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霞
(商洛学院 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外国语言文化研究】
莫言作品传播的译者模式和翻译策略
邵 霞
(商洛学院 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证明了译者的重要性。译者模式的遴选原则以及翻译策略的理性选择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关键因素。事实上,汉学家译者模式以及归化式翻译策略理应成为翻译界让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效方法。
译者模式;翻译策略;葛浩文
2012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莫言成为继法籍华裔高行健之后内地历史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在国内为数不多的中国作家海外译介研究的学术论著和文学批评研究中,有关莫言的研究数量较多。本研究以莫言英译作品和英译译者葛浩文翻译策略为研究中心,选取其英译本中的语料翻译方法选择和效果为讨论焦点,希望通过对葛浩文译文案例的整理,揭示译者在翻译中国当代文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相关问题。迄今,莫言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17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对莫言作品的翻译家尤其是被夏志清盛誉为“中国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葛浩文的研究,对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莫言在国内的成名作是《透明的红萝卜》,1986年《红高粱家族》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坛举足轻重的地位。莫言作品的译介通常始于法语、德语或英语译本,各个语种的译文之间有较强的互文性关照。倘若某个语种的译文成功出版并获得广泛好评,其他西方语种就会迅速跟进,有些作品甚至不是以中文原著为蓝本进行翻译,而是外语版之间的相互翻译。《红高粱》是最先在海外译介并传播的作品,1990年推出法语版,葛浩文于1993年将该作品译介为英语。
根据莫言作品海外研究的论文题目,研究角度主要是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作品研究,如对《红高粱》《酒国》等作品结构、主题研究;第二类是比较研究,如Suman Guptak 对莫言和李锐,孔海莉对莫言和端木蕻良等;第三类为综合性研究,如华裔学者王德威在《莫言的文学世界》一书中指出莫言作品讨论的主题涉及三方面:一是历史想象空间的可能性;二是叙述、时间、记忆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三是重新定义政治和性的主体性。[1]217
莫言作品在越南很受欢迎,一般在莫言新作出版几个月后,就会有越南文本出现,这一方面归功于莫言作品本身的魅力,也得益于越南翻译家的努力和中越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莫言作品被大面积、大范围翻译出版并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彰显了莫言译作在海外传播的影响和接受程度。
20世纪80年代,海外读者通过阅读中国小说的译本了解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中国社会、经济等社会现实,很少有读者从纯文学的角度考查文学翻译过程中语言艺术的再创造,以及译作的受众接受状况。无数的评论、专著说明国外读者通过译本,摒弃政治偏见,用文学艺术和人文观点研读莫言作品,以译文本位的阅读方式体会莫言笔下的中国社会百态。
莫言作品中沁入民间、乡土气息,呈现了鲁地的不同风俗、语言特征。莫言作品中山东人的尚武、豪迈之情可见一斑。莫言作品的成功外译离不开国外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虽然单就外语水平而言,国内并不缺乏与这些国外翻译家水平相当的翻译家,但是在对译入语国家读者细微的用语习惯、文字偏好、审美品味等方面的把握上,本族语翻译家显示出较大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由这些国外翻译家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更易为目的语读者接受的原因。莫言作品各个语种的译介情况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莫言作品在西方翻译较多的语种是法语,其作品在法国的影响力最大。在亚洲则是日语。在西方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有影响力的汉学家如被西方媒体称为“莫言唯一首席接生婆”的葛浩文、瑞典语译者陈安娜等翻译家的译介,传播过程中不乏外语间互相转译的现象存在。
海外学术期刊成为研究莫言的最重要基地之一。对莫言作品海外译介研究的英文版学术论文有40余篇,作者主要是中国文学学者、汉学家和学习中国文学或比较文学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等,大多发表在美国研究中国文学的杂志、国际期刊或收录在相关专辑、论著中。在这些博士论文中,很少有就某位当代作家作品进行研究,大多选取某一主题和几位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如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2004级博士Jincai Fang以《中国当代男性作家张贤亮、莫言、贾平凹小说中父系社会的衰落危机与修补》探讨男性话语权的失势。[2]以上研究从理论高度探讨莫言作品写作技巧和行文结构,但是缺乏对葛浩文译本中翻译方法的描述性研究,未对译文中典型的翻译现象进行总结,未对中国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进行有效探索。基于此,本研究将从译者模式和翻译方法两方面探讨葛浩文对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对莫言作品成功翻译的方法,期望对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帮助。
目前,承担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译者主要有三种:母语为汉语的译者(如林语堂、张爱玲)、母语为英语的译者以及母语是两种语言的双语译者,如汉学家顾彬教授、葛浩文和林丽君夫妇。本文所探讨的译者葛浩文属于双语译者。
理想的译者应该兼具作家、学者、翻译家三重身份。幸运的是,承担莫言作品翻译的英语、瑞典语、日语等译者都符合此要求。如英语译者为汉学家兼翻译家葛浩文,日语译者为来自东京大学的著名教授藤井省三,瑞典语译者为汉学家陈安娜。葛浩文翻译了包括莫言、贾平凹、杨绛、萧红等35位作家的44部作品,美国知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用“接生婆”来形容葛浩文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作出的杰出贡献。葛浩文在文学翻译方面的造诣和他对中国文学的翻译,尤其是对莫言作品的成功翻译为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做出有效探索。
莫言作品中大量山东传统文化和方言给译者带来极大困难。译者对原作文化意象的阐述是一种互文性阐释。原作者塑造形象而译者是再现形象。关于翻译作品中的语言风格,学界认识不尽相同。Nida 认为理想的译文听起来不像是译文,他认为在译作中应尽量避免外来语[3]32;斯坦纳认为翻译任务本身要求译者“把目的语融入原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中”,换言之,译文起源于原语语言语境,带有一定的异域标记是可接受的,因为译文在风格上必须忠实于原文[4]34。葛浩文对原作语言风格的重现,主要涉及三方面问题:一是文化细节的删减;二是翻译腔和翻译体;三是原文中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对原作中语言风格的翻译,葛浩文采取以下翻译方法:
(一)章节重组与题记删减
葛浩文在翻译姜戎《狼图腾》时依据段落意思重新组织表达内容,对某些比较长的章节进行重新划分,如在葛浩文译本中第58页、第109页、第111页、第142页等都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为了达意而将原作中的段落切割重新组段。
葛浩文在每本译作前面都会附上序跋,对原作者和著作进行简要介绍,并阐发自己的翻译心得和主张。在文化细节方面,《狼图腾》中葛浩文省译了原作中每节前面的引言或题记,对于为何发挥译者主体性而不忠实传达原作中的文学现象,葛浩文做出的解释是美国读者对性爱小说、政治小说和政坛小说倍加亲睐,因此,他省译了《汉书·匈奴传》《魏书·蠕蠕匈奴徒何高车列传》等题记或引言,对文化细节内容的翻译容易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在文本语言规范选择上主动迎合美国读者的阅读兴趣。他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根据英语读者心里接受习惯,写信建议莫言修改《天堂蒜薹之歌》结尾,英译本小说顺利出版,英译本的广泛接受促使随后其他语种的译本都采用了葛浩文英译本的结尾。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可以充分解释葛浩文的翻译选择,90年代的中国翻译文学处于西方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西方的文学作品中正文前没有序言或题记,因而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选择遵守译入语文化的规范,删除了姜文原文中开篇前的所有题记。葛浩文所奉行的翻译策略是在译入语文学中为外国文本寻找最佳的现存二级模式,追求译文在目的语读者中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
(二)直译与斜体结合
《狼图腾》中葛浩文为了保证读者阅读的顺畅性,减少读者因为阅读脚注和解释而停下阅读,他对原作中不影响读者理解的谚语进行直接翻译,如例1对原语文化中特有的词汇,他大多采用直译加斜体的方式引起读者对异域词汇的注意,但是并没有花大量篇幅解释这些文化负载词背后的社会渊源。谚语的翻译可以窥见他为了考虑读者接受性而作的翻译选择。
兔子急了还咬狼呢,母狼急了能不拼命吗?[5]63
Acorneredrabbitwilltrytobiteawolf,so how could a frantic female wolf not fight to the death[6]100?
每两户必须交一窝狼崽皮,完不成任务的交大狼皮也行,要不就扣工分。
Every two families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one wolf-cub pelt,and if they can’t manage that,they can substitute an adult pelt.Otherwise I will deductworkpoints!
“工分”是中国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产物,葛浩文没有大篇幅加注或注释解释工分的来源,他用斜体的方式引起读者注意,为读者顺利完成阅读创作条件。他以译作在目的语读者中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作为他的翻译原则,这种读者本位的翻译意识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翻译原则。
对于原作中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葛浩文在译本WolfTotem中对目标语,即英语中文化缺省的词语未进行补充性翻译,如:
——你受你狗爹的影响至深,在学校里你不吭气,当逍遥派,到这个最原始的最落后的地方你倒如鱼得水了,你跟这儿的四旧臭味相投。
You’re like that dog-faterher of yours.At school you kept to yourself,a memeber of the leisure class,but out here in the most primitive,backward spot in the world,you’re like a fish in water.You fit right in with the stinking Four Olds!
葛浩文以首字母大写的形式提醒读者这是中国特有的一个专有名词,但是并未向读者详细解释“四旧”的来源和所指。该短语初次出现在文革时期林彪在1966年发表的演讲中所指代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和旧习惯”。
(三)归化策略
在葛浩文翻译莫言作品时期,中国文学在欧美国家处于边缘化、小众化的尴尬弱势格局中,还未进入主流阅读视野。美国2009年出版的中国文学翻译作品数量显示,美国出版了348种文学翻译作品,而翻译自中文的文学作品仅有屈指可数的7种。为了译本的广泛接受性,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实现译本的可读性,在翻译过程中以归化策略为指导,即选择读者所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省译或不译一些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的词汇。
葛浩文在选择表达方式时,通常会考虑原文本在世界文学语域中的地位与译入语的文化形象,他通常会选择强势文化的文本规范和文学样式,即英语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和文学形式。根据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7],当翻译文学在译语文化系统中位于主导位置时,翻译文学的语言特色、诗学形态会越接近原著,原著中大多数的新元素被介绍到译入语文化系统中。反之,当翻译文学处于译入语国家文化系统的次要位置时,译者选择屈服或遵守本土文学系统内的规范,在译入语文化系统中寻找已有的文化翻译模式,为了实现翻译目的译者不得不放弃或修改原作里的内容或形式,希冀实现译文的可读性。译入语国家主流文学所倡导的文学思想影响每位译者,操纵他们对原著进行改写,很少有译者可以逃脱盛行诗学对其的有形和无形的影响。19世纪50年代,荷马和维吉尔的史诗都被译为散文就是受到当时主流文学思想“史诗已死”的影响而做的改写,同时,当时的读者普遍亲睐小说类作品。后来,主流诗学思想发生改变,二者的作品又被译介为韵文。因此,主流诗学的改变引导译者追随这些变化,并将变化后的风格体现在译作中。
同样,葛浩文在WolfTotem中受美国主流诗学的影响,倾向于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选择读者熟悉的意象和表达习惯,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如他将“原北京东纠红卫兵小头头李红卫”翻译为英语读者可以接受的语言形式,并未对“东纠”所指进行解释。
A minor Red Guard leader of the Beijing Dongjiu faction named Li Hongwei
在文革时期,首都红卫兵纠察队西城、东城分队分别称为“西纠”和“东纠”,首都红卫兵纠察队海淀分队则被称作“海纠”,首都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被称为“联动”。 不同时代的翻译产生于不同背景,译本也不尽相同。这些译本没有优劣之分,它们都满足了不同时代的需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译本的产生不是对绝对标准的背叛,而是根本就没有这种纯粹、简单的标准。
在BigBreastandWideHips翻译中,葛浩文省译了一些粗俗、不雅且不影响原文达意的句子。如“奶奶的,我老婆还在我丈母娘肚子里转筋哩”,葛浩文选择省译该句,并未影响莫言对樊三这个人物性格的刻画。也省略了莫言原作中第11页对父子二人面对难产母驴时候的细节描写,类似的细节省译在其他章节也存在。
(1)“樊三行行好吧,古人说‘行好不得好,早晚脱不了。’[8]40”
Fan Three,show some kindness.[9]38
(2)男子汉大丈夫,一心不可二用。
Any man worth his salt focuses on what he’s doing.
葛浩文在第一句中并未解释古语,但是通过前半句的翻译,读者已经可以领会上官吕氏对樊三的请求。第二句采取替换意象并省略后半句的翻译,用英语读者所熟悉的“盐”这个意象表达男子汉的价值。
(四)拼音加解释
为了再现原作中的文学修辞效果,葛浩文采取拼音加解释的翻译方法传递原作中的表达效果。如下所示:
……就像手与巴掌,莲花与荷花一样。
……like the two sides of your hand,or just as thelianhuaandhehuaare both lotus flower.
葛浩文为了忠实再现原文,采取了对“莲花”和“荷花”拼音加解释的翻译方法,不仅再现了原作中押尾韵的效果,还使得读者明白这两个拼音所代表的文化意象。翻译文学作品中的异域情调表现为原语文化所特有的异域感和氛围,保留这种异域文化氛围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保持本国文学的美学特色、提高译文的忠实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翻译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体现在对异域文化翻译过程中的忠实再现中。
(五)再现原作修辞效果
对于原作中为了表达不同人物的性格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葛浩文在译文中也尽量忠实再现相应的修辞效果。
上官寿喜被母亲派去找樊三时候,害怕遇到日本人时嗫嚅道:“胡同里净是日本人,净是日本人——”
“The l-anes are f-filled with j-japanese,he stammered,“all those J-Japanese——”
字母“L”“F”“J”的重复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寿喜害怕遇到日本人时因胆怯而造成的口吃,葛浩文对原作中的意象进行了完美阐述。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作是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主张,后两个原则是以目的原则的实现为前提基础。葛浩文不仅要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还要考虑译文的可读性和译入语的可接受性,并在此基础上保证译文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从译者角度来看,读者的接受准备在两方面影响译作中对原著异域文化特色词汇的再现程度,一是译作的文化可接受性,二是译作的语言可接受性。葛浩文将译本的充分(adequacy)而不是对等(equivalence)作为衡量译文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
比较葛氏《狼图腾》和《丰乳肥臀》相应的英译本可以发现葛浩文这两部译作与原作在语言形式和表达功能方面只实现了“部分”对等。但是葛浩文译本获得美国飞马文学奖说明他的翻译在译入语文化中被读者接受,译本从中心蔓延至边缘。葛浩文译本中之所以出现“不忠实”现象是为了实现译作在目的语文化的可接受性。图瑞认为翻译受到规范的制约。图瑞的“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恰当地解释了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达到译文可接受性而对原文做出种种变异处理。正是由于翻译过程中受到翻译规范的制约和对读者的考虑,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秉承与信守的“快乐原则”与“读者意识”,他的译文最大限度地追求译文的“准确性”“可读性”与“可接受性”。
作为翻译家和汉学家,葛浩文在翻译方面的成绩是举世瞩目的。合格的翻译人才不仅具有过硬的语言运用能力,还必须具备深刻的文化理解和切身的创作经验。他所有关于翻译方法的见解均来源于实践,他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实现译文的可读性而对原作进行删减等“背叛”,目的是为了更加“忠实”地再现原作内容和形式,提高了中国文学在西方文学世界的地位。汉学家葛浩文的译者模式和翻译策略为中国作家作品的海外传播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为更多的文学作品走向世界提供了借鉴。
[1] 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Fang Jincai.The Crisis of Emasculation and the Restoration of Patriarchy in the Fic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Male Writers Zhang Xianliang,Mo Yan,and Jia Pingwa[D].Vancouv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4.
[3] Eugene Nida A.Towards A Science for Translat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2004.
[4] George Steiner.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5] 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6] Howard Goldblatt.Wolf Totem [M].New York:The Penguin Press,2008.
[7] Even-Zohar,Itamar.Factors and Dependencies in Culture:A Revised Draft for Polysystem Culture Research[J].London and New York:Routhledge,2000,(3):32.
[8] 莫言.丰乳肥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9] Howard Goldblatt.Big Breast & Wide Hips[M].New York:Academic Publishing,2012.
【责任编辑 贺 晴】
On Translator Model and Translating Strategy of Mo Yan’s Works
SHAO Xia
(School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726000, China)
The importance of translator was proved when Mo Yan won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The selection of translator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the two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hinese literature to go abroad. As a matter of fact, adopting sinologist translation model and domestication translating strategy are the two efficient ways to promote Chinese literature to go abroad.
translator model; translating strategy; Howard Goldblatt
H315.9;I046
A
1009-5128(2015)08-0047-06
2014-12-15
商洛学院科研
莫言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13SKY019)
邵霞(1983—),女,山西运城人,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