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琴
[摘 要]
教学要遵循“刺激—个体因素—反应”的原则,教师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促成专业成长,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阅读图片、鼓励动手、引导质疑、大胆假设等外部刺激激活学生的思维动机、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形成学生的辩证思维、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教学相长;思维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不只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过程,它遵循“刺激—个体因素—反应”的原则。学生通过思维获得的理性内容往往寓于丰富的形象之中,为此教师要不断自我修炼,促成专业成长,为学生认识过程提供必要的外部刺激,激起其强反应,活化其思维,然后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理性知识,从而达成教学相长。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动机
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由形象思维出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进入最佳的求知状态。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富庶的四川盆地》时,一幅“蜀犬吠日图”点亮了学生的眼晴。
师:我们从图中可捕捉到哪
些信息?
生1:狗在叫。
生2:一群狗对着明晃晃的
太阳在叫。
生3:蜀,是四川的简称。完整地说是在四川,一群狗对着太阳在叫。
师(追问):狗叫是最寻常不过的现象了,“蜀犬”为什么“吠日”呢?且不是一只,是一群呢?
(学生或自言自语,或相顾无言,或窃窃私语,难以决断)
教师出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上的一段文本——“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并提问:“请摘录原文说说‘蜀犬吠日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4)答:吠所怪也。
学生(5)答:我觉得‘恒雨少日是‘蜀犬吠日的原因。
教师问:同学们觉得客观原因是哪一种呢?
众学生:恒雨少日。
教师追问:用白话怎么表述呢?
学生(3)答:经常下雨,很少看到太阳。
教师总结:四川南部的狗不常见到太阳,看到太阳后觉得奇怪,就要狂叫。
教师追问:为什么这里多雨、很少看到太阳呢?这样难见阳光的地方,又如何成为富庶之地的呢?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成语“蜀犬吠日”导课引人入胜,一张形象的吠日图就是一幅鲜活的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反应,说文解字中,字面意思迎刃而解。而探寻蜀犬吠日的原因让学生的思维状态活跃起来了,在欲释疑而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地提供一则文本,以诱导释疑,一番思虑、一番争议,最终得出原因是“恒雨少日”,“为什么此地恒雨少日呢?” “恒雨少日之地怎样成为富庶之地呢?”一疑既解,一疑又生,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设问制造了悬念,学生的好奇心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唤起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成语典故如同一枝奇葩,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园中盛开,可与《历史与社会》课堂无缝对接,有机融合,“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破釜沉舟”“口蜜腹剑”等成语典故,串起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泾渭分明”“南橘北枳”“百川归海”等成语则呈现了广袤土地上的一幅幅图景,挖掘成语典故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诱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动机。
二、阅读图片,训练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历史与社会学科具有时空跨度大的特点,有的内容离现实比较遥远,需要借助于具体的直观的形象来表达,大量的纯粹的语言表达,容易使课堂单一无味,拖沓冗长,使学生产生倦怠感。图片则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出不同的结论,一图胜似千言万语。
缘于民间一些口耳相传的说法,三国的建立者常被学生误认为是曹操,且深入人心,简单的语言表达纠正难以扭转认识的误区。教师借助于历史图片,将刘备、孙权、曹操的画像依次排列(如下图),提示学生
比较三者服饰的异同。学生开始专注细致地观察,多数学生很快发现,孙刘所戴的帽子相似,曹操的明显异于两者。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地点拨,孙权、刘备所戴的是冕旒,礼冠再缀上前后的玉串,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里,这是称皇称帝者才有资格戴的。而曹操所戴异与孙刘,叫五梁冠,这与曹操的身份——东汉丞相是一致的,“东汉曹丞相”的印象就深刻了。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借助于历史图片再现历史,调动了耳、眼、脑等多种感官,整体把握问题,感性的形象记忆就能上升为理性的内容理解。
上下五千年,浩若烟海的历史图片,均可作为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课程资源。再如,西汉高祖和武帝的画像,前者忧虑多皱的脸,后者大腹便便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可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是西汉的初年战乱初停,百业凋敝;而休养生息政策带来了是武帝时期的鼎盛。提升阅读历史图片这一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正成为现代公民的一大素养,锻炼敏锐的观察力,经过分析、比较、概括、综合、判断、抽象,透过图片的现象认识隐藏着的本质,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鼓励动手,培养实践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批评中国的教育脱离社会实践,“中国教育的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用手的人不用脑”。实践思维是通过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通常以直观的具体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动中学、学中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中鼓励动手有利于手脑结合,有利于调动多种感官,学得生动,学得有效。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国土与人民》中有关中国行政区域的内容时,教师摒弃讲述为主的方式,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每位同学备一份中国政区拼图,拆拆拼拼,拼拼拆拆,允许他们边操作边自言自语,也允许同桌间的相互交流,在这其间,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烁,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用文字记录了动手拆拼行政图的感悟:
学生(1)写道:内蒙古长得很可爱,像是最让女孩喜欢的小兽,脑袋向着东方,腿微微拱起,尾巴欢快地高昂着。
学生(2)写道:北京像是个火把,燃烧着熊熊大火,灿烂着,美艳着,足以傲视世界。
学生(3)写道:重庆市的轮廓像只马,像是有个人骑马去吃风味小吃酸辣粉。
学生(4)写道:甘肃的轮廓像“长颈鹿”。
学生(5)写道:甘肃的轮廓像“耳机”。
学生(6)写道:甘肃的轮廓像“狗骨头”。
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有全新的感受,不同的个性写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灵感写出不同的创意,但无不饱含着真情;面对同一张甘肃的轮廓图,学生也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想象力。在成果展示时,思维碰撞中,教室里气氛活跃。“实践出真知”,学生动手拼图,思维进一步强化,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从而提高其思维的主动性。他们在自由的空间和时间里探求,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研讨、合作交流,他们就像被点燃的火把,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除了行政区的轮廓外,学生对于省级行政区的位置,也逐渐清晰,动手实践加深了形象记忆,丰富的表象积累为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推理、判断等作了良好的铺垫。
四、引导质疑,萌生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要求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问题,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辩证思维中的事物可以是“亦此亦彼”的。而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提问意识,有利于学生辩证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教师应避免让学生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不能强调外因,忽视内因;不能强调负面影响,全盘否定客观上的正面影响,如屈辱的中国近代史完全是由西方列强的侵略造成的,从而形成偏执的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辩证思维:如,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殖民扩张,掠夺财富,侵犯主权,犯下累累罪恶,但是在客观上带来了西方文明,有促进先进生产方式的一面。再如:中国近代史上的新文化运动,具有反封建,解放人们思想的伟大历史意义,那么这场运动有没有局限性呢?在教师的引导下,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了,知识积累调动起来了,有的说“打倒孔家店”是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有的说“像因材施教等是儒学思想的精华之处,是应该继承的”,有的说“孟子的仁政是维护人民利益的”;这种思维方式从另一侧面将历史信息有效聚合,学生认识到这场运动是进步的,但是有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局限性。培养学生冲破思维束缚的牢笼,标新立异,有独到的见解,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教师还应避免让学生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红松之乡》时,课堂中教师提到要保护长颈鹿、东北虎、人参等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学生(1)突然冒出了一句:武松打虎!(教室里一片哗然)
教师因势利导:现在国家要保护东北虎等野生动物,而武松因为打虎成为英雄,这不是很矛盾吗?
学生(2)答:不矛盾。因为武松是打伤人的老虎,而现在是捕猎的是被人伤的老虎。
学生(3)反驳:现在也有老虎伤人的事啊!
学生(4)说:是啊,现在老虎伤人,所以也要打虎。
教师追问:这么说会伤人的动物要统统捕杀掉,保护野生动物是错误的?
(学生沉默片刻)
学生(5)说:现在野生老虎的数量越来越少,要保护的。
学生(6)说:我听说有一片草原上,为了保护羊,人们捕杀了狼,羊迅速繁衍,草原受到破坏,最后这个地方又不得不引进狼。所以野生动植物太多太少都不好,要维持平衡。
教师归纳:对啊,东北虎属于濒危的野生动物资源,所以国家要保护。看问题要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中,武松生活的宋代人口远不如现在,虎患是当时人们面临的一个问题;而现在人口越来越多,老虎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濒临灭绝。今日保护野生动物与宋代武松打虎并不矛盾。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气氛中积极思考、自由交流、主动探究。教师加入学生的行列进行探讨,这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最有力的支持和保护,刺激着学生从敢于质疑到善于质疑,养成不唯书、不唯师的终身有益的探究品质和创新精神,推动着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从时空整体上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地考察思维对象——打虎和护虎,学生(6)的思维还延伸到草原上狼和羊的关系上,引经据典,用实例印证了辩证思维的萌生。
五、大胆假设,发掘创新思维
“从另一角度看……”“假如……”一句句提示语,可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不同的视角,不同信息的集纳,可得出不同的看法。对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上的任何内容,只要改变视角,改变信息的来源,就能提出异于教材的说法。创新的说法一定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甚至是异于教材的。
鼓励假设,这是更为大胆的转换视角。比如关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笔者在七年级下册《海拔最高的牧区》的教学结课时创设“异想天开”这一环节,设置一个问题:“有科学家提出,将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缺口,印度洋暖湿气流引过青藏高原,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试举例说明。”一下子,教室像炸开了锅,讨论异常激烈,学生的创造性扶植起来了,大家各抒已见,课堂波澜再起。
学生(1)答:我赞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就会进入青藏高原,降水丰富起来了。
学生(2)答:赞同,暖湿气流到达我国西北,干旱得以缓解,沙漠变成绿洲。
学生(3)答:我反对,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使高山积雪融化,会带来巨大的洪灾,后果很严重;
学生(4)答:反对,像牦牛等物种已适应了高寒气候,会因受不了夏季的暖湿气候而濒临灭绝,生态环境破坏。
学生(5)答: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大量的暖湿气流能不能越过这样高海拔的地方呢?
教师总结:有一段电影台词这么说——“如果我们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道,甭多了,五十公里宽的口子,世界屋脊还留着,把印度洋的暖风引到我们这里来,试想一下,那我们美丽的青藏高原从此摘掉落后的帽子不算,还得变出多少个鱼米之乡!”这寄托了我们的美好愿望。但大胆假设更需科学论证,目前更多的科学家提出这只是天方夜谭。
《礼记·学记》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知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师的学促成了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引领了学生的学,学生的疑推动了教师的学,学教中的困引发了教师的思。思维能力是智慧的核心,“教学相长”,教学路上,教师要让自己智慧起来,让学生智慧起来,这是一条路途漫漫的探索之路,是一条充满遗憾又带来快乐的探索之路。
[参 考 文 献]
[1]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