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指导谢晶日
谢晶日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
张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指导谢晶日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谢晶日;经验总结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部疼痛或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可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缺乏形态学和生化指标等异常证据的临床常见疾病[1]。谢晶日教授业医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医治疗胃肠病方面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方面颇有特色。现将谢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归纳如下,以供参考。
张景岳曾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2]。在临床工作当中我们发现本病多以腹泻日久多见,其以中气亏虚、湿浊内留为病机者居多,谢教授多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治之,偏脾虚者则酌情重用黄芪、党参、太子参等补气之品,配以草果、枳壳等行气之药,使补而不腻、中气易生;偏湿邪重者则利湿与燥湿二法合用重用苍术30 g。再遵照“气滞则湿阻,气流则湿除”的主旨,常用行气之药如佛手、砂仁、苏子、厚朴配伍应用以增行气除湿之效,诸药相合则脾旺湿除,腹泻之疾可愈。
《医方考》曾言:“泻责之于脾,痛责之于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3]。本病患者腹泻之前往往有腹痛发作,中医学素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训诫,肝郁不舒,气机失于调达,此为“肝实”,肝实则横逆克伐脾土则“脾虚”,脾虚则腹泻、腹痛作矣。谢教授于此多喜用柴胡为主配以佛手、香橼等疏肝之品共同畅达肝气,同时参用养肝之药如白芍、当归等疏养结合、木旺土荣则气机通畅、百脉得养,腹痛即愈。此种用药法度恰好体现了调肝之法在病态下的双向调节作用。此外,《寿世保元》曰“气有一息不运,则血有一息不行”[4],因此,木郁日久则往往夹杂血瘀之证候,谢教授则当机立断投用失笑散,瘀重再加三棱、莪术,则瘀去新生。脾胃更趋渐旺,气血更易转化,此时若辨证准确则疗效极佳。
有一小部分患者是以便秘为主要临床表现,谢教授每于此时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生理特点抓住主要矛盾以通导大便、恢复阳明气机为先导,使大便得通、气机得畅、浊邪尽去,恢复胃肠道整体生态环境后再综合调理,这正是仲景临证“抓主症”思维的完美体现。其治疗多遵麻子仁丸意,以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枳实、厚朴、槟榔片下气通腑则浊邪可去,阳明受纳、排泄可望恢复,为后续的调理奠定良好的生理基础。
上述三法是谢教授临证时最常用的方法,本病患者病机复杂,治疗往往三法合参,方能立竿见影,达到佳效。
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当中,相当一部分患者伴随精神、心理的异常,例如失眠、烦躁、焦虑等,此时谢教授往往在调理肝脾的基础之上注重养心调神配合心理疏导治疗本病。临证之时谢教授喜用较大剂量的酸枣仁30 g为调神主药,配合柏子仁、何首乌等养心之品,可养心调神,缓解心神不宁等不良的情志状态,此时患者不仅自觉腹痛、腹泻缓解,在情志方面也往往趋于乐观,能更好地遵从医嘱,愈后亦不易复发。
患者,男,25岁,2012年6月18日初诊。主诉:间断性腹泻6年。患者于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伴便次增多,每日3次左右,常因饮酒及食凉后加重,自症状出现以来曾服参苓白术散、双歧活菌三联制剂,症状时好时坏,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B超、电子胃镜、结肠镜检查均无异常,后通过排除其他疾病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为求中医药诊治,故来谢教授门诊求治。患者症见面色少华、形体消瘦、乏力、晨起腹痛,随即腹泻,无粘液脓血便,常因饮酒、情志不遂后加重,纳差,偶餐后腹胀,矢气多,大便次数较多,2~4次/日,舌质淡,苔白腻泛黄,脉沉弦。中医辨证属肝郁脾虚、湿浊内留之证,拟用疏肝健脾、利湿清热之法。处方:柴胡15 g,黄芪20 g,白术20 g,茯苓20 g,砂仁15 g,枳实20 g,厚朴20 g,莲子20 g,焦三仙15 g,补骨脂30 g,肉豆蔻20 g,诃子20 g,薏苡仁30 g,黄连10 g,白芍15 g,佛手20 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300 ml,早晚各服150 ml。上方加减治疗20天后患者便前腹痛基本消失,大便成形,腹泻已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嘱其适当锻炼,增强体质,随访1年症状未再见复发。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谢晶日教授临证对于本病的治疗往往从调理肝脾出发,或以疏肝理气或以健脾燥湿或以疏肝健脾止泻同调为主要方法,对于兼证佐以补脾固涩、行气导滞、润燥通腑等方法,并配合情志疏导综合调治,使肝脾相荣,肠腑功能恢复正常,临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经验可资借鉴。
参考文献
[1]Longstreth GF,Thompson WG,Chey WD,et al.Functional boweldisorder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1480-1491.
[2]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178-179.
[3]吴昆.医方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6-147.
[4]龚廷贤.寿世保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16-317.
(编辑刘强)
中图分类号:R57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4441(2015)02-0047-02
收稿日期:201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