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张敏
(中共淮北市委党校 理论研究室,淮北 235000)
摘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产业
当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硬实力的提升世所公认,然而盘点国家文化软实力,其与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军事地位还很不相称:国民在如潮水般涌来的外来文化面前显得有些茫然无措,文化产品贸易存在着较大逆差,中国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话语权还不强,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对年轻一代的影响还很大,这些都凸显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了出来,之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多次强调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可见,党和国家已经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提上了重要日程。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流行词语,它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1990年在《谁与争锋:美国力量的转变》一书中提出。这是当时他为赞叹和形容美国的强盛而专门借用的一个词,用以概括所有非官方的影响力。在提出这一概念后,约瑟夫·奈又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进行深入论述和阐释,在2004年其著作《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的前言中最终将“软实力”明确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1],并详细指出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或政治理念(当它在海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是美国软实力的来源[1]。
国内学者对软实力也有诸多论述。左学金等人[2]认为,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刘杰[3]认为软实力的一大特点是内生性,其生长来自于一个国家对自身核心价值的信仰和坚持,对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对文化理念的信心和发扬,对民族精神的光大和传播。陈琴啸[4]指出,软实力的特征与本质包括以实力威慑为后盾的非强制性、以物质实力为基础的非物质性和道义合法性与时代进步性,等等。
在以上软实力的若干构成要素中,文化软实力是其核心。国家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具体包括:(一)对外,在国际领域,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所展现的文化的传播力、辐射力和感召力,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综合竞争力的表现;(二)对内,在国家建设领域,文化软实力是指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创新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吸引力、牵引力、推动力和催化力;(三)对人自身,表现为对社会的主体——人的建构、灵魂的塑造和民族素质的提升,包括国民素质、价值观念、精神风貌、道德规范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处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体系中,我们倡导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约瑟夫·奈的提出“软实力”理论并不完全一致。正如贾磊磊所说:“我们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带有鲜明国家意识形态属性,它是我们国家政体的文化显现,是我们国家利益的独特呈现方式,这都与约瑟夫·奈的文化理念存在实质上的区别。所以,我们寻求的不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软力量,而是一种体现中国国家利益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国家文化软实力。”[5]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意义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文化具有极强的塑造力、凝聚力、推动力、创造力和辐射力,它的提升可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也可以成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精神风貌,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与国际亲和力,从而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硬实力包括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等,是一种剥夺力量、压迫力量,是一种强权征服与被动服从力量。而软实力则是一种主动吸引力量、吸纳力量,一种效仿力量与崇拜的榜样力量,它能以文化人、以德服人,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当今时代,作为软实力核心的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硬实力的提升举世瞩目,经济快速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防力量显著增强。然而一个超级大国不仅仅应是一个经济强国、政治强国、军事强国,还必须是一个文化强国,必须在文化、在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软实力,而中国目前在这个环节上还很薄弱,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还不相匹配。在2010年斯科尔科沃——安永新兴市场研究所推出的各国软实力排名中,美国以总体87分高居软实力榜首,而中国则以30.7分排在软实力榜的第8位。一个真正的超级大国,它必须在文化、在人类的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软实力。中国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国,必须文武双修,软硬兼备,必须高度重视和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与科技优势,通过文化全球化,肆意进行文化输出和文化扩张,加紧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渗透,企图以强势的西方文化去支配、吞并其他文化,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念去整合和教化其他文化,诱导发展中国家和非西方国家的人民接受其文化,淡忘并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实际上的文化殖民主义格局,非西方文化面临着存在或消失的艰难选择。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名成员,如何保障本国的文化安全,捍卫本国的文化主权?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只有勇于应对挑战,通过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来应对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维护文化主权,才能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碰撞中取得主动,筑牢国家文化安全的坚固防线,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6]可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要求和首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以其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凝聚着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是立国之本、兴国之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针对如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应将其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应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来,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应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宣传教育,通过开展丰富新颖、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校教育、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新闻媒体等都成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广泛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深化以诚信建设为重点的道德实践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国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不懈奋斗,让全社会都凝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正能量[7]。
文化软实力建设应以激活本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作为突破口。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里提出的“两创”方针必将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新辉煌发挥强有力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要真正地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对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深入挖掘,提取思想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色,使之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具体可以通过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国民教育的课程设置、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等方式,使传统得到再生。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仅仅将其作为文字存放在古籍里,也不是仅仅将其作为文物收藏在禁宫里,而是要让其活起来。习近平在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想使之“活起来”,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将其数字化。近年来,我国在文化资源数字化上已取得一定进展,积累了“会说话”的《清明上河图》、数字故宫、数字敦煌等一系列数字化文化产品,大大解决了人们看不懂、看不全的问题,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更加深入人心。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文化素材库”的建立,它以文化资源数字化成果为原料,集成运用各种新技术,萃取中华文化之要素,并分门别类标签化,形成中华字库、音库、像库、乐库、舞库、剧库等,可谓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建成后可以进入市场流通,这对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变革文化生产方式、发展文化生产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今后,我们应继续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以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当前,文化产业被各国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并成为未来世界新的增长点,它既可以直接做大做强GDP总量,也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为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将其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这就为文化产业在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宏观政策基础。据《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预测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将达2.1万亿元人民币,预计约占GDP比重的3.77%。尽管近些年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进一步加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既定目标相比,还有相当一段差距。当经济领域我们有89家企业已经挺进世界500强时,文化企业却没有一个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当好莱坞用花木兰故事、用国宝熊猫形象拍成电影占领中国市场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必须着眼提高质量和效益,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此外,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时还应重点处理好以下两大关系:一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强调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突出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教化功能,必须重在价值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改为“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二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当前,各地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展文化产业,然而,在表面积极的背后还存在不少冲动,盲目开发、缺乏规划、无序开发、粗放开发时有发生,存在着诸多违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做法,有的大借文化园区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有的花费重金兴建奢华大剧院等文化设施,有的大操大办文化节庆活动,等等,这些简直是在烧政府的钱、揩政府的油,其实,反对浪费、提倡节俭并非仅仅停留在会场内、饭桌上,遏制各种产业发展中的奢侈浪费同样也是迫在眉睫。因此,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专门提出:“注重引导调控,防止盲目投资、一哄而上,推动文化产业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今后,在发展文化产业时一定要防止盲目跟风,造成资源浪费,而要更加突出质量,不要一味沿袭追求GDP的模式,应“以最少的产品获得最多的消费者从而产生最大的效益”为发展模式。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上是西强我弱,我们往往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不利境地。为此,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面向未来,我们要鼓励骨干文化企业进行跨领域、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塑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逐步改变在世界文化贸易交流格局中的逆差局面,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要深入研究文化传播规律,改进对外宣传的方法,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文服人,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综合运用大众传播、民间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要进一步打好“孔子学院”这张牌,开展华文教育,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对外宣扬“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介绍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和对国际社会作出的杰出贡献,以提高影响力和亲和力,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高大和闪亮起来。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面向未来,我们必须进一步探索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规律和路径,为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理清方向和思路,最终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1.
[2]左学金,刘遵义.中国提升软实力的战略选择[N].参考消息,2004-08-19(15).
[3]刘杰.中国软力量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C]//国际体系与中国的软力量.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102-103.
[4]陈琴啸.论软实力与中国外交[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2):31.
[5]贾磊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N].光明日报,2007-12-07(10).
[6]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N].新华日报,2014-02-26(1).
[7]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5.01.017
收稿日期:2014-11-12
作者简介:张敏(1981—),女(汉),安徽长丰,硕士,讲师主要研究历史学、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5)01-0058-04
Enhance the national soft cultural power and create the new glories of Chinese culture
ZHANG Min
(PartySchoolofCPCofHuaibeiMunicipalCommittee,Huaibei235000,China)
Abstract:To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relates to the Chinese position in the worldwide cultures,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and the realizing of “two centenary” goals and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newal of the Chinese nation.How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new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new historical period is a significant task before us.
Key words: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socialist core values;culture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