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仁爱之德的历史传承与时代意蕴

2015-03-20 20:10:47张海燕吴风庆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之德仁爱之心博爱

张海燕,吴风庆

(1.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2.山东工商学院 统计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高等教育研究】

教师仁爱之德的历史传承与时代意蕴

张海燕1,2,吴风庆2

(1.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2.山东工商学院 统计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仁爱”思想起源于先秦儒家学说,是古今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仁爱之心的内涵与意义与时俱进。最初,教师的仁爱更多地体现为教师对学生平等的、无私的爱;近代社会,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仁爱思想更多地与自由、平等、博爱联系在一起;至今日,仁爱之心已成为新时代好教师的标准之一,内涵进一步丰富,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出独特效应。

仁爱之德;内涵;发展;时代新意

师德,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如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规范等,但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是“师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在我国,仁爱思想起源于儒家学说。最早由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并进行了阐述和实践,汉唐及宋元明清新儒家对仁爱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近代以来,仁爱思想不断与时俱进,内涵不断丰富,对现代社会及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仁爱思想的起源与内涵发展进行疏理,有助于深刻理解“仁爱”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时代新意。

一、“仁爱之德”的起源与基本内涵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从事著述,他最先从理论上对仁爱思想进行了表述。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庸》)在他看来,“仁”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仁”。《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 爱人是“仁”的本质内涵。这里所爱的“人”,孔子认为是以“爱亲”为核心的,由此出发,爱周围的人。作为教师,孔子热爱学生,一生沉醉于教育事业。他强调:“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孔子认为对学生的仁爱之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倾囊相授,不隐其学,将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正如他所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二是体现在孔子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上。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他从不轻易否定,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同时,孔子善于赞美和肯定学生,在教育方式上也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教育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在教导弟子时,不论弟子出身如何,或者才学如何,都加以引导教育。这些都是教育思想和实践上“仁爱”的具体表现。

孟子的“仁爱”思想是对孔子“仁”的继承与发展。他将孔子的“仁”扩充为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施政纲领。孟子对仁爱思想的发展在于其在人性基础上对“仁爱”进行的论证,他从人性的视角提出人皆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孟子·公孙丑》(上))。这也为要求教师有仁爱之心打下了基础。孟子把孔子的“仁” 落实到人的“不忍”之“心”,进而发挥为“善”性。从他的“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作为教师,师德素质远重于其他,为师的首要必备条件是树德自立。他认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具备了仁爱之德的教师必然会爱护学生,在关爱学生的同时,也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爱人思想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使它不受外界的引诱。

“兼爱说”是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翟的重要思想,是其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兼,就是互相、彼此的意思。兼相爱,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是一种平等的爱,即所谓“爱人若爱其身”(《墨子·兼爱》(上)),而不是孔子所说的“爱有等差”,这是“仁爱”基本内涵的一个重要变化。在其著作《兼爱》中,墨子提出“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作为教师,要热爱所有的学生,亲身践行兼爱、交利,做学生的表率,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即“兼者圣王之道也……故君子莫若审兼而务行之”(《墨子·兼爱》(下))。墨子的这种亲力亲为的精神,有很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使得其门徒都可以置生命于不顾,跟随他到处宣传“兼爱”的政治主张。墨子认为,教师热爱学生,做到有教无类,对特别的学生甚至可以以力助之,以财济之,以道教之。那么,学生也会爱戴老师,尊敬老师。均是其兼相爱、相利思想的集中体现。

至此,教师的仁爱之德已由最初的以“爱亲”为核心的等差之爱,发展为对学生平等的、毫无差别的爱。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有教无类”,要引导学生人性中的“善”,发挥特长,弥补不足。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外,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身体,了解其心理特征,这为后来不同时期教师的仁爱之德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教师“仁爱之德”的发展与强化

自原始儒家赋予“仁爱”以丰富的内涵后,后来学者对其不断发展,使“仁爱”成为教育家对教师要求的核心与要旨。

到了汉代,董仲舒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使儒学在社会上获得了独尊的地位。儒家思想官方化之后,仁爱思想的内涵也进一步褊狭化。董仲舒认为“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1]194,这更加强调了“仁者爱人”的一面。自此出发,在培养教师师德方面,董仲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博爱说”,认为圣人的教化是“先之以博爱,教之以仁也”。[2]认为教师教授知识的前提是“博爱”,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仁”的教育。他说:“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成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举贤良对策》)意思是说,如今的郡守县令,就是人民的老师和领导,宣传教化的效果主要靠他们。如果他们没有仁爱的品德,君主的仁德就不能宣扬好,恩惠就不能福泽民间。但这时的师生关系带有浓厚的忠孝色彩,强调师长有尊,改变了先秦时期比较平等的师生关系。

汉唐的儒者都以仁爱为道德的最高原则,[3]其中韩愈是重要的代表之一,他对仁爱思想的发展有新的贡献。韩愈对秦汉以来的“仁爱”思想重新进行了阐释,认为孔子与墨子的仁爱思想是相通的,即他所说的“博爱”,这种博爱思想对先秦儒家的仁爱思想进行了合理的延伸。在《原道》中韩愈宣称“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韩昌黎集》),这里的“爱” 包含着对世间万物的爱。在论述教师的标准时,韩愈认为,无论社会地位高低,无论年龄大小,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博爱”是成为教师的首要标准。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包括优等生、差等生,家境好的学生、家庭条件差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同时,要求教师将博爱的思想贯穿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是一个有“道”的教师,“道”是成为教师的必备条件。如果一个教师没有“道”,那就不成其为教师。学生“从师”,即“从师道”,为人师,必须传道、卫道。

宋代以后,由于受佛教影响,“仁爱”思想的广通性更加凸显。宋朝教育家朱熹认为,“仁是根,爱是苗”“仁之发处自是爱”“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事。仁者,爱之体;爱者,仁之用”[4]。朱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讲学,他认为仁和爱是统一的,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具体体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子云集……坐席至不能容,溢子户外”[5]256,他平时教人,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教师对学生的仁爱之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汉唐及其以后的儒家学者发展了教师仁爱之德的思想内涵,从起初的以“仁”为本,发展到“仁”与“智”的结合,内涵进一步丰富。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仁爱之心,还要有扎实的学问,这类似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德与智,要求以德为主,德智结合。同时,此时的仁爱之德不仅仅表现在爱生上,还要求教师将仁爱之德贯彻到一切人和事之中,体现在教育的社会作用诸方面的论述中,仁爱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三、教师“仁爱之德”的变革与俱进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等对儒家的仁爱思想非常推崇, 同时为仁注入了近代的价值理念和西方的思想元素,使仁爱思想具有了不同于古代的全新内涵。

受法国大革命思想影响,蔡元培的仁爱观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对其进行了批判和发展。在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中,蔡元培把儒家思想中的仁、义、恕等观念所包含的人道引入资产阶级新道德,比较集中地阐述了“自由、平等、博爱”这一道德原则。其中,自由与儒家的“义”是相通的,平等就相当于儒家的“恕”,而博爱就是要“爱人”。[6]864在此人道主义理念下,在教师聘任时,蔡元培坚持认为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平等爱生,使学生“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7]576,培养具有博爱的公德心,这也是他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道德纲领。

陶行知一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不仅受到传统儒学有关“爱”的启发和熏陶,也受到西方文化精神的浸润。同时,他所处的时代号召每一位思想家都要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他选择了普及教育的种种路径。爱满天下是陶行知一生坚守的教育信条,这种“爱”应该是一种大爱、博爱,对人民大众的平等与广泛的爱。具体到好教师的标准,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说,教师“要有信仰心。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8]117,是“造新国家、新国民、新社会”的大事。陶行知认为教师爱学生就像园丁爱护花草一样,对他们首先要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发现他们的特点,进而才能施肥、浇水、给予充足的阳光,还要除害虫。这样,花草才能欣欣向荣,否则免不了枯萎。陶行知常说:“在我的世界,小孩和青年最大。”[9]119在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学校、育才学校,甚至社会大学,处处充满着爱满天下的宝贵精神。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魂。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邓小平在关于师德修养的论述中也提出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 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主张建立起“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10]194。2008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爱国守法、敬业爱岗、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其中关爱学生是要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四、教师“仁爱之德”的时代新意

2014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提出新时代好教师的四条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他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这一重要论断丰富了教师的职业发展内涵,堪称师德新内涵,富有时代新意,也为教师的培养指明了重要方向。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仁爱”不仅是理性要求,更应是固有德性

这里的理性与德性统一于教师的专业精神。教师的理性之爱产生于教师对教育功能和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是一种职业的光荣感与自豪感,即所谓的爱岗敬业;而德性之爱产生于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它是一种责任感和义务感,其中爱生意识是一个重要方面。有德性之爱的教师会关照学生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和社会生命”[11]39,不仅从教育本身看待对学生的关爱,而且在“人性向善”的指引下,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在一起发展学生的本性。有德性之爱的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期待、信任和表扬,给学生的生命成长留有空间,并在此期间不断为其提供正能量和积极暗示,著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就是其最好的证明。

2.教师“仁爱”是关心爱护,更是尊重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12]35如果过于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将不利于教育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淡化自己作为教育者的痕迹,从细处入手,走进学生的心灵,以关爱之心解答他们的疑问,呵护他们的成长,力争做到润物无声、熨帖心灵。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首先意味着要按照本来的面目看待某人,要意识到他(她)的独特性。同时,尊重还包含着更高层次的关心,使其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和发展。作为老师,仁爱之心的重要体现就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独立人格和特殊个性的个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教师“仁爱”是爱人,更是爱之传递

中国是一个崇尚仁爱的国度,仁爱思想自古有之,它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大厦的基准和标尺,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体现。作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仁爱之心,还要以自己仁爱之心点燃学生爱心,就像爱的“无尽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仁爱精神是人格塑造的核心。具有仁爱之心的教师要教会自己的学生理解爱的内涵,感受爱的真谛,学会爱的奉献,传递爱的能量。一个人只有心中有爱,才会表现出爱国、敬业、宽厚、仁慈、乐善好施等良好的品德,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品格,才会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爱是人类的一种共通的情感,仁爱之德是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起点。新时期的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德行素养,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使他们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1] [汉]董仲舒.董仲舒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2] 王钧林.董仲舒对儒家仁学的创新与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6):9-12.

[3] 张岱年.仁爱学说评析[J].孔子研究,1986,(2):16-22.

[4] 臧乐源.中国传统仁爱思想的现代意义[J].发展论坛,1996,(6):42-45.

[5] 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6] 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8]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9] 《陶行知系列研究》江苏课题组.论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1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 孟繁胜.国际视野下教师人性及其发展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 蓝宏儒.孔子仁爱思想及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责任编辑 曹 静】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of Teachers’Benevolent Virtue

ZHANG Hai-yan1, 2, WU Feng-qing2

(1. Faculty of Marxis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2. College of Statistics,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Yantai 264005, China)

Love is the core of teachers’ virtue. In China,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 is originated in Pre-Qin Confucianism. Its connotation remains in a process of dynamic evolvement with the efforts of Confucian scholars in the Han, Tang,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Nowadays, the theory of benevole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ers’ vocational morality. Many of its new characters make it play a particular effect on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education.

virtue of benevolence; connotation; evolvement;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G451

A

1009-5128(2015)12-0025-04

2014-12-15

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财经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2012441)

张海燕(1976—),女,山东即墨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工商学院统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吴风庆(1962—),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山东工商学院统计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经济与社会统计研究。

猜你喜欢
之德仁爱之心博爱
互动体验营“博爱星” 周键文
伦理生活与形上超越
——亚里士多德arete概念的多重涵义及其内在张力
伦理学研究(2019年1期)2019-12-17 12:46:47
曹冲: 有颗仁爱之心的神童
以爱博爱 倾我所有
人生“十不得”
博爱之歌
“两德”之德与中华大德刍议
做一名有教育情怀的好老师
努力争做当代“四有”好英语老师
卷宗(2016年11期)2017-03-24 16:54:12
常修“四为”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