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典原著育人理念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015-03-20 20:10:47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教材

邢 起 龙

(湖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6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经典原著育人理念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邢 起 龙

(湖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6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独特的教学规律,目的是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不是很理想。因此,围绕着教材内容改革找问题,揭示引进经典原著材料于教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经典著作的欣赏能力,也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实效性;经典育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意识形态的浓厚色彩,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内容乏味,学生听而生畏,其教学实效受到质疑,甚至一些师生有取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想法。这种情况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处于尴尬的地位,尤其在以工科为主的学校更为严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与否会影响到整个学校对该学科的态度,乃至其他学科老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在实用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学生缺乏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往往从“是否有用”的角度来取舍某种学科。事实上,什么有用本身就是一个知识性问题。目前,各个高校所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意识形态的导向,说教性比较明显。据了解,思想政治类课程并非中国独有,如欧美、日本等国在这方面的教育比我国更突出,在那些国家,这些课程不叫政治理论课,而叫文化课,内容很丰富,学生愿意学。中国高校的思政课教科书冠以“政治理论”就带有一种宣传和说教,没有文化味道,读之索然无味。政治理论课从意识形态角度而言需要一定的说教,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比较娴熟。笔者认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历史观,更应该当成文化事业来做,用文化育人,用丰富的知识和活泼的方式育人,不能以说教的方式来教导人,在市场经济全面渗透的今天,大学生更不会理睬这一套。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文化育人为导向。笔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效性方面提出以经典文本来引导思政课的教学,以求专家指正!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几个问题

思想政治课体现意识形态的特点,具有政治性高度是毋庸置疑的。传统政治教材给人以古板、抽象、说教等印象,应该在教材内容上体现活泼型和知识型的导向。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大学生对思政课态度冷漠。大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个尖锐的想法:思政课的实效性究竟体现在哪里?要真正给出一个答案不是简单的说教可以解决的。原因在于大学阶段是世界观趋于定型阶段,他们已经有自己判断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冷漠态度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是受到科学技术影响的惯性思维,在科学技术盛行的时代,社会对理工科的认可度要比文科高,而且学理工科要比文科更好就业,因而学生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选择理工科比文科要有用;二是受市场经济导向的影响,市场经济的理念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也受其影响,教育也打上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烙印,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浮躁、求快等现象比较严重。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大学生比较而言,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选择后者。他们缺乏信仰,具有物质主义倾向;他们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但是世界观受社会干扰很大,德行修养缺乏自觉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们往往以“有用和无用”作为评判事物的价值标准。思政课属于政治理论课,它的使命在于贯彻党的理论和精神,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修养,而这些又不是大学生实际所需要的,加上思政课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和说教性使得他们产生厌烦感,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实效性产生质疑是不足为奇的。思政课内容改革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应着眼于如何解决其实效性问题,这才是思政课设计者应该思考的中心问题。

第二,教材体系不适合教与学。学生学习兴趣始于教材的耐读性。2005方案教材在耐读性上仍显得不足,如以高教司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为例。该版本浓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文字表述空间太大。如关于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产生,教材如是说:“马克思对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了严格的区分,同时又揭示了价值同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马克思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到达货币形式,一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价值的本质,说明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商品的一种社会属性;另一方面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和历史性,指出货币和商品生产是紧密联系的。”[1]148其行文跳跃性大,诸如此类的表达太多。这就给教师带来很大挑战,如何讲解让学生明白都较为困难,更不要说靠学生自己平时阅读来理解。二是缺乏好的教辅教材。学生中学阶段文理分科的后遗症明显,很多习惯于理工科思维的学生根本读不懂也不愿意去读理论性很强的书籍,对一些历史现象都不了解,缺乏人文素养和基本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尤其对于哲学和经济学这类学科没有教辅教材,仅靠语焉不详的教材很难让学生读得懂,也让教师讲解费力。教材留下的语言空白太多,使得学生自学有困难,而有限的学时不可能使老师过多阐述某个理论点。一言以蔽之,教材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不足,这是学生不感兴趣的一个客观原因。

第三,教师缺乏经典基础。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文字功底,更应该具有经典基础。一个人的人文功底的奠定是需要大量阅读经典著作的,经典是最好的知识来源。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如果没有渊博的人文知识,那如何给学生解惑呢?思政课教师并不是简单的传声筒。教师经典著作知识的缺乏导致人文素养低下是影响课堂质量的关键。其实,教材内容僵化虽然影响学生上课质量,但并不是关键症结。根据调查显示:虽然思政课总体情况不是很好,但是每所大学总有一些学生喜欢思政课教师,该课程如果能够讲得好是能够触动学生灵魂的。那些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教师,除自身的文化知识比较丰富外,关键是其对经典很熟悉。在大学里,思政课是最难讲的课程之一,尤其是哲学课,要讲得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使得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思想认识,从更高层次而言,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境界得到升华,又要生动、贴近现实,这对思政课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总之,教师的水平对于课堂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经典储备,要以经典育人的观念来进行教学设计。

二、以经典原著育人为导向

高校思政课要努力增加教学中的学术含量,提高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主讲教师要努力学习经典著作,积累文史哲知识,努力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应该拥有一桶水。教师需要把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转变为知识,再传授给学生,这是一个教与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知识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就能够用自己对经典著作深刻的理解把经典还原为日常语言,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才能打动学生说服学生,真正实现理论进入学生头脑的目的。在经典育人方向之下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材应该具有大量的经典文献作为支撑,采用一段文献然后述评的编写方式。文献要有说服力,这些经典原文让学生觉得很美,有背诵下来的欲望。述评也要有说服力,达到解放人的思想高度,这样经典的作用才能够显现。目前大学生普遍使用“2005方案”后的教材,虽然有原文献,但是文献的选择似乎没有达到说理的效果,而且所选择的经典原文,学生也不愿意读。解释性语言或评述性语言也很生硬,好像作者一个人在絮叨,不能解决人的思想和理论困惑。理论的东西本身是很好的,也是学生应该具有的。“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476然而,教材内容缺乏耐读性,课程内容缺乏新鲜感,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解铃还须系铃人,笔者认为应该从教材本身找问题。恩格斯说过:“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正好是原著本身。”[3]10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体现了经典作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经典中可以发现今天仍然适用的方法和思想,可以锻炼人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习惯,提高人文素养。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思想,改变单纯的说教方式,由说教转化为教化。思政课在高等教育中起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它对于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确定正确的价值标准以及调适内心世界都有重要作用,它的作用在于渐进性,表面看,这门课似乎不能对学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思政课中指导学生读经典,教师没有经典著作知识的积累,视野就不宽阔,也就不能把课讲好;作为学生如果不在学生时代读点经典,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理论内涵。当然,不仅仅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如《费尔巴哈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等,还应该认真利用思政课期间阅读中国古典经典,如《论语》《中庸》《大学》等等。学生只有多读经典,积累到一定阶段才能提高认识和理解水平。换位思考,一个没有读一本经典著作的教师,其水平自然也不会高到哪里去,他既不能给学生甚至旁人带来知识,也不能使学生的世界观有所改变。笔者认为,经典是一个人精神的家园,它是理解社会和人生的最好武库。

第三,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原著精神。传统思政课教学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这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实际上,高校思政课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生动的实践性。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人生体悟发现:为了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4]199子夏是个大教育家,他主张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活动中明白生活的道理,他与子游的这一段对话对今天的教育理念是很有启发意义的。社会实践可以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供一个思想理解空间,也可以为更好地理解思政课内容提供一个途径。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要突出利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途径,深化学生理论教育,更好理解经典的意义。

第四,通过经典著作的思想来纯化大学生心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重要转折时期,他们的人生理想将在此阶段确立,未来的发展将从此起航。面对新的环境学生发生分化,有的学生更加坚定利用大学优势环境努力学习,加强职业规划;而有的学生荒废学业,追求与学业无关的琐事。他们在这里会遇到一系列的人生课题,如现实与理想、集体与个人以及如何交友,如何处理贫富关系等。目前,大学生心理上对以上这些现实问题表现为三点:首先是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笔者曾经对湖北工业大学某个课堂调查发现,21%的学生对以上问题感到迷茫。其次是心理适应障碍。调查中42%的学生反映,由于进入到大学新的环境,思想松懈,不知道如何规划职业,不知道如何交友,很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曾经中学阶段十年寒窗,为进入“人间天堂”的大学而奋斗,学生也将能够考进大学作为人生的首要目标,跨入大学后思想一下子松懈下来,在大学高手如云的群体中,昔日那种佼佼者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心理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最后是人际交往的困惑,这可能是大学生普遍感到无助的。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4]173交什么样的朋友是家长很关心的问题,事实上,笔者授课时发现,那些经常逃课或上课态度差的学生是经常坐在一起,他们的习惯和爱好极其相似。大学中起码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大学生来自不同家庭,其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各不相同,因而其性格和个性千差万别。故而,现在学生交往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这些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本身人际交往存在心理障碍,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因而自我封闭。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封闭自己,应该在群体中社会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三、结语

如何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教学改革中一直探索的问题。教师应该思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如鼓励学生就某个专题制作课件或撰写讲义稿。多媒体教学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手段,它有一定的优势,如将视频、动画、图文、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媒介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使得多媒体具有直观、生动、具体、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以多种元素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在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上得到刺激,以激发学生学习抽象理论的兴趣。但是,这种形式仅是教学手段的运用,关键还是教师的思想和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思政课教育有独特的教学规律,重在教师内涵的传达,或者说更侧重于“传道”。教师不具备丰富的知识背景难以使教学生动,教师知识的积累依赖于阅读经典书籍。因此,思政课应该把握经典育人的导向,否则要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好,那只是南柯一梦。

[1]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责任编辑 贺 晴】

On the Classic Readings to Guide Teaching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XING Qi-long

(School of Marxism,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8, China)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of unique teaching rules,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carry on the system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for education of Marxism, b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is not very ideal. So focusing on looking for the problems with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revealing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lassic reading materials in textbooks not only can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appreciate classical culture, but also become one of effective ways to break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to walk out of predica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rules; effectiveness; cultivating individuals with the classic readings

G641

A

1009-5128(2015)12-0081-04

2015-01-12

湖北工业大学校级教研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适量原著材料的方法研究(2012039);湖北工业大学校级教研项目:用先秦儒家思想资源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的研究(JZ2014011)

邢起龙(1978—),男,湖北广水人,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武汉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教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