手直接领导并分管产学研合作,成立了产学研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借助移动终端,建设科研云平台网络,形成与企业项目快速对接的科研体系;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运作高效的产学研科研平台。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做强校办产业,依托科技园、产业园等,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同步转型。根据闽西南区域产业分布情况设立多个服务“飞地”,在20余家企业设立科技创新服务工作站,有效拓展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空间和资源。
学校重点开拓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力求实现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先后与ABB、宸鸿、北京现代、台湾联电等与10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合作方式包括共建二级学院、研发平台、实验室和实践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捐资捐赠、人员培训、项目合作等。具体包括:
(一)实施以“铸学科、塑专业、锤课程、炼教学”为主要抓手的内涵建设战略。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凝练学科方向,采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塑造品牌专业,整合学校现有学科专业资源和优势,形成了光电与通信、机械与汽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等10余个专业群。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初步构建“人才规格+执业认证”相结合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按照“通识课+专业课+企业课程”的思路设计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重(理工类≥40%,经管类≥30%,人文类≥35%,艺术类≥45%)。近两年,学校有17项教学成果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级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其中,多半与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主题相关。
(二)联合实施人才培养“卓越计划”。学校作为教育“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实施高校之一,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计划”的若干意见要求,先后与70余家大型企业合作签署 “卓越计划”联合培养协议书。2011年在9个专业开展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试点,实行本科“3+1”,研究生“1+1+0.5”培养模式改革,聘请150余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2012年将“卓越计划”经验推广到部分文经管类专业,实施“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学校从组织与经费、培养方案、基地与平台、师资队伍与管理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5]。从目前改革效果看,“卓越计划”收效显著,参与试点的1300余名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实现同步提升。
(三)坚持文化引领,培育和推广“博士工作室”模式。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是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其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和无形的驱动力量是文化[6]。学校一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发展高品位主流文化,引导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以开放包容心态吸纳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优秀特质。学校大力培育和推广“博士工作室”带教模式,年轻博士组团按照“传统师傅带徒弟”方式,带学生走企业、做项目,直面生产一线,感受企业文化。参照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培养学生,将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结合起来,把行业文化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构建新型“导学”关系。
总的来看,学校从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主体要素”(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制度要素”(政策、体制、机制)、“文化要素”(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出发,紧扣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本质属性,通过构建“亲产业”育人体系,创新全方位育人机制,搭建立体化育人平台,拓展多元化育人路径,切实解决产学研协同的动力源问题和机制障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1-55.
[2]黄红武,等.亲产业重应用: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48.
[3]陈浩,董颖.略论“政产学”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和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67-71.
[4]陈晓阳,姜峰.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及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2(8):59.
[5]洪天求,王章豹,吴文涛.产学研协同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7.
[6]李建求.高职教育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思考[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