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协商民主与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培育

2015-03-21 02:36:48李阎
文教资料 2015年19期
关键词:协商京津冀公民

李阎

(唐山师范学院 社科部,河北 唐山 063000)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协商民主与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培育

李阎

(唐山师范学院 社科部,河北 唐山 063000)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扎实推进协商民主、培育公民政治参与意识需要在“加大协商民主宣传力度,增强公民协商民主意识”、“深入拓展协商民主的各种形式,提高公民参与基层民主的广度和深度”、“健全互联网协商民主制度和渠道”和“妥善处理‘京津冀’三者地位关系”方面作出努力。

京津冀 协同发展 协商民主 政治参与

京津冀即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邢台、邯郸10地市。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它的特殊地理位置 (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的核心重要区域),越来越引起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

2007年,曾经出台《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形成以北京、天津和滨海新区为轴,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宁和辽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大格局。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它涉及复杂的消除行政壁垒、整合要素资源、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等多个层面,既包括产业、项目等“硬件”的一体化,又包括区域行政管理方式、公共服务等“软件”的一体化。一定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更关键。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经推进、格局已经铺开的大背景下,协商民主和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培育是一个重要课题。

协商民主是指在多元社会现实的背景下,通过公民参与,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其核心要素是协商与共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除了具备协商民主的一般含义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协商民主的特殊规定性。也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在协商民主与选举(票决)民主结合的过程中,体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一现代民主精神,并将其作为民主和法治的重要内容,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推进基层协商民主、进行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培育需要从以下方面首先做出努力。

一、加大协商民主宣传力度,增强公民协商民主意识

党的十八大指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按照十八大要求,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这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出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有必要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研究,对其内涵要义进行深入解读。同时,要加大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宣传力度,让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调动群众在政治参与中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基于协商的目的在于以平等对话、坦诚交流的方式达成共识,因此,就要营造平等、自由、公正、宽松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使协商各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协商才能取得最大成效。

公民参与协商民主必须摒弃“说了白说”、“说了不算”、“多此一举”等思想误区,使参与协商民主内化为一种执政理念和政治自觉。这不仅需要有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的良好氛围,更需要党政领导干部有不怕群众揭短、不怕群众提诉求、鼓励不同意见交流和讨论的胸怀和气度。如果政府部分及相关领导听不得不同意见,动辄火冒三丈,协商民主就难以开展也难见成效。习总书记说“共产党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对一个地方而言,鸦雀无声不是“政通人和”;对一个人来说,耳根清净并非有口皆碑。

二、深入拓展协商民主的各种形式,提高公民参与基层民主的广度和深度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各方面的代表,还应该进一步扩大普通群众参与协商的范围。可以通过完善党的代表会议、人大会议、政协会议的旁听制度,改进民主恳谈会、民主评议会、群众大会,以及群众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人民调解等方式,并逐步发展成为制度化安排。通过这些渠道和形式使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不同层面的渠道得到充分反映,使协商渠道更多样和丰富。

人民政协在长期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独特优势和灵活方式,比如界别协商、专题协商、对口协商和提案办理协商等都可以给京津冀协同发展基层协商民主以建设性启示。

例如,受界别协商启示,可以激发京津冀企业、社区或乡村各个领域的有一定文化素质,有较大群众威望,有较强致富能力,有较宽发展视野,有较高管理能力的人员的参政议政积极性,发挥他们在政府治理和公共决策时的正向作用。离退休干部群体、教师群体、医生群体、经济带头人群体、其他高知群体、家族长群体、甚至农民工群体等,都可以作为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再如,从专题协商优势出发,可以将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企业、社区、乡村相关的新情况、新问题纳入协商范围,一个一个地平等对话,一项一项地酝酿求证,让基层民众在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事项上,有参与权,有发言权,有决策权,有监督权。用这样的方法处理问题,既突出政府作用,又密切干群关系,还化解争端矛盾,更会促进政府治理朝现代化方向迈进。

三、健全互联网协商民主的制度和渠道

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等特点与协商民主理论所倡导的公共协商精神有着天然的契合之处。自媒体时代,网民以网络论坛、网络社区、网络社团等为载体,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政治参与中,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产生着重要影响。国家应进一步扩大互联网的硬件设施建设,扩大互联网络的覆盖面,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政治参与的各项权利,建立公共信息的及时、客观发布制度,建立政府和网民的对话协商制度和引导网民理性讨论制度等,促进网络协商民主的健康发展。

顺应社会公众阶层变化多元、利益诉求、维权意识和参政愿望增强及素质提升的客观情况,京津冀应该把更大范围的协商对话引入政府治理过程,并把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典型事例依托网络进行学习和宣传。

当然,互联网协商民主的推行,需要一个把握“火候”的问题。协商民主的深度、广度和规模,既是一个政治问题,又是一个技术问题。“火候”适度,才能事半功倍。把握好协商民主的“度”,就是要避免把协商民主推向极端,注意掌握好协商的方式、方法、力度和原则,这样的协商民主才能互动和谐、卓有成效。

四、处理好“京津冀”三者的地位关系是协商民主推进的关键环节

在当前我国各个区域的协同发展问题上,参与各方之间能否建立完善的、协调的合作机制成为区域协同发展和区域一体化顺利突进的基础和关键。在这方面,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京津冀借鉴。在长三角区域合作之初,相关省市政府就高度重视区域合作制度和机制的构建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形成了层次分明、分工合理的四级区域合作与协调机制。

毋庸讳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情况更复杂,难度因此更大。京津冀三地表面看是京津冀三方的关系,实际上却是包含了中央政府在内的“三地四方”的关系。一方面,三省市都受中央政府的统一指挥,另一方面,北京市既是一个独立的直辖市,又是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也就是说,北京既是一个独立发展的城市,又承担着服务于中央的角色。在京津冀之间不平等的经济和政治地位背景下,北京所具有的政治上的“特权”和资源配置优先权,使得短期内京津冀不平等的地位很难发生根本性改变。

这种情况下,三地协同发展的实现,任重而道远。至少要做到摒弃门户之见,在对话地位上实现地区平等,在人员遴选上注意关照各方,在议题选择上能够应商尽商,在程序规则上实行阳光透明,在参与环节上避免事后告知,在协商形式上力求充分广泛,在共识达成上关照公约利益,在结果实施上做到法定刚性,在监督制约上厉行激励惩戒,在发展历程上力保长远持续。唯有如此,京津冀协商民主才能有效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才有实现的可能。

总之,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协商民主的发展,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作为新生事物,“协商民主”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实际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反映了群众的新诉求、新期待,务求加强调研,精心设计,因势利导,大胆尝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

[1]麻宝斌.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政治参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012.11.8.

唐山师范学院博士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13A02;唐山市科技计划项目 “京津冀协同治理视角下的唐山市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140207a。

猜你喜欢
协商京津冀公民
论公民美育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32
京津冀一化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4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中国卫生(2014年7期)2014-11-10 02:33:00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