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敏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高等教育研究】
大学生“三个自信”认同力提升路径探析
李 明 敏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文化多元化、社会思想多样化的趋势下,探索大学生三个自信认同力的实现路径,对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有着重要意义。创新思政课程内容、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和大学生科研平台,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的认同力。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学生;思想教育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最新理论总结。[1]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那么,该如何提升大学生“三个自信”的认同力?通过什么途径来提升呢?
1.“三个自信”的理论内涵
道路自信,即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我们才能更有信心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挑战,始终坚定不渝地坚持为实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局面而不断探索实践、不懈努力奋斗。
理论自信,就是对我党在长期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这是我们战胜困难、科学发展、勇往直前的重要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这些成功实践,也有理由让我们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2]12
制度自信,要求我们坚定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尤其是资本制度发展过程中凸显的种种弊端和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我们更有理由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取得最终胜利充满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是人民和历史的必然选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制度的优越性,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这些成功实践也更有理由让我们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3]
2.大学生“三个自信”认同力提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结束后,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4]大学生将是未来完成这些任务的主体,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栋梁之材。
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他们普遍重视个人学习和生活能力的提升,重视个人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如考研、入党、就业等,乐于接受新事物,这些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的优点。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乐于网购、聊天、交友,获取零散的花边新闻,对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考、对于民族未来的发展、对于学校和集体的成就和荣誉,他们却思考得较少,或从未思考过。一个人的成长,其实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责任的担当,是对家庭、亲人责任的承受。如果大学生的成长缺少这些担当与承受,即便是学习和才能出众,也不能算“优秀大学生”或“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这样的人才,经不起生活风浪的磨炼,更谈不上成为国家的栋梁。对于“三个自信”的认同,可以提升大学生对国家发展的思考能力与责任意识,从而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和思想意识。
今天的大学生群体成长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正是改革全面铺开时期,一方面,他们目睹且受惠于改革取得的新成果,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丰富,使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是他们坚定三个自信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也是各种矛盾集中、各种思潮涌入的敏感时期,阶级、阶层的分化,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公权与私利的冲突等等,耳濡目染使他们更易产生动摇性和怀疑情绪。所以,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文化多元化、社会思想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下,探索大学生三个自信认同力的实现路径,使得青年大学生能够在复杂的形势下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认识党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有着重要意义。
1.创新思政课程内容和形式——理论教育提升
所谓“理论”,大家普遍的认同是指,人们从实践推演和抽象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有关概念的定义、复杂问题分类、事物性质、逻辑推断、基本原则原理和规律性等的体系化认知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为广大学生所认同,需要通过他们喜爱的教育方式来引导。
首先,应以实践的成就和鲜活的事例来教育其认同理论。一方面,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30多年前的积贫积弱、僵化落后、生活单一、物资贫乏,到如今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其中发展的数据对比足以说明理论的正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代代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一级级学生的生活状况的对比和改观,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论实践的显著成果。从几代人生活的变迁让学生感受理论的重要性,从而真切认识到理论的意义、理论的正确,以达到理论自信的教育效果。这两点也正是我们开展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次,以史料解析和参观、座谈、讨论等形式吸引其认可。以历史的演变告诉学生理论的力量;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来诠释毛泽东思想的指明灯作用;以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场面来活灵活现地展示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以广泛讨论的方式对中西方相关理论进行对比,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适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形式上尽量选择青年人喜欢的具有新意的,如革命先辈与成功人士报告会、名人访谈、反映历史与国情的影视作品讨论等,用生动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他们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认同感,从而将自己的理想与祖国强盛人民富足的目标统一结合起来。
最后,以学生喜爱的生动活泼的“红色”网站和自媒体来开展教育与引导。要尽力做好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做文明的有素养的媒介人,自觉摈弃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民族团结和个人成长的言论。要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和其发展的需要,开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要宣传内容的网站,建立相关的QQ群、微信群,开设相关的微博,以较为时尚的、更容易被广大学生接受的方式来广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巨大成果。从而让网络等新媒体成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三个自信”认同力的有效载体。
2.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红色感染提升
革命者和奋斗者的历程,必然感染富有青春热血的青年学生。
首先,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料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尽可能多整理革命先烈的鲜活事例,用同年龄段的不同奋斗经历来直观地引导、感染青年学生。引导广大学生挖掘革命人物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用他们的精神不断激励青年学生,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并不断认识理论和信念的力量。
其次,开展革命人物话剧等文学创作与演出。充分抓住青年人富有激情和创作灵感这一特点,引导广大学生多体验多思考,把自己所感受的极富感染力的革命故事用话剧等形式展示出来,在创作与演出过程中,让广大学生体会革命者的精神和理论的指导作用,从而对理论和道路加以认同。
最后,开展参观学习征文比赛、演讲等活动强化教育效果。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后,要开展征文比赛、朗诵赛和演讲赛,把广大学生当时的感情激发出来,让情景化的感染在自己激情化地讲演与书写中抒发出来。从而进一步地强化学生对于革命先烈的敬仰,对于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考和体会,强化学习理论、认同道路的内在自觉。
3.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感知提升
没有实践,就没有认同。实践是引导大学生认同理论、制度和道路的最直观途径。仅仅局限于书本和校园,是不能够让学生产生思想火花的。实践往往会因为其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于城市长大的学生而言,边远的、落后的、贫困的地方和那里的人们往往会极大地冲击他们的认知和思想;对于农村长大的学生而言,现代大都市的高楼大厦和时尚生活往往会大大冲击他们的心灵。农村的贫瘠和城乡差距反映了我们的国情,是我们理论的基础;大都市的高楼大厦和现代企业的科技实践,展示的是我们制度所带来的成就。这些对于大学生不仅视觉冲击更大,对于他们思想和心灵的震撼也更为直观。要尽力在现代化大型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在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立实践基地,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在其中实习与实训。让青年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知理论的指导所带来的强烈变化,体会制度所带来的活力,坚信道路的正确。
4.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文化熏陶提升
校园是文化的舞台。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出什么样的人才。将理论、制度和道路的教育引导贯穿于校园文化之中,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必将在文化熏陶中达到提升大学生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目的。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定期安排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活动要着重于在内容上凸出变化和成就,在形式上力求生动活泼。要力求达到在校园形成一种氛围,一种文化气息。如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三个自信”名家讲坛及主题的演讲和征文等文化活动、知名企业家和优秀校友讲坛、建立校内“红色”纪念馆,为经常性开展认同教育建好平台,在文化熏陶中不断提升大学生“三个自信”认同力。
5.创建大学生科研平台——科研体验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的制度。大学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必须通过激励科研来实现对于大学生“三个自信”的引导。
一是要强化科学引导。通过建设校内科学馆,宣传科学思想和知识,强化科学精神教育,教育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的精神,逐步养成善于质疑、善于探究和善于思考的习惯,让科学精神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二是要强化科学实践。通过建设大学科技园,引进各类有利于学生开展科技实践的企业,带领大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并和企业一起开展科学研究,开展产学研结合,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科学实践能力。并通过在企业的实践,来强化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动力。三是要强化科学体验。通过建立县区科研工作站,引导大学生到科研工作站协助开展相关科研与实践的联络工作,在日常服务工作中不断强化科学体验。四是要强化创新意识。通过设立“三个自信”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将“三个自信”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让广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强化其认同感。
总之,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认同力,关系到青年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振兴。高等院校必须运用多种渠道和途径,将理论教育、红色感染、实践感知、文化熏陶和科学体验的作用发挥好,不断强化其认同力。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3-25.
[2] 潘国臣.进一步坚定了“三个自信”和共产主义信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10-12.
[3] 姚飞翔.坚定三个自信,坚持三个自觉[EB/OL].环球论坛,http://bbs.huanqi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00433.
[4]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3-7.
【责任编辑 曹 静】
An Analysis on Identification of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Three Confidences”
LI Ming-min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cultural multiplication and ide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explore the way of implementing identif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ree Confidences” for college students’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 to enhance the college students’ ethnic confidence and pride. To innovate the contents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courses, renew the activities in the patriotism education bases, and enhance the activ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campus culture and research platforms, those would be efficient way to promote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Three Confidences”.
ideological confidence; theoretical confidence; systematical confidence; college student; ideological education
G641
A
1009-5128(2015)24-0024-03
2015-09-29
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提升大学生“三个自信”认同力路径研究——以陕西为例(14JK1241);渭南师范学院省级科研机构人文社科类重大研究项目:自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创新研究(15SKSZ02)
李明敏(1970—),男,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