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常玲
隋常玲/遵义师范学院数学系教授,博士后 (贵州遵义 563002)。
随着新课程实施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逐渐向着科研创新能力和方法发展。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训练的融合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1]。
与传统的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生物学教师的目标不同,现阶段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人文素质,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能从事生物学科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产品开发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就学生个体而言,在学校学习阶段开展及参与教育科研,有助于对学生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治学态度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自身的素质。教育科学研究对于地方高校植物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尤其重要。
以往的研究者对学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提出了很多建议和实施方法[2-3],如何根据现阶段地方高校学生的教育科研素质现实状况,明确适合于地方高校植物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方法,是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根据实验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和对现有文献的深入研究,逐步形成地方高校植物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教育科研素质的构成要素,并系统分析了地方高校植物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教育科研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针对地高校学生教育科研的理念、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育科研实践等方面探索了提高植物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教育科研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教育科研素质是指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在已具备的一般研究意识、研究能力、研究知识和研究者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培训、教育促使上述品质内在互动、调适,最终积淀而成的一种整体心理结构[4]。对于教育科研素质的内容构成,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3,5-6]。根据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参照高远对教育科研素质的研究结果,确定植物生物科学专业的教育科研素质由四部分组成,为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精神四部分组成[2]。教育科研素质的各构成要素是相互紧密相连,其中教育科研能力是条件,教育科研知识是基础,教育科研意识是导向,教育科研精神是信念。
教育科研能力包括: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实际操作运用多媒体的能力,教育统计的基础能力,对生物教材和教学改革认识能力,参与教师的科研情况;教育科研知识包括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教育科研的方法类知识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科研意识包括教育问题意识、教育探究意识和教育成果意识;教育科研精神包括教育科研道德、教育科研的严谨的治学、实事求是、大胆创新、虚心好学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及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教育教学实践总结,高校学生教育科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地方高校植物生物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现阶段,地方高校植物生物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中,教育理论课较多,缺少教学理论的应用、实践的课程,与教育科研相关的课程设置比如中学生物实验研究与技能训练、教育统计学与测评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几乎没有。这种重理论、轻技能、实践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教育科研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缺乏根据教学教育现象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教育科研素质的发展,致使我们培养的未来教师教育科研素质不高,教育科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二是地方高校植物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教育科研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弱,教育科研意识差,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和教育教学实践(实习)的过程中很难发现科学问题,即便遇到了一些问题,学生也不愿意对这些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
通过对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的调查和实践教学中对培养学生教育科研素质的探索,了解了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教育科研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并论证了教师的导师效应能够有交效的提高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科研意识。综合以上的研究,提出以下途径提高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教育科研素质。
在入学后的教育教学中就使学生开始接触到教育科研基本知识,让每个学生都了解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提高教育科研的意识。在植物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着力于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将教育科研素质纳入教学计划,在教学体系中增加教育科研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教育经历,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研究式、案例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从事教育科研的兴趣,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
首先,改革课程结构,在新课程建设中大幅度增加与中学教育教学相关的研究内容、方法等知识点。必须使植物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了解现阶段中学教育、教学、科研的特点,多角度、熟练地掌握教育科研的实施步骤、研究方法。其次增设教育研究课程,开设教育研究课程教育科研方法、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统计学、文献检索课、中学生物实验技能、多媒体制作将教育研究方法、技术的知识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地方高校应结合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多更好地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建立多种类型的“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并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短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如社会调查、生产劳动、专题活动等社会实践上,在实践中检验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因此,要提高地方高校植物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教育科研素质,要从根据上转变长久以来形成的理论重于实践的观念,增加在校大学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教育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反思教学活动,发现教学中的科学问题,探讨并解决问题,增强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信心。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育的理论或实际课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教育,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
在教育教学中将学生的研究性试验的内容与指导教师的科研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创新水平、前沿性、实用性、与生产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在参与指导教师的教育科研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条件,协助学生完成对实验的整体设计,组织并帮助学生为相近研究的方向成立科研课题组,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科研活动中的心得,帮助其他同学解决相关的问题,固定时期安排课题组进行讨论,并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阶段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情况,在课题组的交流学习中,促进相互的学习,共同进步,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地方高校在对植物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阶段,要调控好培养目标和应用手段、理论学习与实践实施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学生教育科研观念的引导、教学的课程体系改革和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使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目标真正得到落实。
[1]郑慧琦.教师成为研究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高远.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三强化”的培养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09(8):71-73.
[3]肖钰士.论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4):39-42.
[4]栗洪武,龙宝新.“新课改”与高师学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07-112.
[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郝林晓.高师师范生科研素质教育论纲[J].高等农业教育,2005(11):46-49.
[7]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12(5):72-76.