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5-03-20 05:59郭婷婷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资信大公评级

郭婷婷

(1.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00;2.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31)

一、引 言

信用评级主要包括债项评级和资信评级,是指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根据对评级对象的还款能力和守信程度进行分析,对债务企业的守约可能性、违约可能性及违约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并用标准的信用等级划分符号来表示判断结果。信用评级作为价值挖掘、揭示风险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手段,是健全国内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文对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现状进行了表述,并根据国际评级行业的发展规律对我国信用评级行业进行前景分析。

二、国内信用评级市场现状

(一)变动比例上升,结果渐趋理性

根据万得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5年3月的信用债券发行人信用评级变动共计336次,其中有274次上调和62次下调。从信用评级变动比例来看,中国23个下调/100上调,虽然对比欧盟和美国的约60个下调/100上调而言,我国评级变动比例较欧美仍不充分理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信用评级变动比例已经较2010年的2个下调/100上调有明显的质量提高。在金融危机2008年到2010年,虽然信用危机事件频发,我国债券发行人评级变动中,对应13次评级下调的是388次评级上调,上调比例超过96%。

虽然评级结果公信力有所上升,但还应注意到我国评级公司仍较国际评级公司有一定的差距,根据下图的评级结果分布可以看到穆迪公司评级呈正态分布,而国内信用债券的评级分布仍显示出较为明显的正偏态分布特征。

图1 惠誉公司评级分布(个)

图2 国内信用债企业评级分布(个)

(二)市场逐渐整合,评级业务集中

我国评级市场于1987年萌芽,国内信用评级机构曾一度超过百家,此后几次评级市场规范化整合使得数量略有下降,到2012年中旬,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机构记录在案的共有78家信用评级机构。①以市场份额占有率为口径计算,目前国内位居前列的是中诚信、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国际”)和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资信”),紧随其后的是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新世纪”)和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元资信”)。②目前,我国评级市场准入资质目前主要有3个,分别为: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资质、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资质和企业债券信用评级业务资质。大公国际、上海新世纪和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金诚”)是目前获得全牌照的仅有的三家评估机构。虽然东方金诚率先取得全牌照,但是由于资历新,经营情况较中诚信、大公国际、联合资信等老牌评级公司仍有明显差距。2014年东方金诚仅为19家公司做了债券评级,而中诚信、大公国际和联合资信等都在500家左右。

(三)行业法规分散,长期多头监管

现在我国尚没有针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独立制度法规,相关的法规分布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证券交易所等多家机构颁布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中。目前我国评级行业尚处于多头监管状态,并且上述法规也并没有实际操作细则,这导致对评级行业的监管权力分散,实际统筹协调能力不高。而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是作为信用评级市场的主管部门对评级业务进行统一管理的。③

监管法规散乱、行业多头监管的现状使得国内评级市场管理相对混乱。此外,我国也没有形成国内评级市场的有效行业壁垒,对外国评级机构没有相应准入门槛的法规,直接导致国际评级机构轻松渗透国内评级市场④。下表是我国信用评级政策汇总表。

表1 2001年以来我国有关信用评级的政策汇总表

(四)国内行业保护薄弱,国际评级巨头渗透

虽然表面上2014年债券市场上仅有标准普尔做了1单评级,但实际上国内评级市场却自2006年起就开始被国际评级三大巨头全面渗透。上述国内三大知名评级公司的中诚信实际早在2006年就被穆迪公司收购了49%的股权⑤,并交出了经营权,与此同时还签署了2013年后由穆迪公司控股的约定。几乎与此同时,联合国际也被惠誉国际公司收购了49%的份额,上海新世纪也早于2009年与标准普尔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国际三大巨头都曾与大公国际商议并购事宜,但都被大公国际否决,由此国内最大四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公司仅有大公国际仍然保持了纯正的中国血统。⑥

(五)市场恢复增长态势,为评级创造发展机遇

债券市场规模自1997年到2007年间增长平稳,2007年后因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规模有所波动,但仍保持在7万亿以上。图3是我国1997年以来的债券发行面额及增幅情况。从图中可见,1997—2011年债券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007—2013年的规模趋于稳定。虽然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导致2008年和2011年的债券发行规模波动,但2011年的发行面额仍高达7万亿。自2011年后,债券发行额更是逐年增长并在2014年达到12万亿元。图4是2014年各券种累计发行量占比,该图显示,政策性银行债券、国债、地方政府债的发行面额占总量的46%,而2011年政策性银行债券、国债、地方政府债的发行面额约占总量的70%,这说明我国债券市场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非政策性银行、政府相关债券的发行比例上升,这对我国信用评级业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3 1997年—2014年债券发行额情况(亿元)

图4 2014年各券种累计 发行量占比

图5是我国2001—2014年年度贷款新增规模情况。从中可见2001—2009贷款规模稳定增长,2010年和2011年贷款规模较2009年下降约2万亿左右。2011年至今又保持每年递增的增长趋势,2014年的信贷规模已经略高于2009年水平。

债券规模和信贷规模决定了信用评级市场业务的规模,我国信用债券和信贷市场的发展决定了对评级业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图5 2001—2014年贷款新增规模情况(亿元)

三、国内信用评级行业前景分析

(一)市场需求仍显不足

虽然我国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自2011年以来恢复了2009年之前的良好增长势头,为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但是由于以下原因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一是目前信贷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速的下降、房地产市场调整和出口放缓。因此,信贷规模的健康成长仍有待整体经济环境的好转,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贷需求不足的问题。二是在现有国内金融市场中,一部分有知名度的国有大型企业,由于长期以来和政府、银行的关系很好,同时自身盈利能力强,所以这些企业可融资渠道很多,对需要国内评级的融资方式积极性不高。⑦三是由于我国评级机构国际影响力弱,难以进入国际评级市场,在国内企业进行境外融资时也不能为其提供相应的信用评级服务。四是虽然国内金融机构有评级需求,但由于很多金融机构都建立了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评级业务就在金融机构内部消化了。

(二)市场集中度持续提高

基于全球信用评级行业发展规律可知,长期的从业经验、可靠的评级结论以及专业高效的评级从业人员是信用评级机构构建其影响力和可信度的必要条件,而这些条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用评级机构进入市场的先后、自身评级程序的完善程度和客户群的忠实程度。这些行业特征决定积累市场认可度没有速成通道,只要个别评级公司的垄断地位确定下来,行业局面发生变化的机率很低。

根据对国内评级市场分析得知,国内评估市场已逐渐形成中诚信、大公国际、联合资信等几家信用评级机构瓜分市场的态势。虽然东方金诚在2013年成为信用评级行业全牌照的第三家公司,但由于其在近几年才开展评级业务,其市场号召力和业务规模远不如中诚信、大公国际和联合资信。除此之外,国内还有为数众多的小型信用评级机构,它们依靠以往的关系脉络在信用评级市场中夹缝求生。相信随着信用评级市场的进化成熟,现有大型信用评级机构影响力将进一步提高,小型信用评级机构将举步维艰,这都将促进信用评级机构间发生整合,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的集中度。下表是世界各国评级机构数量汇总表,可以看出,我国评级机构的数量已远大于其他各国评级机构数量。

表2 截止2012年世界各国评级机构数量汇总表

(三)多头监管现状暂难改变

国务院为了解决目前评级业务多头监管的问题,就在2011年末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信用评级行业的主管部门,但是截至今日,仍不见中国人民银行对评级市场的进一步监管举措。业内一致认为因为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国内评级市场都是由证监会、银监会等多家共同监管,导致国内评级市场环境比较复杂。以债券市场为例,不同交易步骤、不同债权种类的监管机构都不尽相同。正因为上述原因,由国务院一纸令下就结束长久以来形成的多家机构共同监管局面是不可能的,很可能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实际业务依然会由原主管部门管理。由此可见,虽然央行成为主管部门,但改变监管现状仍有待时日。

(四)国内机构有望国际崭露头角

虽然目前欧美发达国家都是本着发展本国评级机构的出发点对外国信用评级机构进行准入限制,但我国唯一规模较大的民族评级机构大公国际曾数次尝试进入国际评级市场。

首先,大公国际于2010年尝试进入美国信用评级市场,将NRSRO资质申请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但出于对本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保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2010年9月驳回大公国际的申请。

随后大公国际在意大利米兰注册了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并向欧盟证券与市场管理局(ESMA)提出了准入申请。实际上由于在欧债危机爆发后,穆迪公司、标准普尔公司和惠誉国际公司三家公司下调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马耳他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这助长了欧债危机恐慌情绪的蔓延,欧洲市场也同样存在严格的准入制度。截止2013年底在欧盟完成注册的评级机构才只有22家。欧盟近年还颁布监管法规,通过限制评级机构对主权国家的主动评级次数和评级结果公布时间等方式来加强对国际评级机构的影响。即便欧盟市场如此挑剔,大公国际仍通过ESMA批准而成为中国首个进入欧盟市场的评估机构,相信这只是我国评估机构国际化的一小步,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日益成熟的中国评级机构活跃在国际评级舞台上。

[1]何张兵.不同市场结构下信用评级行业利益冲突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2]喻珠峰.基于LT模型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3]何曦.信用评级机构法律监管研究——以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为视角[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

[4]马永海.民族信用评级机构国际影响力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5]焦咭.我国外部信用评级监管体系改革初探[J].海南金融,2012,(4):50-52.

[6]辛华.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改革进程及我国评级业发展展望[J].金融发展研究,2012,(8):47-50.

[7]张敏.从国际评级业现状看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J].银行家,2012,(5):60-62.

猜你喜欢
资信大公评级
俄罗斯弗拉基米尔大公号核潜艇
请大公鸡帮忙
崛起,莫斯科大公园
分析师最新给予买入评级的公司
企业资信评估在企业中的作用
创投概念股评级一览表
怎样让班级管理更出色
《钱经》月度公募基金评级
《钱经》月度私募基金评级发布
青岛市借款企业资信评级市场现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