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杏云
【摘 要】通过对读前导入、读中活动设计和读后输出的对比分析,从中得出了一些启示,同时也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同课异构;对比分析;评析;启示
“同课异构”一般指的是不同教师上同一教材的内容,不同的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材上会有所不同。本次“同课异构”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Will people have robots? Section B 2a-2e”,这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
一、读前导入环节
A老师读前带学生观看机器人的达人秀视频,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和标题,然后提出了以下问题:Can you predict what we will learn about in this class?What have you known about robots?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robots?这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三个问题因开放性太大,只能草草收场,进入下一环节。
B老师在读前导入活动中,用精美的自制电影来导入,容量相当大,和课文很贴近,这给学生一个较强烈的视觉冲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边导入边板书,更强化了学生对词汇和短语的理解和记忆,导入大约花了15分钟。
【评析】A老师提出的3个问题有梯度性,能引导学生利用旧知学新知,因而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但第三个问题开放性太大,教师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不足,有点无法驾驭的感觉,让听课者感到突兀。
B老师的自制电影非常直观有效,但笔者认为启发性不够强,学生受束缚较明显。导入时间过长不利于阅读策略的应用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启示】
(1)课前要充分预设。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罗列出来,并想好对策。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有针对性、有适当的开放性。如A老师设置的第三个问题明显与教学的重难点没有密切的联系,目标指向较为盲目。
(2)导入不等于呈现。教师不能把本课的新单词和重点句型都在导入环节逐一呈现。B老师花较多时间在单词呈现上,这直接影响学生英语阅读鉴赏力的培养。
(3)教师要随机应变。导入方法灵活多样,如问题导入、图片导入、视频导入、游戏导入等,教师可根据文本的需要进行合理选择。
二、读中训练活动设计环节
A老师让学生skimming后,将每个段落与所给出的问题进行匹配。 然后采用分段式阅读逐个解决问题。Paragraph 1 采用回答问题的形式;Paragraph 2 采用补全句子的形式;Paragraph 3采用完成表格并辩论的形式;Paragraph4以图文结合,让学生猜测,判断。对第三段的处理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老师让学生先根据表格查找相关信息,然后在文中找出双方的观点。接着再让学生通过讨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对“Which side do you agree with? ”进行辩论,这是一种批判性阅读的尝试。
B老师先让学生预测“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s in the future?”教授了“possible” 和“impossible”两词,也采用了分段式阅读。先让学生读完一二两段后,再完成表格,条理很清晰。读前充分的图片描述和情景创设,为学生扫除了不少阅读的拦路虎。第三段让学生通读,然后以改编的词汇填空形式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有利于词汇的掌握,但不利于语篇意识的培养。对第四段处理效果很好。
【评析】A老师对第三段的处理独具匠心,整个活动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提升。另外,教师对生词的教学也基本上依附于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体会和运用新单词。总之,A老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体现了课堂思维流淌的美。
B老师的读前导入为学生扫除了阅读中的拦路虎,这使学生能高效地完成她所设计的教学任务。但弊端是大大削弱了学生的猜词能力。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即不害怕生词,关注文本的内涵,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第三段由于将语段改编成了词汇填空,导致学生只关注了词汇的语法性和正确性,而忽视了语段的结构美和语言美。当老师问“Which side do you agree with?”时,能响应的学生很少。
【启示】(1)活动形式要多样。常见的如判断、表格、词汇填空、排序、找主题句等,但任务并非越多越好,切忌“走流程”,使活动缺乏实效性。教师可适当取舍或改编。
(2)活动设计目标要明确。每个学习活动的设计都应有自身的目标,它该直接指向课时目标,为达成课时目标服务(陈静波,2013)。
(3)思维导图要多用。可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绘制或补充思维导图。它能把复杂的文章简单化、脉络化。笔者认为,本课也可用一张思维导图让学生豁然开朗。
3.读后输出环节
A老师读后顺势让学生完成了2d部分的词汇填空练习,然后进行写作指导,让小组展开想象,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写一篇关于未来理想机器人的文章。
B老师根据板书对本堂课进行了小结,这对知识点的落实很有帮助。同时,她舍去了2d部分,而提供了一篇范文,并详细进行写作指导,以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评析】A老师充分利用教材,完成2d为后面写作设下了铺垫,紧接着的四个问题为学生搭建了很好的支架,写前的合作讨论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自主的写作氛围。B老师的示范作文“My own future robot”缺乏真实性,不能得到学生的共鸣,学生容易依葫芦画瓢,绝大部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缺乏创造性。
【启示】(1)教师不能只重读前读中,而淡化读后。读后活动是前面两个活动的反馈过程,有目的的输出活动能带动有效的输入,从而达到输入输出的双促进。
(2)读后活动不能只追求形式,要考虑实效。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设计不同的读后活动。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写作型。值得探讨的是第三段的辩论可尝试挪到最后,并展开深层次输出。因为这种深层次输出活动能有效挖掘文章的内涵,体验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务必要让读前导入成为兴趣激发的依托;让读中训练化为能力提升的手段;让读后输出促进语篇情感的升华。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王蔷.“英语课堂教育中的预设与生成”,《英语教师》2009年第8期.
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