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洪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4)
仡佬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族群,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共有550746人。仡佬族传统宗教源远流长,在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中深具原始古朴的特质,历史上随着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仡佬族宗教又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学界对西南仡佬族宗教文化的研究,有翁家烈、罗懿群、庹修明、吴秋林、冉文玉、张成坤等的论著,[1]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庆尚大学、美国加州等国内外学者,1989年以来亦多次到贵州考察仡佬族傩祭傩文化。[2]本文对西南仡佬族及其宗教,试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与傩祭的不同侧面进行讨论。
历史上西南的贵州、湘西、广西、四川、云南,都是仡佬人活动的地区,仡佬族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东部,生活在以贵州为中心的湘西、川南、滇东北、桂西北一带。现主要聚居在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于贵阳、六盘水、遵义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地。仡佬族人口的95%以上分布在贵州,少数散居于广西、云南,在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调查中,湘西还有少量的仡佬族人。
活动在贵州地区的仡佬人,文献所载有红犵狫、花犵狫、打牙犵狫、锅圈犵狫、披袍犵狫、剪头犵狫、猪豕犵狫、水犵狫、犵兜九种。[12]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九则载仡佬各支系有:犵狫、披袍犵狫、锅圏犵狫、打牙犵狫、打铁犵狫、青犵狫、红犵狫、犵狫、犵兜。[1]历史上贵州是仡佬人活动的中心,但仡佬人沿民族走廊迁徙,从而进入周边的广西、云南。清乾隆《广西通志》卷九十二载:“犵来自黔中,蓬头跣足,以布幅蔽腰,旁无襞积,曰桶裙。花布者,曰花犵;红布者,曰红犵。……又打牙犵,慓悍尤甚。”[2]广西境内有花犵、红犵、打牙犵的分布。仡佬族一首民歌唱道:
云南下来有条河,这里流来那里落。
仡佬古时无住址,贵州飘流广西落。[3]
这是贵州仡佬人迁徙广西的历史记忆。
中国西南地区仡佬族的宗教信仰,具有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文化特质。仡佬人是崇拜竹图腾的族群,夜郎时期的竹王神话就与仡佬先民有关。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载西南民间的竹王诞生神话说:
竹王者,兴于遯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为姓。汉武帝时唐蒙开牂牁,斩竹王并置牂牁郡,之后吴霸继任为牂牁太守,“夷濮阻城,咸怨诉竹王非血气所生,求立后嗣,霸表封其三子列侯,死配食父祠,今竹王三郎神是也。”[4]历史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有竹王庙、竹王三郎祠,供奉的神灵是竹王、竹王三郎神。在西南仡佬族、彝族、苗族、布依族、佤族、傈僳族先民都崇拜竹王、竹王三郎。贵州桐梓县更有竹王城、竹王洞等竹王崇拜的遗迹。清乾隆《贵州通志》卷七《地理·古迹》载:“竹王城,在桐梓县北七十里,久废,旧址方圆里许,今尚存。竹王洞,在桐梓县夜郎里。”[5](P190)今贵州福泉县城东25公里凤山镇双桥村有竹王城遗址,相传即是汉代竹王兴建的古城垣。
清严如煜《苗防备览》卷八《风俗考·泸溪乾州犵狫风俗》载湘西仡佬民间土语“呼竹曰盖脑”,“盖脑”即“仡佬”的异写。[6]说明仡佬先民曾以竹为族称,确乎是崇拜竹图腾的族群。贵州高原仡佬族以竹为图腾,沿袭夜郎先民对竹子旺盛生命力的崇拜,蕴涵先民祈求族群繁衍壮大的朴素愿望。当今贵州省石阡县龙井、汤山等地仡佬族的“仡佬毛龙”民俗活动,是古代仡佬人祭“竹王”习俗的传承。清乾隆《皇清职贡图》卷八载剪发犵狫:“孟冬缚草龙,插五色纸旗以祀鬼。”[7]仡佬族民间的宗教祭词,不乏对竹王图腾崇拜的描述。贵州普定窝子寨仡佬族《祭山神》“送祖”唱道:
它是告佬的竹王,它是我们的先人。
出门做事它会讲,出门做事它会说。
会讲会说是竹王,我们世代敬供它。
竹王万世保佑我们,告佬家家享太平。[8](P26)
仡佬人供奉在神龛上的竹筒,里面要放九粒米以代表家神,象征家族的九代祖先。贵州道真梅家寨仡佬族在生下第一个男孩时,要将胎盘与鸡蛋壳埋在竹林下,以祈求得到竹王的护佑。仡佬族民间流传的竹王神话,显示出竹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的交融。仡佬人以农历正月初四为竹王诞辰,届时要去竹林供献竹王钱,上《竹王钱》的祭词说:
竹王老祖发善心,十万大军去出征。
保佑安宁人人敬,竹子多生长大根。
承先启后长发祥,子孙祭祖到如今。
再斟美酒又三巡,送王回祀去安宁。
风调雨顺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9]
在西南仡佬人的宗教祭词中,竹王是反复出现的母题。仡佬族民间流传的《竹王》、《金竹》的传说,更是仡佬人对竹王的历史记忆。仡佬族雅伊支系的老人去世,要砍一根一丈多长的竹子,保留竹梢头上的少许枝叶,抽取与亡人寿数相同根数的白棉线,搓成一根一丈二尺长的寿带(仡佬语呼之为“必果列”)系到竹梢上,将这根象征祖灵的竹子靠在堂屋神龛旁,每天早、中、晚给亡灵供饭时,要在寿带上绾一个结。[10](P451)在黔北仡佬人墓葬图画中,有仡佬族小孩跪拜竹王的《拜竹图》,反映祈求竹王保佑仡佬后代健康成长的心理。[11]在以贵州为中心的竹王崇拜文化圈中,竹王神话与祭竹仪式始终交融一体。
仡佬族还有葫芦图腾崇拜,有神鹰和葫芦救护祖先的神话传说。相传远古大洪水时藏在葫芦中的阿仰兄妹随水漂流,一只神鹰飞来抓起葫芦拯救了兄妹二人,从此仡佬人才有族群的繁衍壮大。仡佬族农历二月初一敬雀节要祭祀葫芦、神鹰,称葫芦为“仙葫芦”,神龛供奉的葫芦象征始祖。仡佬人家中的老人死后,将死者指甲剪下放入葫芦内,这是图腾灵物崇拜的习俗。黔北仡佬人在仡佬年除夕,要将葫芦自神龛移挂至堂屋门后,认为挂于门楣的葫芦图腾可以镇慑鬼蜮。
仡佬族传统宗教的法师有特定的称呼,贵州水城仡佬族称“巴磨”,关岭仡佬族称“濮菲”,普定仡佬族称“果珠”,安顺、平坝仡佬族称“纳汗”,纳雍、大方、织金、黔西仡佬族雅伊支系仡佬族称“博帔”、“博罱”,而受道教影响较深的遵义、务川、道真仡佬族,民间则习称法师为道士、端公。仡佬族传统宗教的法师,历史上还有“鬼师”之称。清道光《大定府志》卷十四载:“锅圈革獠……病则延鬼师,鬼师设虎头一具,五色绒装之,置之簸箕内,作法念咒而祷之。葬掘地置木板,横陈其尸,如花苗也。必横陈者,曰使鬼不知回家也。”[12]此所谓“鬼”,实际指祖灵,其原始古朴的名称,显示仡佬族原始宗教鬼神崇拜的特质。明嘉靖《思南府志》卷一载犵狫:“疾病则信巫屏医,专事祭鬼。”[13]同样反映仡佬人信仰原始宗教,通过宗教仪式以驱邪治病的社会实况。
贵州各地仡佬族举行宗教祭祀,法师要吟唱各种神唱古歌。黔西县羊耳乡下坝村仡佬族法师赵银周传承的《叙根由》,就是祭祀活动中吟唱的一部神话史诗。《叙根由》分为《寻祭师》、《找草果》、《砍草造房》、《打虎、擒獐、射羊》、《婆媳不和》、《挖矿炼铁》、《铁牛精“那约”》、《阿利捉风》、《阿仰兄妹制人烟》、《巨人由禄》、《猫呼呼借窝》、《由海的浪荡儿》,这十二章祭词民间习称为“十二段经”。《叙根由》是在仡佬社会流传300多年的古歌,仡佬人的祖先崇拜之情在史诗中有自然的流露。
贵州仡佬族三月三祭山神的习俗,来自天神敖伟封仡佬族九兄弟为山神的神话。贵州安顺市普定窝子寨《祭山歌》唱道:“现在我们地方好,全靠你们的业绩。坡是你们赶来的。山是你们留下的,你们开辟的地盘,宽广抵天边。我们享你们开的田地,享你们开的大河,享你们开的水渠,享你们砌的城墙,享你们建的仓房,享你们修的瓦屋。子孙后代用不完,千秋万代不用买”。[8](P13)贵州安顺市普定窝子寨仡佬族农历正月初三的祭山神,要用桦树枝扎一高1米宽1米的小屋,放置于村寨神树的祭坛之下。法师请山神入座并念诵祭词,虔诚祈祷神灵保佑五谷丰登。贵州普定窝子寨仡佬族《祭山神》祭词唱道:
从古至今代代传,每年三月要祭山。
哥哥是在初二祭,弟弟是在前一天。
祭了山神得保佑,寨寨老幼得平安。[8](P115-116)
黔北锅圈犵狫的丧葬习俗,又具有西南族群虎崇拜的特点。清谢遂《职贡图》中的平远州锅圈犵狫图像,其汉文文字介绍锅圈犵狫说:“病则延鬼师,用虎头一具,萦以色丝,置箕内祷之。”清代贵州《百苗图》第28幅《锅圈仡佬》,图像绘制四位仡佬人在郊外供祀虎头。图像所附文字介绍平远州锅圈仡佬的信仰习俗说:“病者不服药。用面作服虎头一具,饰以彩线,置簸箕内,延鬼师祷之。”[14](P255)清乾隆《贵州通志》卷七载遵义府的锅圈犵狫:“病则延鬼师,以虎头一具,用五色绒装饰,置簸箕内祷之。葬则侧置其尸,谓使其不知回归云。”[5](P180)虎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西南族群普遍奉虎为原始图腾。法师用虎头为病者祈祷,旨在借助虎的神力为病人消灾驱邪。锅圈犵狫丧葬侧置其尸的方法,既有防止死者灵魂返回世间,也有让死者回复人生原初胎儿状态的涵义。
贵州安顺弯子寨、黑寨仡佬族法师“纳汗”为死者主持“开路”仪式唱《丧葬歌》曰:“大田大地我们的,大山大岭我们的,东南西北我们的。大场大坝随便走,大冲大凹随便行,天宽地宽由你走,四面八方任你行。”[8](P183)贵州关岭,镇宁、晴隆等地仡佬族丧葬仪式,仪式中法师“濮菲”唱的《丧葬歌》分“敬终孝”、“别人间”、“祖宗引去”、“清根由”、“陪影身”、“述鸡”、“指路”。丧葬仪式最后给亡灵指路,“濮菲”要指引死者灵魂归祖的路线,告诫在返归祖地的路途中,有上中下三条路,但正确的选择是走中间的路。贵州黔西县仡佬族古歌《叙根由》,法师“博帔”最后同样指引亡灵归祖的道路:
好生听听师人讲,认真听陪坐人说。
师人我指三条路,你踩中间一条去。[10]
在《叙根由》古歌的结尾,再次重复这段谆谆告诫的话语。贵州关岭简嫩仡佬族《丧葬歌》的指路唱道:
还有一程路,还有一段路。去山坡脚有三条路,走山坡脚有路三条。上边那条去不得,下边那条不能去。你由中间这条去,你从中间这条走。这条是会祖公路,这条是会祖太路。[8](P115-116)仡佬族指路指引的路线,先后指引亡灵去房间,去锅边,去火塘边,去灰堆旁,去屋角,去家神处,去大门,去鸡笼边,去羊圈,去猪圈,去牛圈,去马厩,去寨中,去盐地,去酒坊,去集市,去场坝,去菜园,去蒜地,去放牛坡,去放马场,去割草地,去砍柴坡,去山坡脚。西南氐羌民族《指路经》所指是祖先真实的迁徙路线,而仡佬族所指的路是亡人生活周围的场地,仡佬族指路的这种地域、族群特点,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仡佬人历史上属于五溪蛮,因此其丧葬习俗的特点是悬棺葬。宋叶钱在庆元乙卯年(1195年)为朱辅《溪蛮丛笑》作序称:“五溪之蛮,皆盘瓠种也。聚落区分,名亦随异。沅其故壤,环四封而居者,今有五:曰猫、曰猺、曰獠、曰獞、曰犵狫,风声气习,大略相似。”[15]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二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閤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属饮宴舞戏一月余日。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腰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祠祭。[16]考古文献资料所见五溪地区的悬棺葬,其主要是仡佬人行此葬式。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四《云南》载:犵狫“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以木主若圭,罗树其侧,号曰家亲殿。”[17]明嘉靖《贵州通志》卷三载石阡府犵狫丧葬:“击鼓唱歌,男女围尸跳跃,举哀而散,亦置之山峒间。[18]在西南地区仡佬族各支系中,男女桶裙以红布为之的红仡佬就实行崖葬。清代贵州《百苗图》第25幅是红仡佬的图像,所附文字介绍红仡佬的丧葬习俗说:“亲死,殓以棺木而不葬。置崖穴中,或临大河,不施蔽盖,而傍树木为主,其名曰‘家亲殿’。”[14](P249)明嘉靖《思南府志》卷七《拾遗志》载:府南四十里许有家亲殿者,古犵老奉先处也。在一大崖穴中,崖高百余丈,下临大河,行舟者往往遥见之。其规制如今之床然,上下休崖,不施蔽盖,雨日亦不及之。正统间,居民避苗者,曾至其处,见有木主数道,字迹已不可辨。又旁有棺柩数具,启视之无见者。大抵棺柩自家亲殿而下崖穴中,处处有之,岂昔犵老之制不土葬欤!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思南府南乌江崖穴中棺柩,是时人亲见仡佬人悬棺葬之遗存。明嘉靖《贵州通志》卷三《风俗》:“青山司,花犵狫,……丧葬亦有棺殓,杀牛祭鬼毕,则横葬于上,后有人诱以倒埋,其类几绝。”[18]此横葬于上亦是悬棺葬,仡佬人悬棺葬时要杀牛祭鬼,即举行祭祖仪式而葬之,此习俗是仡佬人宗教观的反映。清尤侗咏《仡佬》竹枝词曰:“花桶裙携红桶裙,家亲殿上扫新坟。”[19]就以诗化的语言描述花仡佬、红仡佬的悬棺葬习俗。
在仡佬人传统宗教的仪式中,原始的占卜法术是仪式中必行的仪节。明游朴《诸夷考》卷二载仡佬族:“有病及行兵举事,必倒一牛占之。二人握牛首向神,一人以刅剚牛腹,一刃即倒者吉,病必愈,事必济,兵必胜。不然则止,又择他日占之。”[20]此椎牛占卜用于社会生活,与周边的苗族人又有不同特点。仡佬族的占卜法术还有鸡卜、竹卜、卦卜、芽卜、动物卜、树根卜、蛋卜、衣食卜等。仡佬族的鸡卜,用于农事活动中占卜谷物长势。通常在三月三祭山之后,法师杀鸡观看鸡腿骨上的斑点,鸡腿骨斑点为双数的二、四,则预示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若为单数的三、五,则将是荒年的征兆。[43]芽卜是在仡佬年的除夕之夜,将一根龙猫竹每节割开一口子,各装进一粒种籽并灌水。到正月十五日剖竹察看,若种籽被泡胀发芽,就预示今年种此作物会获丰收。仡佬族的卦卜则用以预测狩猎,占卜时取竹卦投地,一仰一俯为顺卦,双仰为阳卦,双俯为阴卦。若卜得阴卦,表示这次出猎收获大,若是阳卦则不吉利。占卜后将竹卦放在代表祖宗神位的小竹筒中,平时竹筒就插在内室墙壁之上。
中国西南的仡佬族是受道教影响较深的族群,在仡佬族傩坛、傩祭活动中,不乏道教文化的元素。贵州岑巩仡佬族傩坛过职文称:
臣系江西佛地、龙虎仙山、玄御境上清宫威灵侯×××代天师老祖张大真人玉皇门下,实受五雷排演掌法仙卿、雷霆都督府百吉驱邪拷鬼院、雷部领起九万九千御林天兵之职,腾云判扫天下部州不正之神,奉行法事凡昧巫门臣。[22]
贵州道真仡佬族傩坛抛牌封职传度仪式,其傩坛过职文亦称:
臣系江西佛地、龙虎仙山、玄御境上清宫威灵侯五十四代天师老祖张大真人玉皇门下,实受五雷排演掌法仙卿、雷霆都督府百吉驱邪拷鬼院、雷部领起九万九千御林天兵之职,腾云判扫天下部州不正之神,奉行法事凡昧巫门臣。[23]
上述两地仡佬族傩坛相同的过职文,说明这些科仪文书来自同一传统。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始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大真人,以后各代天师均袭大真人号,据此可判定此仡佬族傩坛过职文为元明清时期的文书。仡佬族傩坛过职文,其实就是道教授箓文书的变异。
贵州岑巩仡佬族的《请圣科》经文,称奉请的神灵是:“淮南门下打瘟张赵二郎,木瘟赵侯圣主三郎,烤鬼庐山九郎,横山七郎,蒙山十郎,白偕仙师张五郎,翻坛倒洞张六郎,打神破庙张七郎,解冤报仇张九郎。”[24]贵州织金仡佬族的度职仪式,度职者书写投师帖文为:某人愿行太上正一大教,投拜某师门下,专行三五都宫经箓,学成之后,受师度职,永传道法兴隆。度职仪式中要奏章,其内容与正一道上章的章词颇为相同,度职仪是求授经箓法箓,实际是正一道授箓仪式的衍变。
梅山启教张五郎在傩坛中又称为开山五郎,傩祭《开山舞》表现开山五郎的身世,傩戏《打梅山》则表演梅山峒猎神的故事,戏中老君门徒奉请梅山圣众降赴坛场,为事主家充叩傩牌、踏踩九州岛、驱除妖魔、扫邪归正。傩戏《庆梅山》,是在狩猎丰收的年成,冲傩以酬梅山。[25]清道光《思南府续志》卷二《风俗》载民间的宗教活动说:“祈禳,各以其事祷神,逮如愿,则报之,有以牲醴酬者,有以彩戏酬者。祈年则上元龙灯、社会、神会及各庙斋醮,均此意也。冬时,傩亦间举,皆古方相逐疫遗意。”[26]思州的傩戏已发掘43种,其中仡佬族傩戏有7种。仡佬族祭祀仪式中的祭山,就是祭梅山神。在仡佬族傩坛法师看来,傩坛法术都是太上老君所传,因此傩坛的三教以道教为首,傩祭与道教的关系最为密切。
贵州仡佬族傩坛的元皇教,大抵都不同程度受道教的影响。傩坛掌坛师自称属于道教流派。[27]西南湘黔地区的民间巫教,多自称其教派为元皇教。西南傩坛祭祀词文就说:“引度阶前拜老君,道行天下我知因,师尊亲问元皇教,龙汉元年传度人;羊角山头显道法,无穷变化有威灵;今朝不敢胡言说,依古流传如此云。”[28]
清代以来,仡佬族社会已有仡佬人道士。如贵州关岭县麻凹村66岁的仡佬族道士化清,他的师父、师祖皆为仡佬人。仡佬族民间的打清醮,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打清醮是明清以来道教的祈福活动,说明道教斋醮在仡佬族社会中传播广泛。
仡佬族宗教尊奉的神灵系统中,既有本民族原始信仰神祇,又崇祀道教神仙,具有巫道结合的显著特征。仡佬族传统宗教有着丰富的神灵信仰与祭祀仪式,仡佬族宗教受道教影响,是历史上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所致,是华夏文化在多元一体的中国社会辐射的结果。
结语
中国西南仡佬族信仰的传统宗教,是仡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仡佬族社会的原始宗教活动,是仡佬族先民的一种生存方式。仡佬族传统宗教的祭祀活动,是构成民族节日的主要内容。随着仡佬族社会历史的变迁,仡佬族传统宗教的习俗也在发生变异。在仡佬族古朴原始的宗教习俗中,有利于当今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值得挖掘。对仡佬族传统宗教的生存现状,如仡佬族传统宗教法师的传承与活动,仡佬族宗教传统仪式活动的类型与社会功能,应有计划开展系统的田野调查。仡佬族传统宗教虽然没有科仪经书,但宗教仪式中仍有大量的神唱祭歌,对仡佬族宗教法师口传的神唱祭歌,应该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与诠释。仡佬族宗教保存着较多原生古朴的特质,在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类型中具有典型意义。对仡佬族传统宗教的深入研究有赖于田野与文献的结合,还应坚持与西南地区诸族群宗教进行历时性研究与结构性分析相比较的取向,在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大视野下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文化分析。
[1](清)罗绕典(道光)黔南职方纪略[M].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
[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67册[M].550-551.
[3]范阳.仡佬民间文学探索[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164.
[4]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47.
[5]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1册[M].
[6](清)严如煜.苗防备览[M].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7]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4册[M].708.
[8]贵州省安顺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仡佬族古歌.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
[9]遵义地区志·民族志.编纂委员会.遵义地区志·民族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10]罗懿群,吴启禄编译.叙根由:仡佬族古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11]罗懿群,梅应魁.黔北仡佬族的竹崇拜[A].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暨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委员会.仡佬族百年实录(上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552.
[12](清)黄宅中修,邹汉勋纂(道光)大定府志[M].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
[13](明)钟添.(嘉靖)思南府志[M].明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
[14]刘 锋.百苗图疏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65.
[15]笔记小说大观[M].台北:新兴书局,1979年,第25编第96页.
[16](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79:40.
[17]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52册[M].652-653.
[18](明)谢东山修,张道纂.(嘉靖)贵州通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M].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刻本.
[19](清)尤侗.西堂诗集·外国竹枝词[A].续修四库全书,第140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4.
[20]续修四库全书.第742册[M].453.
[21]翁家烈.仡佬族宗教信仰的传承与变异[J].贵州文史丛刊,1990,(4).
[22]晏晓明,龙明光,王远平.思州傩戏调查[J].苗岭风谣,1991,(8).
[23]汪泉恩.贵州道真傩戏[A].曲六乙,陈达新.傩苑: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429-430.
[24]庹修明,杨启孝,王秋桂计划主持.贵州省岑巩县平庄乡仡佬族傩坛过职仪式调查报告[R].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4.
[25]李怀荪.湘西傩戏调查报告[A].顾朴光,潘朝霖,柏果成.中国傩戏调查报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2.
[26](清)夏修恕修,萧琯,何廷熙纂.思南府续志[M].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
[27]庹修明.贵州民间道教与傩坛[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9,(4).
[28]周明阜,张应和,谢心宁.沅湘傩辞汇览[M].香港:香港国际展望出版社,199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