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新 惠
(渭南师范学院 莫斯科艺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论民族声乐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
王 新 惠
(渭南师范学院 莫斯科艺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因其自身教学个性化突出的特殊性,课堂情境和师生互动显得更为重要。声乐课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主动思维的好习惯、一定的身体条件、良好的音乐感觉等,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专业功底。民族声乐师生互动主要从确定目标、营造教学情境、师生的配合程度、准确定位角色以及师生相互关心关注等方面入手,使师生在规定情境中愉快地进行教学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声乐教学;情境;师生互动
声乐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声音特点掌握系统的歌唱技能技巧,提高分析作品、演唱作品的能力,并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声乐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1.学生方面要具备以下学习条件
第一,声乐学习要有一个好脑筋和主动思维的好习惯,用声乐学习的专业术语说就是悟性要好。声乐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抽象性,什么气息要深、位置要高、喉咙打开等抽象的概念,完全要靠学生动脑揣摩、模仿和实践。悟性好的学生能较快地抓住教师示范和讲解中的要点,在自己的身体中寻找接近的感觉并不断校正。这里学生感受的敏感性决定了声乐学习的进度,同样长时间的学习,有些学生进步明显,而有些学生却不开窍,所以悟性好坏是声乐学习的关键因素。
第二,学习声乐要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特别是良好的嗓音条件。无论学习什么唱法、什么声部,都取决于学习者天生的嗓音条件。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判断学生的声音条件和声部,有的放矢地制定出适合学生声音特点的发声练习和歌唱曲目。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制定的计划也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嗓音变化(包括感冒、嗓子发炎、女学生生理期)等等做相应的调整。身体条件还包括健康的体魄,声乐学习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悟性再好,体力不支也无法完成。首先上声乐课五十分钟要站下来,而且要精神高度集中;开一场音乐会也一样:既要有良好的睡眠基础,也要有饱满的精神,更要有身体的良好状态。歌唱是一门听觉艺术,从小生活在音乐环境中的人,对音准和节奏的把握明显好于没有音乐环境的人,也就是要有形成音乐的耳朵,这对学习声乐很重要。
第三,要具备良好的音乐感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叫作感觉。人借助于感觉,感知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如颜色、气味、光滑和粗糙等。感觉也使人知道自己身体所发生的变化,如躯体的运动和位置、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等。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通过感觉而获得的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1]16声乐教学的抽象性要求学习者必须有敏锐的感觉。教师要求呼吸要深一些,但深到什么程度、怎么深就要靠个人的感觉来体验。感觉的体验是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而不断变化的。刚开始学习,对于教师的专业术语比如吸气开喉、喉头放下、位置挂上,学生往往顾此失彼,感觉很难联系,没有整体歌唱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的联想、想象和肌肉记忆就产生了新的感觉,这种新的感觉是声音进步的体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又会产生新的感觉,如此循环反复,形成声乐的学习规律。
2.教师方面的不同点
声乐学习的关键是有一个好教师,这是所有声乐学习者的共识。一个好的声乐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要有高尚的师德。声乐教学没有统一教材、没有统一进度,完全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曲目和进度。教师的人品和责任心直接决定学生能否正常地学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声乐课上有高尚师德的教师会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学生的嗓音条件不好而歧视他,不会因为学生感觉差而应付他,更不会因为学生接受慢而辱骂甚至放任自流不管他。特别是在声乐小组课和集体课上,教师厚此薄彼、放任自流、不管不顾的现象是存在的。第二,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声乐教师面对歌唱条件各不相同的学生,虽然教学原则是一样的,但反映到每个学生身上的现象却各不相同。教师更应个别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挖掘每个学生不同的声音潜质和表现力。歌唱是训练整体感觉的,只有经验丰富的教师才能采取多种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声音问题。第三,声乐教师要牢牢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声乐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进行舞台实践,不断接受新的信息,以保持自己正确的声音概念。无论什么声部、什么唱法,声乐教师都要学习,研究他们的歌唱特点,研究他们的演唱风格以及咬字吐字。只有具备丰富的听觉积累,才能有正确的判断,才能准确无误地解决学生的声音问题,让他们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第四,教师要有一个专业的耳朵,这一点至关重要。要挖掘出学生的好声音,必须靠教师的好耳朵。声乐艺术就是听觉艺术。作为声乐教师,不仅要练就过硬的歌唱基本功,要有扎实的歌唱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演唱实践经验,这些功底统统体现在他的耳朵上。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都在改变着学生的声音概念,要想树立学生正确的声音概念,教师必须思想超前并具备辨别声音细微变化的能力。这个能力是靠多听、多看、多实践、多总结积累起来的。一个负责任的教师既不会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学生,也不会武断地对学生的问题一概而论,更不会随便下结论断送学生的歌唱生命。如何鉴别声音的问题好像很简单,其实是最困难的,如果教师不能从细微的声音变化中分辨出好坏,不能正确地区分出学生的声部,不能正确地说出好与不好的原因,这就不算是好教师。第五,教师要有启发学生演唱热情的激情。声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声乐教学的过程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怎样以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这是需要声乐教师重点考虑的。“音乐的表现性实际上就在于它将情感符号化,而符号就是艺术家体验情感的过程 。”[2]52如何将情感符号化?教师首先在声乐教学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发声练习还是歌曲演唱,都要时时要求学生注重情感表达。“音乐既是时间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在时空的无限延伸过程中,音乐靠旋律给人们展示着它无限的情感描述。”[2]91如果机械地让学生发声、唱歌,单纯地训练技术,形成习惯,再想让学生带上情感演唱就比较难了。所以,好的声乐教师上课非常投入,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授课过程中自己充满激情,不允许学生肌肉松懈,更不允许学生情感松懈,无论发声练习还是歌曲演唱都要积极地充满感情地去完成,长期训练,方能养成热情的演唱习惯。教师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演出实践以及对作品的深刻理解等基本功是其授课有激情的根源所在。
民族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声乐教学。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有“土洋唱法”之争了。“土”是指民族唱法,也就是从我国传统戏曲、民歌中汲取演变而来的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唱法。这种唱法讲究咬字吐字、行腔润腔,声音清脆明亮,气息较浅,喉咙开度较小,声音的穿透力不强,真声较多混声不足。代表性的歌唱家如郭兰英、王昆等都具有一定的戏曲功底,她们虽没有条件接受正规的声乐训练,但却有多年戏曲演唱的经验,在咬字吐字和行腔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亲切、自然,声音明亮集中,轻松甜美,字字真切,情深意长,感人肺腑。这种被称为“土”的唱法,却是中国民族唱法的精髓所在,是民族唱法的灵魂所在,是最能感动人和打动人的东西。“洋”是指意大利美声唱法,这种唱法讲究喉咙充分打开,深呼吸的支持和真假声的结合,被世界公认为是科学的演唱方法。
随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概念的深入人心,民族声乐得到了长足发展,民族唱法的歌唱家占据了国家级演出的主要地位。如郭兰英、王昆、李谷一、彭丽媛、宋祖英、张也、吴碧霞等等,都是时代的典范,不仅为中国人民所熟知,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专业音乐学院也相继开设了民族声乐专业或民族声乐教研室,为培养专业的民族声乐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以及一些地方政府也设立了民族唱法和各种民歌艺术节,不断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民族声乐的大环境是非常好的,然而大环境好,学生也都耳濡目染,也容易使他们靠模仿进行演唱,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通过分析郭兰英、王昆和彭丽媛、张也唱法就会发现民族唱法经过汲取一些科学的方法,路子已经宽了许多:喉咙开度比以前大,呼吸相对深了,对呼吸支持的要求也更加多了,共鸣扩大了,声音的表现力大大提高了。没有科学的训练是不能达到要求的。所以讲授民族声乐的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辨别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利用歌唱实例分析声音的变化情况,汲取了哪些科学因素、通过了哪些训练手段来达到新的效果等等。
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在民族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用一些感情色彩比较典型的歌曲为学生建立声音形象和感情体验,“在歌唱发声过程中,内心先有一个正确的声音模式,然后由大脑指挥发声器官发出一个这样的声音,这主要是用内心视觉、听觉的选择,分析了歌唱发声的活动,然后达到正确的肌肉动态平衡与想要的声音相一致,做到‘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 ,这就是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的过程,这便是歌唱的思维发声意识”。[3]比如创作歌曲《延水瑶》《二月里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学习声音的圆润和连贯,在通俗易懂的歌词中体验美好的情感和热情。再用一些歌剧片段如《扎红头绳》《北风吹》《数九寒天下大雪》等曲目来体验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剧中情境中训练表演的能力和综合艺术修养。到了中级阶段,就要学习一些外国歌曲和艺术歌曲,扩大艺术视野,提高技术技巧,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加更复杂的感情体验和角色感觉。到了民族声乐学习的高级阶段,教师就要选择适合学生声音特点的艺术歌曲和歌剧片段来进一步提高声音的技术性和表现的艺术性,并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万里春色满家园》《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等歌剧选段和《江山》《黄河鱼娘》等艺术歌曲都具有相当的技术难度和情感把握难度,要鼓励学生敢于练习和接触这些有高度、艺术性表现性强的作品,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全剧概况,有条件的还可以排练整个剧目来增加学生的角色感,一招一式都按照剧中的人物性格来要求,刚开始也许会不近人意,但经过不断地学习、练习,最终会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声乐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更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在声乐课堂教学中,自身的个性得到张扬,同时也能更加透彻地理解技巧中的难点和重点。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更为重要,这是由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决定的。
1.声乐学科的特殊性
声乐学习就是一个制造人身乐器的过程。沈湘教授说,“如果你喜欢唱歌,就需要运用歌唱的训练来重新制造它,使它能够适应歌唱的需要。”[4]16声乐教学不是单纯歌唱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是以歌唱为表现形式的综合人文水平与能力的造就。声乐是以语言(歌词)+音乐(歌谱)为基本构成形式,没有扎实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无法很好地学习声乐。由于每个人的自身乐器不尽相同,声部也不同,所以声乐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没有规定的教材,即就是一个声部,如女高音,也还分为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或戏剧女高音等种类。教师只能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制定适合于他的教学方案,既然是个性化教学方案,那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得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直到学生真正掌握了为止。记得有这样一段故事: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老师在教一个学生唱歌时,由于学生紧张,一条发声练习怎么做也达不到要求,周老师先后换了四种方法,终于使学生完成了练习。遇到这种情况,有经验的教师会随时询问学生的感受,认真听学生声音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更有效的方法来调整学生的声音以达到教学要求,反之,学生也要认真配合教师,正确理解教师的教学用意,努力按照教师的意思做。这里教师和学生思想上的互动要高度一致。
2.声乐教学语言的模糊性
模糊语言是指带有模糊性的自然语言,或指语言表达时呈现出的不精确现象,它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和本质属性,同时也是一种语用现象。模糊语言由于有其独特的语义特征、丰富的语义内涵和微妙的语用功能,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由于被赋予了良好的表现能力,它能和精确语言一样顺利地传载信息,完成人们思想的交流。合理地使用模糊语言不仅能使语言的表达更为自然、得体,也更能表情达意,并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声乐教学中有许多语言是无法准确表达的,这个尺度是靠教师的耳朵为标准判断的。比如说唱歌要放松,那么放松是指精神呢还是指身体呢?放松到什么程度?吸气打开喉咙,那么吸气多少为合适呢?气吸多了,声音憋住了;气吸少了,一句词没唱完就没气了。另外打开喉咙,开到什么程度合适呢?开太大,感觉声音撑着不自然;开小了,声音又挤了卡了。还有声音要靠前唱,前是哪里?如果一味地强调靠前,可能会出现声音扁、尖等现象。所以声乐教师都使用模糊语言,有经验的教师模糊语言使用得非常得体、自然,教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初级阶段有一个适应过程,比如呼吸概念,教师要求其呼吸深一些,要找到下丹田的支点,要用腰腹的力量保持住气息,要用胸腹式联合呼吸,其实是让学生把声音放下了,用腰腹保持的力量来转移喉咙的力量。语言用得比较模糊,但体验到的肌体运动方法是正确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想象空间不断扩大,对各种模糊语言有了自己的体会,师生间的配合度趋于集中。
3.融洽的师生关系
任何课程教学,师生关系的和谐统一都是保证教学效果良好的基本条件。声乐教学更是一种师徒传承式的教学模式,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最重要条件。在声乐学习的漫长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不教某个学生或某个学生不愿意跟某个教师学习的现象,一般会有两个原因:一是技术层面,教师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或教师认为自己教不了某个学生。一般不认可教师教学方法的学生是因为以前跟其他教师学过,换到新教师这里适应不了;教师认为自己教不了某个学生往往是因为声部问题或某些特殊嗓音问题。二是情感层面,有些教师喜欢声音条件好的、有基础的学生,对这些学生偏爱有加,对待这些学生不仅认真而且授课时间长,甚至“开小灶”;而对声音条件不怎么好的、没什么基础的学生就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课时不保证而且对本该纠正的问题也一带而过,时间一长,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不是申请换教师就是借故不上课。其他课程中师生关系不够融洽最多影响学生的情绪,而声乐课师生关系不融洽就有断送学生歌唱生命的危险,所以说声乐课师生关系好坏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只管讲只管听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师生良好互动的模式所替代,无论是声乐集体课、小组课还是个别课,师生互动已成为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的基本保证。那么如何互动?在哪些方面的互动能更有效呢?
1.制定一个学习目标
教师要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这是声乐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互动的基础。所谓合理就是要符合学生的自身学习条件,也就是因材施教。在这个合理的目标指引下,教师围绕这个目标设立互动的措施,比如练声的感受、曲目的选择以及课堂讨论的作品等等。每学期安排多少首听和看的曲目,分析多少曲目,学唱多少作品,大致提供一个范围,使教学有目的、学习有方向、互动有内容。这样就能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性和持久性,使得师生关系具有一个双向的良性互动。
2.制造一种教学情境
温馨的教室或琴房,里面有钢琴、有音响,墙上挂着著名歌唱家的演唱照片,钢琴上摆着绿色的植物和优雅的歌谱,地面一尘不染;教师温文尔雅,学生彬彬有礼,这样的情境肯定能使师生融合度很好,是声乐学习应该有的。“艺术想象是按照艺术家创作意图来进行的,它的最终目标是形成新的形象。”[2]292。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学习的欲望油然而生。这虽然是能够影响声乐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一个外部因素,但它却体现了一种精神和文化。
3.相互配合,积极适应
教师应该做的不仅仅是单纯地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和帮助学生。著名歌唱家迪里拜尔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由于她是维吾尔族,在语言交流、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沈湘教授的悉心照顾,无论课上课下,教师的关心和照顾都化作了她学习的动力,迪里拜尔努力配合老师,积极适应老师的教学思路,后来成了蜚声世界的歌唱家,这是一起典型的师生相互配合成功学习的实例。
4.角色定位要准确
教师和学生对自身角色的准确定位也是有效进行教学互动的决定因素。现在的教学特征就是 “以育人为目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地得到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充分提高。”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讨论;学生要成为课堂的参与者与探索者,在学习中能够主动地去探索新问题,对教师组织的讨论积极发言,并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学习过程。
5.关注与期待
主要是指教师层面对学生的关注与期待。教师在授课时尽量少用 “不对”“不许”等词语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是要多给学生一些关注和认可,多用激励和鼓励调动学生在声乐课堂上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找到自信,找到尊严。而期待是一种力量,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期待,会使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转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往往达到的效果越好。
总之,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师生间的距离不断被缩小,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必须。民族声乐教学更多接触的是我们的母语文化,在这样熟悉的情境下教学和学习,身心都沐浴在民族音乐的海洋中,学习快乐和快乐学习应该建立在全方位、多途径中的师生互动当中去。
[1]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 王炳社.隐喻艺术思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 王新惠.民族唱法思维探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2): 90-93.
[4]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曹 静】
On the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Situation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Teaching
WANG Xin-hui
(Moscow Art School,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Modern teaching theory points out that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actively interacting and developing together. Vocal music teaching is more important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its own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l music classroom, from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classroom, and discusses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articularity of the vocal music classro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mainly from the aim, creating the teaching situation, the degre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role of accurate positioning and the mutual concern and atten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 that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ontext of good teaching can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
vocal music teaching; situatio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G642
A
1009-5128(2015)24-0044-05
2015-09-20
渭南师范学院特色学科建设项目:秦东优秀民歌资源与音乐教育研究(14TSXK12);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地方特色音乐与高师音乐教学结合研究(2015JYKX010)
王新惠(1963—),女,陕西蓝田人,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声乐理论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