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波
摘要:在我们教研活动的上课形式中,一般会出现“一课一构”和“同课异构”这两种情况。“一课一构”有课不同、时间短、连接紧、单构课、无比较这些特点。“一课一构”存在听课者对于课的有效性缺乏一定思考,执教者会闭门造车这些问题。而“同课异构”则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大大提升教研品质。
关键词:“一课一构” “同课异构” 提升教研品质
教研活动是一个地区学科教师教学思想大碰撞,教学理念大荟萃的重要途径。一线教师以及名优教师的公开课,则是构建教研活动的重头戏。而在近五年的教研工作中发现,“一人一课,一课一构”的教研活动和“多人一课,同课异构”式的教研活动,其效果明显不同。其中“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能有力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大大提高教研活动的品质。
一、“一课一构”的特点与问题
(一)“一课一构”的特点
通常在“一课一构”教研活动中,其一,课不同,多位执教教师上的课,内容不同、构课思路不同,教学手段方法不同;其二,时间短,每一堂课的呈现时间仅仅只有40分钟;其三,连接紧,这是较为重要的一点,第一个40分钟以后,不容得听课者多加思考,紧接着第二个40分钟就开始了;其四,单构课,“一课一构”通常情况之下,都是由执教者单独完成,或者在同校老师的帮助之下,听课修改完善,不与其他学校同行交流沟通;其五,无比较,由于课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无法对本节课进行有效的纵向比较。
(二)“一课一构”存在的问题
因为有了“一课一构”上面的这些特点,于是在“一课一构”教研活动中会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听课者常会出现走马观花式的听课状态,40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其二,听课者难以融入课堂气氛之中,刚有一点进入角色,课已经结束了;其三,听课者对于课的重难点把握准确性不够,有一种稀里糊涂的感觉;其四,听课者对于课流程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教师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等问题缺乏一定思考,其实也是没有时间思考;其五,从执教者角度来说,他们大多数会闭门造车,对于教学设计的优缺点缺乏对比性,缺少借鉴性,存在的困惑将一直是困惑,无法得以解决。
显而易见,这样的教研活动,其有效性是大打折扣的。
二、“同课异构”的特点与优势
(一)“同课异构”的特点
其一,一天的教研活动中,执教者上的课题完全一致;其二,同一课题,但是构课思路完全不同;其三,听课者、执教者将不断地被变化呈现的同一课题冲击着视觉与听觉;其四,听课者会有较多的时间,对课重难点以及如何有效构课进行思考,执教者也会有许多比较的机会重新审视自己构的课,解决自己在构课时出现的困惑。
(二)“同课异构”的优势
1.“同课异构”较“一课一构”更能提高听课教师对课内容的认识度
当重复聆听一段音乐,并一直进行剖析感受的话,那么,听课者对这一作品的内容一定会留下较深的印象。当同一音乐用不同手段与方法进行体验的时候,听课者一定会有切身体会,比较出哪一种手段与方法更加恰当,更加适合学生。
这是老师们听了“一课一构”——四年级欣赏教学《赛马》、歌唱教学《山谷静悄悄》以后的感悟:
a.《赛马》这节课中,教师运用了自身的特长进行示范——小提琴演奏,这是我所未能及的,非常佩服。
b.《赛马》这节课中,教师运用了自身的小提琴示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可行。
c.《山谷静悄悄》中,老师在一节课中能完成难度较大的二声部,非常不容易,真是很了不起。
d.《山谷静悄悄》中,教师的示范悦耳动听,这是一个亮点。
这是老师们在听课“同课异构”——四年级欣赏教学《海顿<小夜曲>》后的感悟:
a.用“LU”来进行旋律哼唱,与弦乐的音色相差较远,不适合学生体验作品的特色。
b.师生画的图形谱能恰到好处地表现音乐。
c.用“骑士”来形容主题,更能让人感受到作品的欧洲宫廷气息。
d.“小夜曲”是体裁,教师对于这一知识点不应该一带而过。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一课一构”的评课仅仅停留在表面,这说明听课老师对课的认识是肤浅的。而“同课异构”的评课,则能深入作品、深入课堂,这说明听课老师对课的认识度有了显著提高。
2.“同课异构”较“一课一构”更能促使执教教师对课内容的透视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自己在学校独自闭门造车的时候,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手段的设计、教学过程的预设都会产生一些误差,但自己确实是浑然不知,那是当局者迷。当在听别人以不同的构课呈现同一节课时,执教者的思路是清晰的,那是旁观者凊。有了比较,执教者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构课,重新认识自己的课。
这是执教老师们在听课“同课异构”——初二欣赏教学《热巴舞曲》其他执教老师课后的感悟:
a.听了他的课,我发现自己在讲述“宗教“这一因素的时候时间太久,宣兵夺主了。
b.听了她的课我发现,其实主题二的旋律轻松欢快,非常适合学生表演。
c.听了他们的课我发现,其实欣赏教学不必要太过细致,这样反而会产生零碎的感觉,几个主题按照顺序加上一些手段和方法进行体验,这样反而比较清晰。
从以上评课我们可以看出,执教老师通过听同行的不同构课,发现了别人的优点,也发现了自己构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作品以及有效构课有了一个比较深的透视。
3.“同课异构”较“一课一构”更能提升全体教师对构课的创意度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不无道理。一名教师的能力总有限,但是几名教师合力而为的教学策略,便一定可以提取最优的教学策略。
这是老师们在听了“同课异构”——初二欣赏教学《热巴舞曲》后的感悟:
a.我发现第一次完整聆听的时候,教师随着音乐画图形谱比我设计的纯粹听音乐,更能快速引着学生感悟音乐,教学效果好。
b.作品的几个主题特色鲜明,旋律完全不同,但是却统一在同一部作品之中,我们应该向学生适当渗透作品的创作技法。
c.原来男生的舞蹈效果也这么好,不仅调动了学习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更好地体验了音乐,我回去也想尝试一下。
d.第二节课的教学设计过于细碎,作品完整聆听缺失,应该像第三节课的构课那样,有两遍完整聆听,这样学生对音乐的感悟才会更深刻。
e.我发现对于初中学生,其实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听音乐写感悟的教学环节,这样就会提高聆听效率。
f.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以变化的舞蹈场景为线索的构课思路,这样聆听的时候会更加清晰一些……
在以上的感悟中,我们可以看出,听课教师在比较、聆听、分析中总结出了一些好的教学设计,并且还产生了一些有一定创意的构课思路,更重要的是,想在自己的教学中去实践。
“同课异构”的形式有助于我们对教学内容的深度认识;有利于我们发现别人和自己的优缺点,博采众长,取其精华;促进我们产生教学构思上的灵感,达到更有效的教学。“同课异构”必将提升我们教研活动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