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貌到“不”礼貌
——近20年国内礼貌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5-03-20 20:10:47莫优媚范丽群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外国语外语教学礼貌

莫优媚,范丽群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长沙410128)

【外语教学与语言文化研究】

从礼貌到“不”礼貌
——近20年国内礼貌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莫优媚,范丽群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长沙410128)

从20世纪70年代礼貌理论被引介到国内,中国学者就从各方面对礼貌进行了研究。文章回顾了1995—2014年这20年里国内学者在礼貌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并分析了这20年里国内礼貌研究的主要方向、存在问题,思考并展望未来礼貌研究的发展动向。

礼貌;“不”礼貌;回顾;展望

一、礼貌

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这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一种共识。[1]56-289尽管关于礼貌的定义,不管是国外的语言学家还是国内的学者,都没有达成统一,但国内外研究者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国外,这一领域最有影响的是Lakoff、Brown & Levinson以及Leech。20世纪70年代初,Lakoff提出自己的礼貌观,他认为说话人应遵守三个礼貌规则,即不要强求于人、给对方留有余地和增进相互之间的友情。[2]96-9720世纪70年代末以及80年代,Brown & Levinson 提出并修正了自己的礼貌论和面子观,他们的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概念: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和礼貌策略。[1]1983年,Leech将礼貌原则划分为六类: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3]22-198

在中国,顾曰国总结归纳了五条礼貌准则:“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脸”“面子”与求同准则、“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4]徐盛桓构想出新的礼貌原则应该包括两大方面:促进各方关系及为此采取的策略[5]。冉永平在界定礼貌这一概念时指出:不能脱离语境去谈礼貌,语言形式不能孤立地决定言语行为是否礼貌,而是“语言形式+话语的语境+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6]

二、国内礼貌研究概述

(一)礼貌理论的引介与补充

自国外的礼貌理论被引介到国内后,国内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补充。

高航、蔡建平、李小平和付鸿军对Brown&Levinson和Leech的理论作了评述。高航认为虽然他们的理论引发了大量的研究,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礼貌理论能对礼貌这个现象作全面的解释[7],他也像许多其他学者一样,对消极面子的普遍性提出质疑,认为这一概念有民族中心主义倾向[8]。蔡建平和李小平则从礼貌定义、要面子问题、非直截了当与礼貌的关系以及礼貌原则的分类四个方面分析了Brown&Levinson的礼貌原则。[9]付鸿军在分析了Brown&Levinson和Leech的礼貌理论后,提出言语行为是否有礼貌要由受话人根据语言外标准衡量、认可。[10]谢朝群于2006年在总结国内外礼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礼貌研究存在的问题。[11]

一部分学者认为礼貌有其自身的特征。王建华在其论文中指出礼貌的本质特征是相对性,他认为礼貌的相对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礼貌的绝对性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12]何玲梅总结了礼貌的五大语用特征,即主体性、互补性、灵活性、认知性以及社会层次关系等。[13]

礼貌的得体性研究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刘国辉认为言语是否礼貌,不完全取决于言语本身,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认知期待,认知期待又源于语境文化规约。[14]还有部分学者通过例举文学作品中特定语境下的礼貌言语来分析影响礼貌的因素。陈明娟以《傲慢与偏见》中人物会话为文本,分析了Holmes男女竞争与合作型会话框架,研究证明了Holmes提出的影响礼貌策略的三大社会因素,即社会距离、相对权势和会话场景中,特定语境对会话框架的影响最大。[15]王雪玉继而通过解读剧本《哈姆雷特》,分析了影响礼貌策略实施的三个语境因素:交际双方的人际距离、相对权力以及相关言语行为的强加力度。[16]

(二)汉英礼貌对比研究

1.礼貌策略对比研究

李经纬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书评中的礼貌策略,并结合实例与数据,发现英汉在选择词语进行批评时,相同的策略有:批评模糊化处理,先表扬后批评,缩小批评、扩大表扬以及理解原谅不足。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汉语用词正式庄重,而英语用词随意。第二,汉语倾向于复数人称,而英语偏重单数人称。第三,汉语批评含蓄,批评性较强;而英语批评直露,批评性较弱。[17]梅美莲也通过对比分析50篇中文前言和50篇英文前言,发现中英文前言中使用的礼貌策略基本相同,即保全专家同行面子的礼貌策略、保全普通读者面子的礼貌策略、同时保全专家同行和普通读者面子的礼貌策略,只是各礼貌策略使用的频率不同。[18]

2.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关于英汉礼貌语用的对比研究,王毅敏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称呼语、谦逊与客套、隐私及交际方面的差异。[19]张迎雪[20]、朱秀芝[21]等则将恭维语与自谦语、致谢语与道歉语、禁忌语与委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王义娜则通过对比调查英汉访谈节目中的支持性言语反馈,发现一般支持性言语反馈不符合西方文化的礼貌表达。[22]

(三) 用礼貌原则指导礼貌言语

礼貌原则等理论得到进一步补充后,一部分学者开始将目光转移到运用这些理论去指导礼貌言语的使用,主要运用在商务用语和教学这两方面。

黄文伟、梅桂能和吴洁等学者研究了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商务信函中言语的正确使用。黄文伟认为商务信函中的礼貌是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信函的外表,体现在格式、布局和字迹上;二是指信函的内容,文字需体现作者对阅读者的关心,表示出写作者乐于合作的真诚之心。[23]梅桂能通过分析和对比大量的实例,总结出当代商贸英语信函中体现礼貌原则的主要方法,它包括:使用简介的客套语、注意措辞、使用虚拟语气、使用对方观点以及采用圆通的手法等。[24]吴洁归纳了在商务英语中为了体现礼貌原则可能使用的7种方法和手段:将命令式改为请求式、使用过去时、使用虚拟语气、使用被动语态、使用缓和法、使用第二人称以及使用积极的词汇或词组等。[25]秦晓杰也通过分析和谐类信函、竞争类信函和冲突类信函中合作原则和礼貌理论的使用情况,论证了两者之间进退相让的互补关系,也证明了商务书信不是静态的、格式化的文体,而是互动交际的产物。[26]汤军从词语、句子和语篇结构等方面对商务英语中礼貌语言机制进行了研究,指出在商务交往中,既要礼貌待人,切记傲慢无礼,又要注意分场合的礼貌使用,切忌傲慢无礼,也要避免过于谦卑。[27]

徐英和周红等学者分析研究了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礼貌。徐英从教师控制性言语行为入手,分析了外语课堂中教师对礼貌策略的使用情况。[28]周红在结合《大学英语》实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原则的违反与礼貌原则的遵守,得出礼貌是制约语用的关键的结论。[29]

(四) 交叉学科研究

进入21世纪以后,很多学者开始转向交叉学科研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很多研究礼貌语言的学者及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学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礼貌这一语用现象。

孙亚从心理表征来分析礼貌的得体性,得出以下结论:得体的礼貌以概念结构的方式储存于人脑中,概念结构是情景心理表征和文化心理表征的共同作用与相关言语使用结合而成的,不得体的礼貌是情景心理表征的参数估量错误和文化心理表征冲突的结果。[30]刘国辉通过研究说明了礼貌就是满足人们的认知期待,符合特定语境文化的习惯规约,最终得体。[14]袁晓宁认为表态性过去时及进行体在表示请求、提议等句式中体现的委婉礼貌是礼貌原则通过隐喻认知模式在英语语言中的映射和投射。[31]彭建武从信息界域的角度作了进一步分析,发现礼貌实质上只是信息界域理论这一枚硬币的一面,而另一面是证据,证据和礼貌之间形成了一种规则性的联系。[32]朱秀芝从文化间性视野这个角度来对比分析了英汉礼貌言语和文化差异。[21]祖利军分别从间接言语行为转喻、委婉语转喻和语法转喻三个转喻视角来分析礼貌语言。[33]

(五)“不”礼貌

从20世纪末开始,许多研究者发现在交际中交际双方会特意用“不”礼貌言语来达到特定的目的,因此,“不”礼貌的研究成了礼貌研究的新趋势。不礼貌言语是指对听话人的面子造成了明显威胁的言语,一般是指在某一既定社会文化团体中被认作是不礼貌的话语使用形式。[34]Brown&Levinson将不礼貌言语分为直接性不礼貌和间接性不礼貌,其中直接性不礼貌包括正向不礼貌和负向不礼貌,而间接性不礼貌又可分为暗含不礼貌、讽刺不礼貌和缺失不礼貌等。[1]以冉永平为代表的许多国内学者在这一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冉永平和杨巍在分析夫妻冲突关系下的有意冒犯性话语,发现冒犯性话语充分体现了人际之间的“和谐—挑战取向”。[35]李成团和冉永平在礼貌原则和人际关系管理论的基础上,发现了人际交往中虚假礼貌的三种实施方式,即先礼后兵、象征性移情和指桑骂槐,并总结了虚假礼貌的四个基本特征,即遵循与违背礼貌准则的矛盾性、受制于特定目的的蓄意操纵性、疫情站位的表面性以及心理期待的不对等性。[36]陈倩和冉永平也探讨了有意不礼貌环境下的身份构建,同时揭示了有意不礼貌和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37]刘森林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不礼貌语用的四个问题:一是社会语境中语言变异形成的语用偏离和不礼貌现象,二是不礼貌语用策略,三是一定社会语境中语言变异形成的不礼貌常规语用偏离和创新语用偏离,四是不礼貌语言的娱乐性功能。[38]毛延生则通过结合定性和定量的复合型研究方法,考察了汉语不礼貌话语的基本实现形式及认知评价倾向。[39]赖小玉则分析了在家庭冲突这一语境下,强势反对体现不礼貌的四个维度,即素质面子不礼貌、关系身份面子不礼貌、公平权利不礼貌和交际权利不礼貌等。[40]

三、存在的问题

(一)汉语礼貌理论研究不完善

目前国内学者对礼貌的研究还不完善,特别是关于汉语礼貌理论的研究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跨学科研究不足

近20年来,国内学者对礼貌的研究多局限于语用学这一学科之内,即使有如前文所述的结合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也有个别学者如叶小宝研究分析了汉语敬称和谦称在翻译中的得与失[45],但不论是横观礼貌研究的发展历史,还是纵观礼貌研究的深度,都还远远不够。

(三)缺少对礼貌机制的研究

从1995—2014年这20年间,绝大部分学者都将礼貌语言、礼貌现象、礼貌的特点、礼貌的表达方式以及礼貌策略等作为研究对象,而且关于这些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多了,很少有学者将研究对象定为礼貌的产生和理解的机制,去作更加深入的研究。

仅有汤军从词、句、篇三个层面初步探讨了商务英语中的礼貌语言机制[27]以及庞杨和杨玉晨从交际互动观来探讨了礼貌含义的产生和理解[42],但这些还远远不够。礼貌到底是如何生成的?又是怎么被理解的?有没有一种机制能同时解释这两个现象?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国内礼貌研究未来展望

(一)加强理论补充

从现今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中国式礼貌的理论研究成果很少。关于中国式礼貌的中心到底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抑或两者都是?中国式礼貌到底是什么?中国式礼貌应该怎么研究?这些问题都有待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二)拓宽研究视野

就礼貌研究而言,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在使用礼貌言语之时,必然要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者的影响,所以,加深礼貌与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这两方面的研究必不可少。同时,研究如小说和剧本等文本中的礼貌时,也可以多结合语用文体学等多角度展开深入研究。

(三)深入本质研究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礼貌研究必将转向研究礼貌的本质。笔者认为,例如礼貌是如何生成的?礼貌是如何理解的?有没有一种机制能同时解释这两个现象?如果有,中国式礼貌和西方礼貌的机制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共同点?又有哪些区别呢?这些问题都是未来礼貌研究的新趋势、新方向。

近20年来,国内的礼貌研究经历了从礼貌到“不”礼貌的过程,国内学者的研究对象不断丰富,研究方式不断多样化,研究成果不断丰硕。国内学者对礼貌的研究多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引介补充国外礼貌理论、英汉礼貌对比研究、用礼貌原则指导礼貌言语、交叉学科研究和“不”礼貌。但国内礼貌研究尚有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作深入研究。

[1] Penelope Brown,Stephen C.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 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Leech,Geoffrey.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4]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理论,1992,(4):10-18.

[5] 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外语学刊,1992,(2):1-7.

[6] 冉永平.语用的礼貌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1,(2):15-23.

[7] 高航.礼貌现象研究评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2):9-15.

[8] 高航.面子、礼貌与语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2):24-28.

[9] 蔡建平,李小平.论礼貌的恰当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4):30-34.

[10] 付鸿军.语言礼貌研究概述[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15-19.

[11] 谢朝群,李冰芸.语言礼貌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山东外语教学,2006,(1):17-21.

[12] 王建华.礼貌的相对性[J].外国语,1998,(3):18-22.

[13] 何玲梅,夏决芬,曹耀萍.礼貌现象的语用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46-49.

[14] 刘国辉.言语礼貌·认知期待·语境文化规约[J].外语教学,2005,(2):22-26.

[15] 陈明娟.礼貌原则运用中的性别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20-23.

[16] 王雪玉.文学语篇中的礼貌探微[J].外语教学,2006,(4):47-49.

[17] 李经纬.英汉书评中的礼貌策略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3):1-8.

[18] 梅美莲.中英文前言中的礼貌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4,(6):13-30.

[19] 王毅敏.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55-56.

[20] 张迎雪,董艳丽,薛仁喜.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J].山东外语教学,2004,(4):83-84.

[21] 朱秀芝.文化间性视野中礼貌意识的生成[J].外语学刊,2007,(3):127-129.

[22] 王义娜,李银美.支持性言语反馈的汉英差异与礼貌特征[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8-10.

[23] 黄文伟.谈谈商务英语书信中行文的“礼貌”[J].上海科技翻译,1996,(3):18-21.

[24] 梅桂能.当代外贸信函英语的礼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4,(1):29-31.

[25] 吴洁.商务英语的礼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3,(1):31-33.

[26] 秦晓杰.英文商务信函中的“合作”和“礼貌”[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11-14.

[27] 汤军.商务英语典型礼貌语言机制初探[J].外语教学,1998,(4):17-20.

[28] 徐英.外语课堂教师礼貌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62-69.

[29] 周红.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8-10.

[30] 孙亚.心理表征与礼貌的得体性[J].外语教学,2002,(1):33-35.

[31] 袁晓宁.表态性过去时及进行体礼貌功能的认知轨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4-6.

[32] 彭建武.从信息界域理论看礼貌行为[J].外语学刊,2007,(3):114-117.

[33] 祖利军.礼貌语言的转喻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08,(2):8-15.

[34] Richard J.Watts,Konrad Ehlich.Politeness in Language:Studies in its History[M].Mouton:The Hangue,1992.

[35] 冉永平,杨巍.人际冲突中有意冒犯性话语的语用分析[J].外国语,2011,(3):49-55.

[36] 李成团,冉永平.虚假礼貌的实现方式及语用特征分析[J].外国语,2014,(2):42-51.

[37] 陈倩,冉永平.有意不礼貌环境下身份构建的和谐——挑战语用取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6):15-19.

[38] 刘森林.不礼貌语用策略的社会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14,(1):31-36.

[39] 毛延生.汉语不礼貌话语的语用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94-102.

[40] 赖小玉.家庭冲突中强势反对的不礼貌研究[J].现代外语,2014,(1):42-52.

[41] 叶小宝.汉语礼貌称谓在语用翻译中的得与失[J].山东外语教学,2001,(4):20-21.

[42] 庞杨,杨玉晨.礼貌含义:礼貌现象的交际互动观[J].外语学刊,2009,(3):83-86.

【责任编辑 贺 晴】

From Politeness to Impoliteness

MO You-mei, FAN Li-q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Chinese scholar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politeness since Politeness Theory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in the 1970s. 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s the major achievements of politeness Chinese scholars have made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secondly analyses the main directions, weakness and the research prospects of politeness in China.

politeness; impoliteness; review; prospect

H315

A

1009-5128(2015)12-0065-05

2015-01-15

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培养项目:莫言小说《蛙》中礼貌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CX2014B313)

莫优媚(1988—),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用学研究;范丽群(1975—),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用学研究。

本文旨在回顾1995—2014年国内学者对礼貌的研究以及在该领域取得的成果,并分析这期间国内学者主要的研究方向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国内礼貌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外国语外语教学礼貌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An Analysis on Holden’s Anti-hero Image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长江丛刊(2018年24期)2018-11-14 15:58:43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速读·中旬(2018年7期)2018-08-17 07:22:00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当诚实遇上礼貌
家教世界(2017年11期)2018-01-03 01:28:48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郑州外国语学校
人大建设(2017年12期)2017-03-20 05:22:10
문학텍스트를 활용한 한국어교육―발음 ,어휘 교육을 중심으로
小猴买礼貌
An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of “Yue Lai Yu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