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2015-03-19 19:16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张 勇

张勇/周口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河南周口466001)。

一、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者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1]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以匿名身份示人,可以无节制地畅所欲言,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对网民的约束力微乎其微,因此,人格尚未定型的大学生任意放纵自我,道德感弱化。一些学生随意发表个人言论,甚至造谣、恶语中伤他人;沉溺于网络聊天与虚拟网恋之中不可自拔;任意下载各种木马软件,传播色情暴力及虚假信息;剽窃他人学术成果;通宵达旦玩游戏等现象比比皆是。

2.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载体建设落后。网络技术的发展衍生出的各种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在学生群体中非常受欢迎,这给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即要与时俱进,采用新的教育载体。这从网络信息载体的更新换代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载体建设历程中可略见一斑:在网站建设高峰时期,教育者只是观念的转变;在虚拟社区和即时通讯软件风靡时期,网络道德教育转向网站建设;在博客等受学生欢迎之际,网络道德教育开始触及BBS的教育功能;在手机“拇指文化”泛滥的今天,网络道德教育虽然不失时机地运用了飞信等手机通讯软件,却忽视了当前最为流行的微博、微信、skype等。因此,高校道德教育载体建设工作需与时俱进,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载体,开展道德教育。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优化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体系,是时代赋予高校道德教育的使命。[2]

3.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队伍缺乏专业性。当前,在高校德育教师中,扎实掌握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熟悉道德教育规律、经验丰富的,则计算机操作能力有限,缺乏网上实践操作能力和网络沟通能力;而网络技术技能较强的,则缺乏道德教育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面对这样矛盾又尴尬的现实,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如对一些德育工作者进行网络技术培训,让部分掌握网络技术的教师兼任学生辅导员等,但这些都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法确保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长期稳定性。此外,大学生是走在时代前沿的潮人,对各种新鲜事物具有探索热情,网络操作异常娴熟。高校网络服务中心是学生学习的平台,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3]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网络道德是自律的而非他律的。网络的发展给学生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不仅丰富了学习途径,也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其业余生活的主要部分。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缺乏社会舆论的监督,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出现了各种道德问题。

2.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网络是虚拟的,网络行为是自律的,由于尚未形成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整的道德评价体系,因此对网络行为很难通过法律追究其责任,对网络的治理还缺乏完整的法律体系,这是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无人监管的网络虚拟环境中,要保持大学生的慎独自律,是十分艰难的事情。同时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大学生道德观念薄弱,自我约束能力不足,是非辨别能力不高,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诱惑,很容易出现道德失范,这也给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带来了难题。

3.大学生上网动机不单纯。网络成为大学生宣泄情感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网络毫无疑问成为他们排遣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和工具。由于缺乏监督,毫无节制的感情宣泄导致大学生出现网络道德问题。

三、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1.是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手段。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叛逆性和自我性,从他律的现实世界进入无人监管的网络社会,极容易放纵自我,思考问题方式的不同使得个性化日益突出。高校可以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各类活泼、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网络活动中,利用语言、文字、声音等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以达到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的目的。

2.是德育工作者开展工作的需要。在网络中,教育者能够隐匿真实身份,参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与其平等交流,打破了身份“鸿沟”,并能以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精心编排相关教育内容,集数据、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使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不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可能,相对于传统教育中的“灌输”模式而言,显然更具吸引力。

3.是德育工作者完成任务的有效途径。网络在校园文化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网络环境的变化,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手段也应做出相应调整,借助网络,因势利导,利用新科技快捷地完成工作任务。依靠网络展开德育工作,受教范围大、辐射面广、冲击力强,能够有效保证学生的安全,避免不该发生的事件出现。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符合社会发展和教育规律,具有时代精神,是时代化的重要表现。

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1.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心理辅导。高校应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选聘并配备足额的高素质心理教师,对其进行网络技术的培训,使之能融于大学生中,剖析其网络行为背后的深刻根源,为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施开路护航。在网络心理咨询中,心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独特的人物和表情造型来传递身体的接触或面部表情,比如深受大学生喜爱的阿狸、兔斯基以及微笑、皱眉、拥抱等,以拉近彼此距离,博得对方好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2.开设网络德育课程。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课程建设的合理经验,构建符合实际的网络德育课程体系,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例如,开设《网络伦理学》《网络信息素养》等课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以网络为依托,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随时掌握其心理动态,全面系统地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积极进行网风、网德、网纪与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身免疫力,自觉抵制网上各种不良信息的侵蚀。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管理。虽然网络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法律规范已有了长足发展,但我国互联网立法多是针对业已发生的事件采取的必要措施,紧紧尾随事态的发展,立法工作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互联网的兴起和日益普及,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存状态、交往空间和发展契机,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和交往方式,甚至语言习惯等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也必须增强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改进和变革常规的方式方法,使网络道德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1]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C].胡泳,范海燕 译.海南出版社,1998:19.

[2]高微.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3]武剑,冯秋菊,韩健.谈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1).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