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艳
(1.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2.海军工程大学勤务学院政治人文教研室,天津 300450)
“免疫”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明代医书《免疫类方》,指的是“免除疫疠”,也就是防治传染病的意思。现代医学将“免疫”界定为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并排除“非己”,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心理免疫相对于生理免疫提出,本文在国内学者对心理免疫研究基础上,对军人心理免疫的概念界定,从强健军人心理免疫以维护军人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出尝试性探索。
国内学者郑希付[1]最初在1996年对心理免疫进行定义,即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或减弱这些情绪的程度,从而使个体保持心理平衡,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戴雅玲[2]等学者从做好心理问题预防的手段运用上,提出应用心理免疫进行心理教育预防心理疾病的观点;寇冬泉、王映学[3]对心理免疫的构成上给予初步的探讨,这些观点对探讨军人心理免疫力有很强的启发作用。结合军人在军事领域的角色特点,本文认为军人心理免疫的概念有三层内涵。一是从起源上看,心理免疫受先天生物性因素的影响,但后天社会因素是主要的影响源,主要在后天社会实践中产生,心理训练对其有积极影响作用;二是从本质上看,心理免疫是军人个体针对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外环境刺激的一种综合应对能力,包括心理承受力、情绪控制力、心理应激力及对影响士气、意志等不良刺激性因素的抵抗力和自我调控力等力量的总和;三是从目的上看,军人心理免疫力旨在维护军人个体心理健康和平衡,也利于提升其在团体中生活的和谐程度。
本文认为,军人心理免疫是军人个体在后天不断与内外环境(个人内环境、家庭环境、军营环境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和实践基础上获得,并受先天生物性因素影响的、维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应对能力。
对于军人心理免疫力结构的研究有利于针对性找出军人心理问题的原因,也为军人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可操作的理论依据。军人心理免疫力不同于普通人的心理免疫机制,作为一种综合的能力是一个系统,包括心理品质子系统,精神品质子系统和调节机制子系统。军人心理免疫力的结构如图1。
图1 军人心理免疫力结构
2.1 心理品质子系统 军人心理免疫力构成的心理基础。由认知因子、情感因子、意志因子和应对方式四个部分构成,是军人心理免疫力中相对活跃和具有独特个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认知因子,承担着对内外刺激事件的认知、评估和监控等功能。如生活中人们首次遭遇重大创伤,内心受到较大应激和反应后,认知在这里起到的作用是将首次遇到的创伤记住,形成所谓的“心理抗体”,当再次受到相似创伤事件时,他会较快适应。第二部分是情感因子,是认知因子的衍生物,是对内外环境的刺激进行认知评价时的情绪情感体验。强烈的情绪变化可导致机体免疫机能损伤,极度忧郁者容易患传染性疾病,心理免疫水平不佳的人,往往有较高水平的焦虑程度,而且会持续较长的时间。第三部分是意志因子,是一种能动力量,个体在拥有认知与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产生维护心理健康的力量要取决于个体的意志,能帮助机体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克服自身的困难。第四部分是应对方式,是个体为维护自身心理平衡所做出的反应。个体在经历环境刺激时,在认知评价、情感反应及意志调动后,统一落实到对环境刺激的积极应对之中,良好的应对方式可减轻因压力造成的心理伤害,从而更好适应工作和生活。
2.2 精神品质子系统 是军人心理免疫力构成的精神基础。由核心价值、理想信念和战斗信心三部分因子构成,是军人心理免疫系统中相对稳定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核心价值因子,是个体应对内外环境刺激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态度。军人核心价值决定着军人的现实行为倾向,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人的价值核心与价值基座,是军人陶冶高尚职业道德的思想基础,是培树战斗精神的红色基因。第二部分是理想信念因子,是系统中的动力因素与导向力量。理想信念作为意识的一部分,犹如指路明灯,统驭着军人主体的心理活动,是人的心理和行动的最高调节器。青年军人如果真正让“保家卫国”“敢打必胜”成为自己理想和信仰,以此作为自己毕生追求,愿意为此奉献一切,就可以在心中激荡起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从而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挫折,增强承受力。第三部分是战斗信心,保持和强化军人的战斗信心是克服战时恐惧情绪的重要方面,这是军人士气和战斗精神的重要心理基础和可靠保证。战场上一个拥有信心的军人即使再险恶的环境,也会镇定自若,都能做到不因危险和伤亡而惧怕,不因情况不明而急躁,不因眼前失利而丧气,始终坚定必胜信心,这是心理免疫顺利调节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稳定因子。
2.3 心理调节机制子系统 是军人心理免疫力中动态调节的部分,其存在确保心理免疫目标的达成。由即时调节、过后调节和社会支持三部分因子构成。第一部分即时调节是在稳定精神品质的指引下,受到环境刺激时伴随着心理品质中认知、情感、意志与应对活动的同时进行的调节过程。第二部分过后调节,是在对内外刺激反应后通过理性的思维过程对心理免疫力各部分进行的调节。第三部分社会支持,是指来自家庭、朋友、部队等社会支持系统对于心理免疫力的影响和调节。
2.4 三个系统间联系 免疫精神品质对心理品质来说具有导向作用,它影响着心理品质,使个体的心理活动打上精神品质的烙印。而作为相对活跃的心理品质经多次反复、逐渐沉淀,并在后天的教育熏陶下形成相对稳定的免疫心理品质。正是两者紧密联系且相互制约而促进军人个体心理免疫的不断运动发展。而这一切的相互影响都离不开免疫心理调节机制的作用。因此要想真正提升官兵的健康水平,要从影响军人心理免疫力的诸因子中寻找问题根源,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真正药方。
军人心理免疫力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与内外环境刺激相互作用逐渐形成,其形成和发展受个体性因素、军队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的影响。
3.1 个体性因素 军人心理免疫力作为一种心理特质,其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生物性因素。神经内分泌系统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如心理受到紧张刺激而引起的情绪或行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下丘脑及其控制的内分泌器官所分泌的激素影响免疫功能;另一方面,人格变化和行为方式联合在一起也会影响免疫系统,都会影响到对外刺激的反应程度。这些生物体本身具有的神经功能及内分泌系统等在对待内外环境刺激上的个体差异,最终导致军人个体后天心理免疫力的差异。其次是精神心理因素。影响心理免疫力的精神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会选择有利于个体心理需要的内外环境刺激,使自己承受刺激维护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个体会对自己精神和心理品质进行评估,同时对内外刺激进行认知和调节,趋利避害,充分调动自己的优势,迎接内外环境刺激的挑战。
3.2 军队因素 军人个体在军队这个整齐划一的团体中,个体通过自我经历和环境熏陶,逐渐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荣格说过“只有一个既能保持其内在凝聚力生成集体价值,同时又为个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可能的社会,才可望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军队的环境能让军人达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就是让每个军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这些在成长中获得的价值取向也决定军人个体对其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刺激的理解、看法和反应,军人自我价值感的形成为其今后有效应对内外环境刺激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3 社会性因素 军人也生活在社会中,凡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其心理免疫力。在军人早期成长历程中,由于家庭结构、经济状况、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个体的价值观会不同。对需要的满足方式不同,导致个体在对待环境刺激的态度和方式形成最初的不同印象,而早期成长中的许多关键期客观上又加速这些最初的印象定型为个体早期成长经验,并成为影响个体今后对待内外环境刺激的态度和方式。
心理活动的形成过程是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影响军人心理健康的诱因可能存在于心理活动的任何阶段,因此维护军人心理健康要全方位进行。
4.1 认知免疫为精神“补钙” 军人心理免疫的形成需要引入砥砺机制,在科学的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中不断强化,形成军人的“心理疫苗”。认知的免疫是军人心理免疫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科学的教育和传统的军队政治工作,铸牢理想信念工程,把“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革命军人形象作为军人心中的“认知模范”。坚强的精神力量有助于发挥军人“自动心理康复机制”的作用。抵御不良信息的侵害,时刻用高尚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感去驾驭不定的情绪,并能在危难的情形下化危险变成动力,迸发出坚强的作战意志。
4.2 情感免疫克服不良情绪 情绪的稳定有利于军人的心理健康。个体成长过程是积累和修正原有“经验”的过程,当应对事件的经验达到一定程度时,再遇到相同或相似的事件,个体就能启动心理免疫机制进行自动调控,个体的情绪不至于过分强烈,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平时让军人“身临其境”感受战时可能遇到的不良情绪,并指导军人学会自我调试,培养克服紧张和恐惧心理的能力,就能使军人形成积极“接种效应”,摆脱不良情绪干扰。
4.3 意志免疫提升承受力 心理承受力是军人遇到压力,勇于接受挑战,免于心理及行为失常的能力。军事训练中通过科学的心理训练,用一些在军人承受域值范围内的刺激进行“接种训练”,如模拟战时环境的“险情”和“逆情”,促使军人形成临危不惧、遇险不惊、志刚如铁的战斗意志,无论战时还是平时,军人都能以必胜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面对各种刺激的考验。
[1] 郑希付.论心理免疫[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2):65-68.
[2] 戴雅玲.心理免疫教育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3):73.
[3] 寇冬泉,王映学.心理免疫力:涵义、结构及其影响因素[J].高教论坛,2008(5):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