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文 丽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714099)
【外语教学与语言文化研究】
时政新闻编译方法的意识形态维度研究
唐 文 丽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714099)
基于新闻编译研究的相关成果,通过对收集的时政新闻平行文本进行分析,探讨了意识形态对于时政新闻编译的制约与影响。意识形态不仅操控译者对于新闻素材的选择,而且决定编译方法的选择,进而对译文面貌产生影响。译者通过删减、另设标题以及在标题与正文之间增加题外议论等方法对原文中的意识形态进行转换,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民族情感。
新闻编译;意识形态;编译方法;选择
编译是一种包括编辑过程和翻译过程的翻译活动。新闻编译是在准确传达原语新闻信息的基础上,依照译语读者需求、媒体立场与篇幅限制,对原语新闻进行“重新包装”(如删减、重组等)的翻译方法。编译新闻不是一个单纯的文本转换过程,译者的编译过程受到诸如社会文化、篇章以及文本功能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其中,意识形态对新闻编译的影响最为深远。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探讨[1-2],但目前的编译研究尚未就意识形态对于译者编译方法的选择以及译文面貌的操控进行过系统的讨论。因而,本文将基于前人的研究,以收集的时政新闻平行文本为分析对象,来探讨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新闻编译的过程和结果的。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成员共有的社会认知的基本构架,包括了成员所共享的社会信念、价值观、态度与评价等。其引导成员理解周围世界,并对好、坏做出价值判断。”[5]49新闻报道虽以客观中立为准则,但由于新闻媒体处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情境中,所采写的报道不可避免会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对新闻语篇进行批判性考察,就会发现新闻中的意识形态渗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从新闻素材的选择、报道角度的确定到报道手法的运用,都体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一般来说,即使对于同一重大新闻事实,不同媒体提供的报道在表达、措辞方面都会存在细微差别。比如,对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以及《每日电讯报》等世界各大媒体都迅速反应并作了相关报道。以路透社2015年1月1日的报道“New Year’s Eve stampede kills 36 on Shanghai waterfront”为例,该新闻标题直译为“上海外滩新年前夜踩踏事件导致36人死亡”,而《参考消息》将其编译为“上海外滩踩踏悲剧令人痛心”。译文增加了“令人痛心”这样的评价性词语,恰当地体现了媒体的情感倾向,表达了中国民众面对同胞罹难的悲伤。
(一)文本的选择
意识形态因素首先影响译者对文本的选择。译者通常会选择符合译语读者主流意识形态、民族情感和审美标准的原语新闻进行翻译。新闻评论,尤其是时政新闻带有严重的政治倾向性,“有的是客观反映问题,有的则毫无根据,或随意捏造、或凭空联想,为各自的党派或政府充当喉舌”[8]。以美国主流媒体报道为例,“有关中国的反面报道数量大大超过了正面报道,仅2001年第一季度,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CNN关于中国的684篇报道中负面的或带有负面倾向的竟有530篇,占总数的78%”[9]。在指代中国时,美国媒体除了使用Beijing和China外,还经常使用一些负面的称呼。因此,译者在编译过程中要批判性地解读原语文本,遇到含有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悖内容的题材要慎重选择,以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编译方法的选择
意识形态因素也制约着译者对于具体编译方法的选择。新闻编译方法主要包括:“删减、调整文章顺序、合并段落、在译文中另设标题、在标题与正文之间增加题外议论和替代等。”[10]通过考察这些编译方法在语料中的运用情况,发现译者一般采用删减、在译文中另设标题等方法对原文中的意识形态进行转换,从而使译文符合译语读者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认知期待。
1.删减
编译中整个段落被删减的情况最为常见,其次是个别句子、词汇的删减。如关于2011年南海冲突的报道“More Trouble in the South China Sea”(National Interest,2011-06-14),其编译文为“南中国海的更多麻烦”(《参考消息》2011-06-16)。通过文本对比,发现划线部分在译文中被删减:
原文:The latest incident is a reminder that the South China Sea is one of the world’s potential flashpoints for conflict.China,Vietnam,Malaysia,the Philippines and Taiwan all have made claims to various rights in that body of water. China’s claims are especially breathtaking, asserting an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that covers well over half of the area.
译文:最新事件提醒人们,南中国海是世界上潜在的冲突爆发点之一。中国自称的专属经济区涵盖了该水域一半以上的面积。
划线部分意为“中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台湾对南海提出权益主张”。作者把台湾和中国并列在一起,与中国政府对台湾拥有主权的明确立场严重相悖,因此被删掉。此外,作者用“especially breathtaking”来评价中国对南海的领土主张,认为中国是该水域主权国的声明“尤其令人惊叹”,让受众头脑中产生负面联想,觉得中国有很大的野心。可见,译文对此处的删减也是以意识形态为动因。
2016年的田间试验在肇庆市高要区金渡镇冲口村进行,试验地常年种植蔬菜,土壤为河流冲积土,肥力较好,有机质含量2.87%,pH值5.9,灌溉条施件好,历年黄瓜灰霉病发生较重;2017年的田间试验在肇庆市高要区蚬岗镇富佛村进行,试验地常年种植蔬菜,土壤为河流冲积土,肥力较好,有机质含量2.82%,pH值5.8,灌溉条施件好,历年黄瓜灰霉病发生较重。
再以摘自《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一篇文章“China’s banner year felt abroad”(“中国外交的辉煌之年”)为例,其编译文为“中国外交使出‘软力量’”(《环球时报》,2004-02-04)。该文褒扬了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成就,但也指出了中国的软实力依然薄弱,需要提升。通过文本分析,发现原文隐含的意思是中国的“软力量”与美国的不同,不是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而是基于硬实力的一种恐吓和威胁,表现出对中国的极度偏见。经过编译后,原文的第11、12、13以及15段被删减。下面就分别以第13段及15段为例,来分析意识形态冲突体现的方面以及编译方法的运用。
“The Communist regime in Beijing is legitimized,in part,by foreigners looking to China for lessons about the future.This trend should continue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argues Mr.Friedman.(13段)
13段中,“regime”表层含义为 “政权”“政府”“政治制度”等,但其内涵为“未经公平选举而掌权的政府”[11],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此外,“legitimized”这个词隐含着中国政治体制缺少合法性的信息,表现出作者明显的种族中心主义偏见。
14段译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在外交上实施了“软力量”,但它还是与印度举行了海上联合军事演习,这在5年前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在朝鲜核危机问题上,中国采取了中间路线,促成六方会谈;而上海合作组织也举行了会议,使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继续上升。
The exercise of soft power was evident when Korean President Roh Moo Hyun visited Beijing last year.Mr.Roh,whose small state represents the world’s 11th largest economy,brought with him a vision of South Korea as the future “hub”of Asia trade and culture,a vision Roh gets great affirmation for at home.Yet in Beijing,Roh was politely heard out,then found himself treated to a different vision.“The Chinese basically said,‘So you are the hub?Excuse us,we are the Middle Kingdom,’”said a source close to the meeting.(15段)
可以看出,14段的报道比较客观中性,因而译文中予以保留。15段提到韩国总统卢武铉访问北京,卢武铉的愿景是将韩国建设成为未来的亚洲贸易和文化中心,但他的愿望没有获得中国的认同。原文最后一句意为“你是中心?抱歉,我们是中央帝国”,把中国政府称呼为“the Middle Kingdom”,并且将其刻画得盛气凌人,塑造了中国负面的国际形象。原文13段和15段的内容明显有悖于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因此译者对其进行了删减。
2.在译文中另设标题
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刊登的两则有关南中国海争端的报道为例,其新闻标题分别为“The Philippines and Japan Want U.S.Help in Dealing with China’s Aggression”(The Washington Post,2011-06-23)和“Turbulent Waters in the South China Sea”(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11-06-14)。第一则新闻,菲律宾和日本想让美国介入南海争端,为其在南海上的无理主张增加底气。译文中,译者将标题另设为“希拉里公然为菲律宾壮胆打气”。对“公然”的选用,显示出中国对美国明显偏袒南海争端的东南亚各方的强烈不满。第二则译文标题为“越南花招迭出 激化南海争端”,也是译者将新闻内容概括后重新设计的。“花招迭出”是贬义词,含有对越南无理要求的谴责之意。这两则新闻涉及国家利益与双边关系,译者通过在译文中另设标题,与外交部保持一致口径。
再来看另一篇《卫报》关于中美撞机事件的报道(The Guardian,2001-04-05),该新闻标题为“Sorry Seems to Be the Hardest Word”(“对不起”似乎最难启齿),是从外国人的角度来写的,而编译后的标题是“美国:死不道歉的国家”,是给中国读者看的。这种措词上的变化源于两国之间政治立场的分歧。在该撞机事件中,美国迟迟不肯向中国政府道歉,美国总统和国务卿则玩起了文字游戏,在致歉信中用了“very sorry”的措辞。“sorry”既可表示“道歉”,又可表示“遗憾”[11]2205。该致歉信中的声明意为美方对中方飞行员失踪和飞机坠毁表示遗憾,而不是道歉。美方的这种态度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因此,《参考消息》从意识形态和民族情感出发,在译文中另设了标题,用“死不道歉”这个具有负面意义的词形容美国政府的行为,引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及后续对美国政府的谴责。
语料中,删减和在译文中另设标题是两种最常用的对原文意识形态进行转换的方法。此外,受到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译者有时还会在标题与正文之间增加题外议论,这种题外议论通常是原文中的关键句。比如在上文撞机事件的例子中,编译文的标题下方就增加了一句话:“英报文章说,在美国拒绝承担责任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对不起’似乎最难启齿”,这句话译自原文第3段“Chinese president is dealing with a nation that doesn’t say sorry.In the world’s most litigious society,the refusal to admit liability is culturally ingrained”。这种题外议论以其先入为主的强大功能引导了受众对报道的理解。
意识形态因素在新闻编译的整个决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制约和影响译者对新闻素材的选择,而且决定编译方法的选择,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对译文面貌产生紧密影响。译者通过删减、在译文中另设标题以及增加题外议论等方法对原文中的意识形态进行转换,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要求与读者的民族情感。从本质上看,新闻编译涉及社会、认知、文化和语言过程,是诸多因素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他因素如文本功能、 篇章等又是如何制约和影响编译过程以及译品生成的,还需进一步探讨。
[1] 贾卉.意识形态与美国《新闻周刊》涉华词语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8,(2):27-30.
[2] 徐英.新闻编译中意识形态的翻译转换探索[J].中国翻译,2014,(3):98-102.
[3] Van Dijk.Ideology: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London:Sage,1998.
[4] Bassnett S,Lefevere A.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New York:Pinter,1990.
[5] Lefevere A.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2.
[6] 陈明瑶.浅论英语新闻编译加工[J].中国翻译,2001,(5):33-35.
[7] 张健.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分析[J].国际观察,2007,(1):51-56.
[8] 唐文丽.时政新闻编译方法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5):388-389.
[9] 英国培生教育出版亚洲有限公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K].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贺 晴】
Political News Transediting Techniques: an Ideological Perspective
TANG Wen-l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findings, this study seek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s of ideology in political news transediting. It concludes that the translator’s choices of source news texts and specific transediting techniques are largely affected by ideological constraints. The translator often employs such transediting techniques as deletion, retitling and addition of a heading to make the trans-edited news texts conform to the target readers’ mainstream ideology. The study is highly implicational for transediting practice and teaching.
news transediting; ideology; transediting techniques; choice
H315.9
A
1009-5128(2015)12-0062-03
2015-01-12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评价机制的构建研究(SGH140772);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时政新闻编译方法的多维度研究(11YKZ050)
唐文丽(1980—),女,陕西岐山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