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振宇(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壮医基础理论教学探讨
唐振宇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530001)
关键词:壮医基础理论;教学法;教学手段
作为传统医药重要组成部分的壮医药是广大壮族人民长期以来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壮医基础理论是阐述壮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独特思维方法的学科,是壮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更好地掌握壮医基础理论知识,对于他们进一步学习壮医临床各学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析个人见解。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壮医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壮医思维是壮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基本目的和要求。壮医的核心理论包括阴阳为本、三气同步的天人自然观;脏腑气血骨肉,谷道、水道、气道(三道)和龙路、火路(两路)的生理病理观;毒虚致百病的病因病机理论;调气解毒补虚的治疗原则等。笔者在讲述这些理论时,注意融合贯通,强调壮医思维。如论述三道理论与三气同步学说之间的关系时,需要进一步指出两者是融为一体的。三道也可分为天、地、人三部:气道为天,通过口鼻与天气相通;水道为地,经尿道而流于下;谷道为人,居于中。气道属天宜降,水道属地宜升,谷道属中,沟通上下,顶天立地,如是则天地人三气同步,人体健康。假如该升不升,该降不降,三道不通,三气不同步,则发生疾病。
壮族先民虽处南方,由于长期与中原汉文化交流,壮医学的发展不断受到传统中医学的影响和渗透,如对阴阳、气血水液、形体内脏的认识等,均与汉文化有密切联系。由于生产力落后等历史原因,壮族一直没有自己规范化的文字,在发掘和整理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应用了传统中医学的一些观点。作为中医学(壮医方向)的学生,既要掌握中医学,更要掌握壮医学。在讲授《壮医基础理论》时,有必要将它与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归纳比较,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在教学中,可从壮医与中医的理论基础、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突出两者的异同。如壮医靠口耳相传,中医有四大经典;壮医强调三气同步,中医注重天人合一;壮医以三道两路为核心,中医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壮医主张毒虚致病,中医认为多因致病;壮医尊崇目诊,中医重视四诊合参;壮医长于辨病论治,中医运用辨证论治;壮医擅长外治,中医内治为主[1]。
医疗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壮族先民长期生活在祖国南疆,西北高,东南低,四周多山,中南部多平地,气候长年湿热多雨,草密林茂,毒物尤多,素有“岭南多毒”之说。在向学生讲授毒虚致百病时,必须把壮族地区特有的瘴、毒、蛊、痧、风、湿以及三道两路等疾病,结合本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来进行阐述,同时要指出壮医药也是壮族先民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创造出的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医学理论。
如在论述“发旺”(风湿病或风湿骨痛)时,要向学生说明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壮族聚居和分布的地区处于亚热带,山林茂盛,雨量充沛,气候湿热,人久居其中,易受风、寒、湿、热等外邪的侵害。如果邪毒(包括风毒、湿毒、寒毒等)入侵,此时人体又较虚弱,这种无形之毒也可损伤正气,正毒交争,若正能胜毒(邪),则人体自安,若正不胜毒(邪),则毒(邪)有的损伤皮肉筋骨,有的则伤害脏腑和体内重要通道,阻滞龙路、火路,使气血运行不畅,痹阻于筋骨肌肉关节,则可发生“发旺”(风湿病或风湿骨痛)。治疗原则为驱风散寒或清热除湿,解毒通络,运行气血。
壮医基础理论来源于临床,最终落脚点也在于指导临床。按照学生要早临床、多临床的要求,在授课时,应该紧密结合临床病证,来阐释壮医基础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把抽象、枯燥的基础理论讲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
如在讲解三气同步等基础理论时,结合“年闹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眠)来进行论述。壮医认为,人体内三部之气也是同步运行,制约化生,才能生生不息,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自安。若身体虚弱,或思虑过度,情志不舒,或心虚胆怯,或饮食不节,胃气不和,使阴阳失调,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皆可产生“年闹诺”(夜不睡)之病证。主症有久久不能入睡,或睡而不稳反复醒来,或早醒不能再睡,或时寐时醒,甚至彻夜不能入睡。兼症: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眼红口苦,小便黄,大便秘结等。体征:舌质红或淡红,舌下脉络粗胀、色青紫,口唇绛红、干或淡红等。
壮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基础学科,内容抽象,不易理解。作为一名授课教师,既要充分备课,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更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深理解和记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授课,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加入图片、视频及文字说明等,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壮族地区气候湿热,毒物尤多,对人体产生危害时,可把一些壮族干栏建筑、瘴毒、痧证的图片加入课件里。二是拓展课本内容,引用故事传说。如在讲述《绪论》时,可引用:号称“伏波将军”的马援,率兵远征广西,平息南疆之乱,军中士卒染“脚气病”而不能打仗,全靠士兵服了薏苡仁汤才治愈。再如讲到《阴阳为本》时,引用壮族盘古歌:女问:“阿哥样样认得清,妹今来问哥分明,开天辟地是哪个,阴阳日夜谁人分?”男答:“盘古开天又辟地,那时阴阳两边分,白天有了太阳照,夜里又有月亮明”[2]。三是少量适当引用壮语,使学生加深对壮医理论的理解。如“巧坞”(壮语对颅内容物的称谓)、咪心头(心脏)、嘘(气)、勒(血)等。四是通过提问、讨论、病例分析等,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总之,壮医基础理论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探索和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是个永恒的课题。在教学中,既要抓住壮医的核心理论讲清讲透,又要说明它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区别和联系;既要结合壮族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阐明病因病机,又要结合临床病证,把壮医基础理论讲实讲活;此外,还要想方设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壮医基础理论知识,为今后学好壮医临床各门学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庞宇舟.壮医药与中医药比较探析[J].广西中医药,2005,28(5):292.
[2]叶庆莲.壮医基础理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12.
(编辑汤敏华)
中图分类号:R29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4441(2015)02-0113-02
收稿日期:20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