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观念整合视角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5-03-20 13:59韩文宗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微粒微观原子

韩文宗

[摘 要]

以微粒观的建构为例,针对不同课型与内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从观念整合的视角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化学课程的相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学观念;微粒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肩负教育的重任,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化学教师要研究与实践的内容,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点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本质的教育、STSE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内容。如何有机地处理好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建立科学价值观,笔者认为,可以借助观念整合的视角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微粒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笔者以微粒观的建构为例对此开展了一些探索实践。

一、从观念教学角度,解构每一种价值观的教学内容

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体系展开的。但每一种价值观都是上位的教学目标,它是由较多的下位的教学内容有机组成的,这些内容会在教材不同位置或多或少地被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其内涵,及它们分散在教材的哪些地方,明确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微粒观就是人们对物质微粒性的基本看法,表现为自觉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常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变化规律的思维倾向。在初中阶段,学生建立的微粒观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极其微小的并且存在着质量、体积大小不同的差异;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存在间隔;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微粒观反映了人们对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空间想象能力,这种想象不是凭空臆测的,而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事实以及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的科学推论。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征的思维方式,也是化学区别于其他自然学科的标志。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建立起对宏观物质的微粒性认识,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界物质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的现象,形成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认识。

教材中有关微粒观的内容渗透在上下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分子原子的内容,初步建构微粒观,在后面的内容再进行完善、巩固、加深,最后能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宏观-微观-符号的三维表征,进行化学反应实质比较深入的分析,形成系统的微粒观。

二、挖掘不同的教学内容的教学价值

初中化学课程内容包括五大主题,每个主题下的教学内容都有其教学价值与功能,需要去充分理解与挖掘。科学探究的内容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与社会发展要培养社会责任感,体现STSE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物质构成的奥秘,要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形成微粒观与元素观,能用微观的视角看待宏观的物质世界。

《分子和原子》的内容是物质构成的奥秘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微观知识最基础的内容,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状况等学情,才能实现教学价值。在介绍此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解了一些化学的具体知识,其中包括空气和氧气,而分子、原子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微观知识。学生的起点水平是在初二物理课中了解了一些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简单知识,还有日常生活中通过媒体、科学书籍了解的微观知识。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分析,多数对分子原子的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印象,极少数学生有微观的概念,因此从化学的角度把学生引入微观世界是教师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微观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要发挥想象力,一部分学生学习时有畏惧心理,不容易接受,这部分知识点也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

本课内容的主要教学价值是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粒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而是要帮助学生在其大脑中逐步建构物质是由肉眼看不到的粒子构成,需要的是感知、体验、想象、验证,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走到花圃闻到花香)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与猜想,去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动力与热情;再通过阅读化学史,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感受粒子的存在;进而利用实验对问题进行探究,以活动来推动发现,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问题的讨论、解决和得出结论;再通过想象与类比的方法去了解一滴水中水分子的数量,感知粒子的真实存在,感知粒子的微观性;最后是粒子的STM图像,确定分子原子的实际存在;一环接着一环,让学生逐渐体验与感受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感受微观粒子的小,最后形成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也就是从学生主体的角度考虑,采用多种策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达到难点的突破,逐渐接受、理解和确立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点。

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教学策略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策略,要注重以问题情景驱动进行探究的策略,以活动来获取主体知识的策略。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策略应该是贴近学生的生活,从探究与活动中认识物质的性质、应用及物质间的联系;有关物质的化学变化的教学策略应该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通过生动具体的化学变化现象,逐步生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有关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策略应该是通过可视,可感知的具体形象来探知微观世界。《分子原子》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应该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建构观念,体现教育价值。

(一)应用化学史,让教学充满故事感和历史感

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初中化学教材把化学史放在重要的地位,教材至始至终都有化学史的渗透。把化学史故事化,并作为问题情景,让学生去体验,思考,感受,去假设,验证,去发现,增强好奇心,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热情。古希腊哲学家德莫克利特的假设:若将一滴水无限地分下去,小到不能切割为止,最后得到什么?科学家道尔顿、阿佛加德罗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可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与解决办法,激发其学习热情,锻炼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再通过阅读化学史,了解了分子论和原子论,为微粒观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曲折发展过程和科学家勇于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教材中的苯分子图像怎么得到的?以问题来驱动思维和好奇心,感受分子的小与实际存在。中国两个字是谁写的?怎么写的?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小的两个汉字?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一下子被这种故事吸引了,大脑会去思考,去搜索,启迪了思维。通过了解中科院移动硅原子形成中国两个字,再一次感受原子的小与实际存在,感受我国的科技水平,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情怀,同时,认同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利用多媒体、图像、微观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问题形象化

直观教学法就是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实验和多媒体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直观教学能让学生直接感知,培养兴趣,帮助空间想象,对于概念教学与微观理论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想象与思维能力较差,微观粒子又是肉眼看不到的,不能一直让学生进行想象,否则会增加学习难度,要将微观世界直接呈现给学生,从宏观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动画、图像和模型来建构。如:直接展示氧分子,氢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结构模型,直接可视,一目了然,再进行小组讨论与汇报,很快就得出结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有的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有的分子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如:水蒸发时,水分子有没有变?动画演示微观过程;视频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分子有没有改变?动画演示微观过程;视频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原子有没有再分下去?动画演示微观过程。学生带着问题看通过视频与动画,并进行小组讨论与汇报,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建构分子与原子的概念,理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是可分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三)通过活动与探究,体验发现过程,培养创造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哈尔莫斯曾经指出:“问题的合理创设是现代教学工作的心脏,有了问题,探究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探究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探究才有创新。”课程改革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把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自主去体验、感受与发现,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做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为什么整杯水最后会变红了?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感知分子的存在;做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什么酚酞会变红?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学生自己动手做注射器抽压空气与抽压水的实验,讨论得知分子间有间隔,不同状态分子间的间隔是不一样的。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与解决问题,在实验中体验与得出结论,增加了化学的趣味性,体会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培养化学学科情感,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掌握科学的方法;这种在活动与探究中感受过程,发现知识,对于学生的操作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

(四)运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培养想象思维

运用比喻,创造具体生动的形象,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比喻与其相似的事物,以某种已知事物去说明相类似的尚未认知的事物。在微粒观建构教程中比喻的方法可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更易于学生理解,也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如: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分子由原子构成的,就像积木一样,同样形状的积木可以组合成一种物品,不同形状的积木也可以组成物品。

类比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方式,借助类比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建立起新的联系,在抽象与形象中建立联系,不仅可以使问题简单化,降低理解难度,还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知道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等特点后,原子与分子一样,也是微观粒子,是不是也具有与分子类似的特点呢?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就掌握粒子的特点。如:某明星家庭(还没有孩子的)因一些原因(要斟酌)破裂了,有的重新组合新的家庭,有的自己过日子,结合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例,来说明化学变化的实质,这种类比的方法,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培养了想象力,又能理解透彻,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学生的记忆非常的深刻,几年后还会有学生来跟老师复述当时所举的类比例子。

总之,以观念整合的视角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化学中的渗透研究,要明确教育目标,进行整体的规划,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不同的课型与内容要有不同的渗透。对于初中化学所要建构的观念要进行提炼与整合,在各个知识点上进行融合,进行观念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注重目标的达成。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胡久华,王磊.初中化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刘知新.化学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张华伟)

猜你喜欢
微粒微观原子
原子究竟有多小?
原子可以结合吗?
带你认识原子
基于微观公平的现代中小学校内部制度与文化建构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宏观把控”和“微观处理”——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为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微观看世界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
化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